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各地别具特色,源远流长的非遗民俗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文旅流量。
在安徽黄山歙县北岸镇瞻淇村,瞻淇鱼灯是当地村民自发的一项民俗活动,迄今已有800余年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八,村民们做鱼灯、嬉鱼灯,以手抵心,以鱼传情,鱼灯在村中摇曳,翻滚,将“年年有余”的祝福送到家家户户。
临近新年,成百上千的游客赶来这里,一睹春节里独特的美景。硕大的鱼灯在人群中舞动,依照古老的风俗为人们送来祝福。
面对巨大的流量,在歙县政府各部门的积极反应下,一系列应急措施迅速出台,力求缓解交通压力,提升游客体验。与此同时,当地村民也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接待工作中,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展现着千年古县的独特魅力。
这一幕幕场景,不仅折射出千年古县的深厚底蕴,更彰显了文旅产业发展的无限潜力。
非遗流量 千年文化里的乡愁引力
“一戏,鲤鱼摆尾!二戏,鱼腾千里!三戏,鱼跃龙门!”
夜幕降临之时,激昂的锣鼓声震耳欲聋,瞻淇村瞬间沸腾了起来。只见六条四米长的“巨鱼”从祠堂鱼贯而出,它们在水中灵动游弋,宛如真鱼,栩栩如生。
随着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嬉鱼灯这一盛事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作为徽州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瞻淇鱼灯便在古村的小巷中穿梭游动,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瞻淇村鱼灯队队长郑冬蛟率领着鱼灯队,在街巷间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的表演。他亲眼见证了鱼灯的传承与发展:“往昔,‘头鱼’多由村中的年长者担当,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村里,积极参与鱼灯会活动,共同传承这项古老的民俗瑰宝。”
作为瞻淇鱼灯县级非遗传承人,郑冬蛟坚持致力于瞻淇鱼灯的传承与传播。近年来,他开设直播,外出商演,以多种方式推广瞻淇鱼灯,令传统非遗走出村庄,焕发新生。
据郑冬蛟介绍,过去,“鱼头”大多由村里有威望的年长者担任,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当起了“鱼头”,是表演者,也是组织者、推广者。
“‘鱼尾’的汪智航,是此行队伍中年龄最小的一位。瞻淇村是他的老家,当天他随父母回乡参加热闹非凡的鱼灯巡游表演,表演结束后,一家人返回城市。鱼灯队伍巡游至终点,已经在那儿守候着的李月花是参与本次表演的两位女性之一,她和同伴将参加鱼灯退场的仪式。”郑冬蛟说。
800年来,这是瞻淇村里一代代村民都热衷参与的活动。中国人对传统民俗的文化记忆,如同一缕不绝的丝线,凝结成一种具象化的共同认知和集体情感的流露,在新时代里熠熠生辉,展现了千年民俗在文旅产业中难以割舍的乡愁吸引力。
在嬉鱼灯中,随着鱼儿游弋,鱼儿转圈,鱼儿打滚,鱼儿跳龙门,大人、小孩、本地人、外地人,伴着鱼灯走,一拨接一拨,享受着鱼灯的祝福,感受着鱼灯的底蕴,充满着对历史文化的敬意,一片喜庆祥和。
作为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往往更具仪式感,“怎么过春节”是很多人会提前谋划的一件事。而赴一场热闹的鱼灯表演,无疑既能感受新春红红火火的氛围,还可以承载起人们释放身心、重拾乡愁的需求。
曾经一度面临传承困境的鱼灯,在首个非遗版春节的背景下,如今已跃然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的“顶流”盛景。
