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溧水区以地情书、年鉴等形式客观记载区情、地情、自然和社会发展状况,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
服务经济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加快内容输出、品牌打造、优势转化。溧水区志办指导编纂出版《溧水县工业志》《溧水经济开发区志》等,记述溧水工业及经济发展历程,为溧水建设南京市唯一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提供资政参考。用方志成果为各街镇特色农产品申报背书,先后完成富财圩螃蟹”“溧水蓝莓”“溧水黑莓”“溧水草莓”“溧水青梅”“白马蓝莓”“溧水绿茶”“溧水大米”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参考《万历溧水县志》等古籍中关于无想山的描述,协助创建江苏省首个区县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无想田园”,以方志资政功能服务农业经济。目前,“无想田园”公用品牌授权企业达41家,后溧水区志办又协助该品牌成功入驻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和京东“中国特产馆”2023年“无想田园”销售总额16.2亿元,同比增长4.5%,是溧水区首位度最高的农产品品牌。
服务乡村振兴。县志、乡镇志、村志等史志书籍乡土气息浓厚,文化意蕴深长,内容全面翔实,可以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扩大乡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准确的资料信息和有益的历史借鉴。溧水区志办深挖隐藏在方志书籍中的李巷资料,打造建设“红色李巷”IP,提升李巷知名度和影响力。撰写资政报告《关于保护利用李巷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几点思考》《建设红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关于建设“两区双核”溧水红色文化的构想》获全省史志部门优秀成果(资政类)一等奖及区领导重要批示。深入挖掘筛选,确定6处李巷村红色文化遗址遗迹。指导收储抗战时期老物件,对新四军将领旧居等展陈设计等方面给予全方位资政参考。承办“溧水李巷在苏南抗战中的地位”省市专家座谈会,邀请知名抗战史研究学者通过解读方志资源,论证李巷重要的战略地位。
服务社会民生。方志中记录丰富的历史数据和地方经验,通过整理和分析方志中的相关信息,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民众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领域,借鉴历史经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编纂出版《溧水县政协志》《溧水县卫生志》《溧水县教育志》等,撰写《溧水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数据快车”助力新生儿出生“一件事”“零跑腿、零成本、零距离”》《白马镇石头寨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等专文,记录全区人民奋进新时代的光辉历程;征集《延陵韦氏族谱》等家谱档案进馆并提供查阅利用服务,为优化民生服务供给、提升治理效能提供参考。
2019年12月19日,深水区作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的部分片区入选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溧水区充分挖掘地方志中详细记载历史地理、文化遗产、社会风俗等信息,推动溧水悠久的地方文化更好融入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促进中国式乡村的现代化,全面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聚焦城乡规划,赋能智库科学决策。溧水区志办建设专家智库,与党校、规划局发改委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深入开展资政课题,为城市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在全区范围内将熟悉地情、热爱方志的优秀人才纳入溧水区地方志专家人才库,明确智库定位:现有专业人士58名,建立多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加强课题协同研究的组织化程度,与新四军研究会、地方文化研究协会、高校院所等组织机构深度融合,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开展专题研讨、项目合作力促产出高质量资政成果。配合区规资局、发改委等部门编制《溧水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风镇张家村诸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白马镇石头寨村李巷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等,帮助张家村、石头寨村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以翔实可靠的溧水地情资料,为城乡规划把脉。
聚焦城乡建设,激发城乡领域活力。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协同发展,为城乡融合注入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城隍庙文化街区、飞燕活塞环厂文化产业街区、宝塔休闲文化中心街区、状元坊运动文化公园、通济街改造工程、大明文化胭脂河历史资源保护等项目建设中靠前指导、建言献策最大限度呈现溧水古韵风貌文化象征、名人履痕以及工业“五朵金花”的繁荣往昔。为中国地方改革典型案例撰写《溧水区推进“交邮快供”融合改革打通农村物流双向畅通“最后一公里”》专文,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评定、乡情村史馆建设村民文化大棚打造,将方志文化元素融入城乡居民生活中,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服务品牌和产品。
聚焦生态文明,守护秦淮源头生机。借助地方志中的资料,溧水区对本地的自然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和保护,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溧水的东庐山是秦淮河的源头,《乾隆溧水县志》中由邑人甘清涟绘制的《中山八景》胜迹图画,有一景“东庐叠”,刻画的就是百里秦淮源头东庐山下的中山湖美景,她也是位于溧水城区的中山河源头。溧水区在中山河沿线打造、河道治理时,深入挖掘和延续河湖历史文脉融入河长制元素和水文化,布局特色亲水景观及文化节点,形成秦淮源公园、二里桥综合公园、中山河口“三河六岸”永寿寺塔街区、大西门公园等独特城市水文化景观。结合旧志中关于中山河上桥梁的建造历史、文化传承、区域传说、经典故事等元素,打造“凤舞九天有凤来仪”的仪凤桥、“龙脉传承胭脂河断”的龙山桥、“天人桥上天人游”的天人桥等12座“网红桥”“文化桥”,形成“一桥一景一故事”,让中山河再现“中山雅韵、文脉流长’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2024年,溧水区《幸福中山河水美秦淮源》典型案例成功入选水利部2023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
溧水区地方志工作始终坚持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专题化、系列化推出体现城市精神、引领时代风尚的精品力作,让更多市民群众了解溧水、热爱溧水。
把稳资政方向,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围绕人民群众需求,依托方志文化独特优势,强化服务,以文化人、以志育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面向干部队伍、青年学生、企业职工、社会公众和各类团体机构,进行道德教育,结合建国75周年开展“史志文化高校行”、红色文化宣讲、青少年主题文化体验活动等,编纂校本乡土教材,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丰富资政载体,优化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严把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保密关、出版关,开发沉实厚重、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做好传统志书年鉴编纂的基础上按月编印《溧水区大事记》,按年收集资料长编,出版《溧水家谱见闻录(二)》《新华日报里的溧水(1938~1947)》等地情书,公众号开设《溧水地名故事》专栏,承办溧水区“十三五”建设成就展实体及线上展馆,信息阅读量达10万人次。组织《溧水大轰炸》方志文化产品开发及系列宣教活动获评江苏省市县地方志特色创新项目。
拓展资政平台,健全方志文化传播网络。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各种形式的资政平台,搭建地情宣传阵地,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实施全媒体传播建设工程,多维度立体讲好溧水故事。推进溧水地情图书角”在社区全覆盖,扩大“方志南京”图书角入驻范围,在南京史志馆联盟场馆开展宣教活动。继续打造中国志鉴史收藏馆,已征集方志藏书1万余册进馆,涵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其下辖的市、县区以及部分乡镇的志书、年鉴和史料等,涉及军事志、武警志、林业志、水利志,以及山川河流、风景名胜等专业志,向社会公众开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处理和分析数据,打造集资料收集、整理、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获取和使用地方志资源。加强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宣传力度,确保地方志工作资政服务功能持续健康发展。
溧水区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推动地方志工作的创新,发展提升方志资政功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文化支撑和服务保障。开发编纂利用方志资源,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溧水的历史文化、非遗文化、山水文化、红色文化、文博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中赓续绵延,推动文化传承“活起来”“火起来”.
来源:《南京史志》2024年第3期
作者:韦 静,南京市溧水区地方志办公室
编辑:朱振鑫
发布:李建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