“保交房”已交付246万套!未来还有这些措施

时事   2024-10-31 12:05   北京  


好消息

!!!

“保交房”攻坚战推进有力

已交付246万套

后续工作的如何进展?

一起了解




“保交房”工作成效显著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保交房”是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有力措施。



根据住建部及相关部门的数据


当前,“保交房”攻坚战有力推进,已经交付246万套。截至10月10日:

  • 河南、山东已交付“保交房”项目超过24万套

  • 甘肃、福建、重庆交付率超七成

  • 江西上饶、贵州铜仁等城市交付率超八成

  • 湖南郴州、邵阳以及河南驻马店、四川德阳等多个城市交付率超七成。


这一数据表明

全国“保交房”工作成效显著

购房者的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政府、金融机构和房地产企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保交房”工作。例如,住建部会同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成立了工作专班,通过“国家—省—市”三级协调机制,集中多部门力量,有效推动了房地产项目建成交付。各地政府还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措施,以确保“保交房”工作顺利推进。
 

在房企交付方面,根据亿翰智库的统计,今年1月至9月,TOP50房企交付套数合计达到186.3万套,显示出房企在“保交房”工作中的积极态度。
  

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对记者表示,经过多方努力,“保交房”攻坚战成效显现,有效解决了房地产项目停工、交付延迟等问题,缓解了市场的不确定性,稳定了人们的预期。同时,“保交房”还有助于去库存、防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多地创新举措

确保项目交付

据记者了解

为了更好地完成“保交房”任务

地方政府创新举措

纷纷因地制宜明确交付计划



📍郑州

郑州市实行“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一银行一审计一法官”的处置方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当地政府和单位的配合才能顺利落地。这一模式在郑州市开始试点探索,并向全国推广。



📍南京

南京市江宁区出现首例“烂尾楼退款”,某项目停工两年后无力继续投资,经过政府和开发商协调,开发商给出了退还房款的方案,目前已有大部分业主与开发商签订了相关协议。



📍重庆

重庆市通过智慧工地视频系统对“保交房”项目进行实时监控,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重庆市还通过签订《保交楼稳民生责任书》的方式,明确了区县政府的责任,并通过“一通报、二约谈、三考核”的方式加快推动项目建设交付的进度。



📍杭州

为了解决延期交房问题,杭州市明确要求延期交付的楼盘将会向业主支付逾期交付违约金。此外,杭州市还推出了更细化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确保预售资金能够用于项目施工,进一步保障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资金面保障尤为重要

“白名单”扩容解决融资需求


高效解决房地产项目融资问题是推进“保交房”工作的关键。在不久前住建部、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召开的全国“保交房”工作推进视频会议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正处于打好“保交房”攻坚战的关键阶段,将商品房的房地产开发贷款项目全部纳入白名单的条件已经具备。要加大白名单项目把关、推送、问题项目修复以及贷款投放力度,切实满足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进一步推动协调机制扩围增效,扩大白名单覆盖范围,确保合规房地产项目“应进尽进”,进入白名单的项目“应贷尽贷”,资金拨付“能早尽早”。
  

据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透露,截至10月16日,全国商业银行已审批白名单项目超过5700个,已审批通过白名单项目贷款2.23万亿元。预计到今年底,审批通过金额将翻倍,超过4万亿元。
  

今年以来,住建部、金融监管总局还联合建立了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通过“国家—省—市”三级协调机制专班,集中多部门力量有效推动房地产项目建成交付。
  

“协调机制通过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帮助房地产项目和金融机构实现精准有效对接,确保钱花在刀刃上,有效推进‘保交房’工作。”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介绍,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目前协调机制已经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张波对记者表示,金融侧支持力度的增强,纳入白名单的项目不断增多,资金面的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白名单信贷规模增加至4万亿元就是保障的直接体现,也是“应贷尽贷”政策能够稳步有效落地的核心关键。此次金融侧支持呈现落地快、项目覆盖面大的特点,对于推动房地产行业风险出清、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及总体市场止跌回稳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针对全国“保交房”工作的后续进展,住建部部长倪虹表示:

接下来,要通过全国“保交房”信息系统,对每一套交付任务都做到建档立卡,交付一套、销号一套;要把“保交房”项目作为加强房屋质量监管的重点,既要把房子建成又要把房子建好,将验收合格的房子交到购房人手上。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孙蔚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38




中国消费者报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消费者协会主办 传递消费领域权威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