春节前,众多村民早早返乡,共同组织鱼灯会,鱼灯表演也从正月期间的固定节目,演变成了常态化的民俗活动,让游客们不仅能观赏,更能亲身参与其中,感受这份独特的文旅魅力。
瞻淇村里,从初二到十八,每到夜幕降临,鱼灯起舞,热腾腾的气氛、红彤彤的鱼灯,香喷喷的菜肴,为世界各地奔赴徽州的游客和归家的游子铆定一个蛇年新春里“团圆”“欢乐”的支点,也促成了当地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乡愁引力。
质朴乡村 真诚待客中的温情拉力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流量成为衡量一个事物热度与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对于文旅产业而言,流量更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流量并非文旅产业的全部,如何在这场流量的盛宴中脱颖而出,并持续吸引游客,成为了文旅产业面临的一场大考。
今年春节,自正月初二起,瞻淇鱼灯火爆出圈,吸引了上万游人涌入这个路边古村。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外侧的交通状况也备受关注。
在密集的车流和人流中,歙县公安民警、辅警坚守一线,连续奋战。他们积极疏导周边交通,维护活动现场秩序,用独属于自己的“年味”守护市民游客安心游玩。从白天到黑夜,从晴空万里到细雨如织,他们的哨声从未停歇,守护群众的脚步也未曾片刻停留。
1月31日,大年初三,随着游客数量的急剧增加,当地迅速响应,加派志愿者力量为游客提供温馨服务。志愿者们分布在瞻淇村入口、停车场、观赏点等关键区域,耐心为游客解答疑问、指引路线,并协助维护现场秩序。
歙县北岸镇党委委员王定花说:“为给游客提供暖心的志愿服务,今天北岸镇的全体镇干都在职在岗。同时,我们还聘请了一些社会力量来全力保障瞻淇鱼灯演出的顺利进行。各县直单位也派了很多志愿者在各个点位进行维稳和引导交通,为游客提供问询等服务。当天全部的在岗志愿者加起来有100多人。”
与此同时,歙县交管部门也全员到岗到位,在各交通要道指挥交通,疏导车辆。在他们的努力下,瞻淇村周边交通状况保持良好,道路通畅,确保游客顺利抵达观赏点,尽情享受鱼灯盛会。
歙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宣法中队中队长程建旺表示:“为保障道路畅通,我们全员在岗,分布在各个重点路段,警车也在主干道上加强巡逻。对于容易发生拥堵的路段、道口,我们的队员全程指挥交通,保证群众平稳有序出行。”
在警方、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歙县瞻淇鱼灯民俗表演得以顺利进行,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安全、有序的观赏环境。
在各方的交通保障之外,村民也在进行着自身的努力。今年春节假期,虽连遇阴雨,但游客量不减反增。为不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失望,郑冬蛟与队员们达成一个共同的信念:“雨再大也要把鱼舞起来!”
31日当晚6时30分,嬉鱼灯活动按时开场,鱼灯队几乎全员上阵,大鱼从祠堂“游动”而出。因雨水打湿绢布,舞动需要消耗更多气力,但队员们仍然配合默契,热情饱满,力求每一个动作都准确无误、每一个细节都尽善尽美。79岁的老队员章永铭坚持亲自上阵擂鼓。
郑冬蛟手举“头鱼”,一边调度队形,变换着“鲤鱼摆尾”“鱼跃龙门”等经典动作,一边高喊着“摸摸鱼头万事不愁,摸摸鱼尾顺风顺水”等祝词,鼓励游客上前互动。
“我还以为下午不演了,很惊喜,很感动,很值得,每个村民都用最大的诚意在迎接我们”,来自江苏的游客杨女士激动地表示。尽管雨水已经打湿了头发和衣裳,但郑冬蛟和队员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交通拥堵的突发状况,北岸镇呈村降村的村民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为堵在路上的司乘人员送上了一份份热腾腾的“暖心鸡蛋”。
