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智能媒体与智能传播:技术驱动下的革新》

文化   2024-11-01 19:04   北京  

(点击封面跳转至小程序购买)

智能媒体与智能传播:技术驱动下的革新

徐涵 著

2024年10月出版 / 定价98.00元

ISBN 978-7-5228-3899-1


智能传播对传播范式的革新

 

托马斯·塞缪尔·库恩(Thomas Samuel Kuhn)的范式转变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范式转变指的是一种根本性、颠覆性的创新与变革,它涉及从底层要素、运行机制直至价值观等各个层次的全面“重新格式化”。本书所讨论的范式转变是在整个社会信息传播层面上进行的,它体现为信息传播所依赖的整体基础设施的重构与再塑。传播在数字时代是人和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人类活动基于传播实现、构建,并不断发展演进。从传统的大众传播范式到智能时代的数字传播范式,智能传播的演进路径清晰地展示了传播范式的变革。当前,数据驱动的智能传播机制日益凸显,开始与社交传播机制形成联动与融合,成为互联网应用的创新前沿,进一步强化了数字传播范式在社会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与传统的大众传播范式相比,智能传播时代的数字传播范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技术基础、媒介的连接尺度、传播场景实践、内容生产机制、媒介赋权机制以及社会组织方式等方面。

 

较之大众传播范式的粗放式连接,智能传播时代的媒介连接尺度逐渐转向细颗粒度的连接,人工智能技术的功能可供性使得人们能够自主选择个人的价值偏好和叙事模式偏好,基于自身的媒介素养和理性判断能力来满足其细颗粒度的需求,并主动地实现“反连接”。而传统的大众传播范式中,个人可能是通过信息回避、媒介使用的“间歇性中辍”等方式被动实现对信息的抵抗。

 

在传播场景方面,大众传播时代的公域传播主要满足受众的一般性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等,遮蔽了个人的多元价值选择。公域传播想要获得私域流量一般需要通过社群传播和人际传播等方式来实现。而在智能传播时代,个性化的算法推荐机制和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机对话使得传播进入私域,以人机传播的方式直接向个人推送信息,或者以插件的形式嵌入各类应用,整合多重关系资源,激活被媒介遮蔽的独异性需求。

 

在内容生产方面,大众传播通过互联网实现了专业生产内容(PGC)和用户生产内容(UGC)。在信息传播和知识生产方面,大众传播激活了潜能巨大的微内容和微资源,发掘了长尾市场的力量。智能传播的内容生产则转向了人工智能生产内容(AIGC),在巨量数据加持和无监督预训练模型下,AIGC初步具备了内容的创作力,实现了多模态的内容生产,具有认知交互能力。

 

在赋权机制方面,大众传播范式下的传播权力相对来说是中心化的,掌握在大平台与企业资本手中,个体获得的权力仅仅是一种有限权力,例如可读写编辑。智能传播时代的数字传播范式则使个体的权力内嵌于区块链等可确权的底层技术,这可能使个体从免费的数字劳工转向信息与价值的实践主体,而未来GPT的插件化,让平台呈现叙事框架和意识形态等过去属于媒介信息不可见的部分成为可能,个体能够自由选择个人所需要的信息以及信息的框架。

 

在社会组织方面,与大众传播时代相比,智能传播时代的媒介机构与社会的秩序将在技术去中心化的逻辑下发生演变,主要表现为社会将从科层制社会朝分布式社会方向演化。互联网智慧连接的多维复杂性演化出各种形式的智能连接,个体既可以通过点对点私密社交实现与特定网络的连接,又能够与匿名的网络用户进行多点共享互动的智能连接,每个个体都成为贡献数据和共享信息的数字节点。智能传播时代的网络空间实现了一种分布式和更加进步的智能网络形式,个体可通过相互关联的网状结构环境获得解决方案和对称信息。

 

上述智能传播引发的传播范式转变体现了媒介进化的趋势,即以人为尺度,不断拓展人的行动自由度,扩大实践半径,提升认知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对人的广度和深度需求的更全面满足。智能传播带来的传播范式变革实际上也反映了人与机器关系深化的过程。在研究智能传播对传播范式的创新时,还需关注其引发的新人机关系。

 

智能传播带来了三种人机关系:人机协同、人机交流、人机共生。人机协同主要体现在对内容产业和人的智能媒介化生存的影响上。从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内部实践来看,人机协同下人工智能的应用主要涉及信息采集、审核、内容创作、算法分发等新闻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即“算法新闻”“自动化新闻”“机器生成新闻”等自然语言生成技术所完成的新闻生产。智能机器不仅能够以快速甚至全天候的方式采集各种平台、各种渠道的数据,还拓展了信息采集的维度,并在信息核查中成为重要的辅助力量。在内容生产方面,它具有高效的生产和深度挖掘能力。在内容分发方面,它从用户个性需求、所处关系以及场景等多个维度解决了人与内容的适配问题。从媒介化生存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应用不仅为个体提供了内容创作的新工具,还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成为媒介化生存中的新变量。

 

在机器的“智商”、“情商”以及“可信商”(trustworthy quotient)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未来可以进行人机交流的“机”,可能包括智能手机、智能助理、智能家居设备、社交机器人(包括虚拟与实体机器人)、服务型机器人等。人机交流指的是人与机器之间的直接互动,类似于人际传播。与以前的一些社交机器人或语音助理相比,ChatGPT真正展示了人机交流的潜力。然而,在当前的人机交流关系中,人类更多地以自我为中心,人机交流可以根据个体需求灵活启动和终止。从机器的角度来看,当前与人类交流的机器主要是为人类提供服务的,它们较少试图与人争夺主导权。

 

人机共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机共生可以看作一种新的生存环境,人与机器同时作为具有能动性的行动者,参与各种生产活动及社会活动;而狭义的人机共生强调的是人的新的生存状态,即机器直接存在于人的身体上,拓展人的机能,人与机器共同构成一种“赛博格化”的存在。在当前的智能传播范式中,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狭义的人机共生上。手机、耳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设备已经或正在融入人们的赛博格实践中,对人所在的空间进行改造,使人们能够体验到全新的“半在场”或“半缺席”等存在方式,并将人的某些维度映射为数据。身体赛博格化与各种智能应用软件的结合,共同推动了智能传播在生活中的全面渗透,同时身体数据在各类传播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智能传播对传播范式的革新,不仅是信息传播机制的重大变革,也带来了新的人机关系,是人类进入数字社会、迈向数字文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尽管智能传播未来的明确进程和全景面貌尚未清晰可见,但我们有必要迎接并直面这一重大课题。


(节选自本书第一章 智能媒体、智能传播的内涵与外延;内容有删减)



内容简介

智能传播,这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话题,一个与科技同步演进的领域。在这个信息风暴不断升级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而本书则在这个时代的大舞台上,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智能媒体与智能传播的多重层面。本书从计算社会科学的角度出发,深度挖掘了智能媒体与智能传播其定义、背景、以及未来的发展图景,探索了智能媒体是如何通过技术改变传播介质,如何与媒体业务深度融合,以及如何智能感知并满足用户媒体需求;梳理了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及其在社交网络、舆情监控、个性化推荐等领域的应用。同时,也正视了人工智能在信息传播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试图引导这个领域迎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本书定位为一本主要给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了解智能媒体、智能传播相关概念、技术及应用的书籍,旨在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借助智能技术来创造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媒体内容,实现更加有效的传播与沟通,为学者、从业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入的指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激动人心的变革。


专家推荐

《智能媒体与智能传播 :技术驱动下的革新》是一本深入探讨智能技术如何重塑媒体生态与传播方式的前沿著作。该书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技术与媒体融合的复杂关系解析得深入浅出,是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桥梁。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为传媒学者和从业者提供了系统的知识框架。无论是希望了解智能媒体发展趋势,还是探索新传播模式的读者,这本书都是不可或缺的指南。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 张明新教授

本书全面梳理了智能技术对现代传媒的深刻影响,揭示了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渠道的革命性变革。本书不仅是理论创新的结晶,更是实践操作的指南,为理解智能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无论是学术研究者、行业从业者,还是对智能媒体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都将带来启发与洞见。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国家舆情实验室执行主任 沈浩教授

作者简介

徐涵,工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湖北省科技新闻学会秘书长,华中科技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社交网络智能传播、情感认知、数据挖掘与网络舆情等方面的工作,在国际权威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相关研究成果获得2023年湖北省优秀科技论文奖,并已广泛应用于部分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目录

第一章 智能媒体、智能传播的内涵与外延

    第一节 智能媒体定义与解读

    第二节 智能传播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智能媒介化时代的认知传播

    引言

    第一节 多重视域下认知传播的本质内涵

    第二节 认知驱动的传播范式革新

    第三节 认知传播研究的关涉题域:人—信息—媒介

    第四节 认知传播的方法技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网络与传播动力学

    第一节 复杂网络

    第二节 传播动力学

    第三节 传播动力学在智能传播中的实际应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意见演化与观点动力学

    第一节 观点动力学概念

    第二节 观点动力学模型

    第三节 观点动力学模型在智能传播中的实际应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交网络上的智能信息传播

    第一节 独立级联模型

    第二节 线性阈值模型

    第三节 影响力最大化算法

    第四节 相关模型在智能传播中的实际应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工智能与媒体信息传播

    第一节 人工智能概述

    第二节 人工智能在媒体信息传播领域的应用

    本章小结

( 上下滑动浏览 )



策划:张思莹

编辑:丁曼泽

审校:柳   杨

社科文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