从网传的视频中,村民们手持鸡蛋,穿梭在车流之中,将这份心意亲手递到每一位司乘人员的手中。他们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用朴实无华的话语表达着对远方来客的欢迎与关怀。有的村民还特意准备了热水,让游客在寒冷的天气里也能感受到一丝温暖。
来自瞻淇鱼灯的一封信
这一举动迅速在游客中传开,大家纷纷为村民们的热情与诚意点赞。有的游客表示,虽然路上遇到了拥堵,但这份来自村民的关怀让他们倍感温馨,也对歙县呈村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日,来自大连的旅客张先生,因网络平台上一句留言和瞻淇村村委会朱队长结缘,并写下了一封言辞恳切的感谢信,将瞻淇人的热情与温暖,传递给大家。
大连游客与郑冬蛟的互动
在这封信中,他写道,“我遇到了太多善良的瞻淇本地人,他们热情、友善、好客。有趁着顾客妆造间隙,帮我拍照的陌生摄影师,还有让我去她家二楼观看鱼灯的姐姐。出门在外旅游,竟然会有一种归家的感觉。”
在乡村旅游兴起的当下,无论是奔赴一场民俗,还是到访一处村落,事实上都是为了寻味一抹乡愁,采撷一味纯粹,那许久未闻的泥土芬芳,那牵肠挂肚的故乡景象,总能抚平所有仆仆风尘、熨帖一切漂浮不安。
可以说,在瞻淇村与歙县的共同守护中,不仅保障了这场充满乡愁的民俗表演的延续,也让精神原乡的质朴得以表达,展现了过往的生活拾趣与情感寄托,恰恰凝聚了非遗文化的引力与村落温情的拉力。
文旅进阶 全域联动下的长虹推力
近年来,淄博、“尔滨”、天水城市等火爆出圈,昭示着国内文旅市场的强劲复苏。今年春节期间四处涌动的人潮,给文旅热潮再添一把“火”。
借瞻淇村的鱼灯说开去,如何让古村落在文旅热潮中焕发新活力,引导浓浓乡愁化为歙县乃至黄山文旅产业发展的进阶动力,这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今年,瞻淇鱼灯曾多次出圈,甚至被外交部在海外社交媒体推荐,乘着首个非遗版春节的东风,不少游客开启了“跟着非遗游歙县”的奔赴。在新媒体时代,其中少不了当地的文旅营销。
在传播领域专家看来,新媒体平台给文旅部门提供了直接对话游客的机会,游客也提出个性化需求,双向交流、有求必应的互动形式让游客感受到“尊重”甚至“被宠爱”,无形中激发“前往一游”的兴致。
让人流连忘返的古村落,往往流淌着历史悠久的文化,流传着引人入胜的故事,并能提供丰富有趣的游玩选择。这就离不开迭代文旅产品和项目的攻,以及保护传统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守。
在歙县的文旅传播中,基于传统年味的坚守以及游玩项目乃至营销的攻,让瞻淇村成为一个颇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但流量到达之后,作为一个县域城市,歙县不仅珍视了非遗的引力,展现了村落的拉力,更在全域联动的反应下,滋生出文旅产业进阶长虹的推力。
比如,充满人文关怀的公开信语。对于市民,歙县说,“‘春节’期间游客聚集、车辆骤增,为此,我们倡议让路于客,优先选择公共交通;让位于客,尽己所能有需必帮;让景于客,错峰出行避免扎堆。深渡码头的晨雾、璜田戏台的徽腔、竹山书院的墨香,皆是歙县想与您细说的家常,这个冬天,让我们换种方式与故乡相拥。”
对于游客,歙县说,“如果哪里有鱼灯哪里就是家的方向,那么请相信,您就是我们最珍视的家人。我们同步推出了徽州古城、棠樾牌坊群等嬉鱼灯表演,供大家尽情体验。请您留下来,再看看,让我们以最好的一切作为回馈。”
如此公开的回应方式,有关部门做到了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迅速回应,用真诚打动游客。更重要的是,面对市民和游客,在回应的同时,更给予了不同解决方式,让年味得以共享,也让歙县更多有趣有味的非遗以及村落有了出镜的机会。
再比如,快速接入科技的流量控制。2月1日,歙县文旅为瞻淇开启了“预约制”,通过分段进入优化游客的游玩体验。同时,新增停车场和免费摆渡接驳公交车,开放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区域,全力以赴迎接游客。交通运输部门和相关乡镇还设立了便民服务站,为游客提供咨询和引导服务。
这些年,基于对深厚文化底蕴的不断发掘,满足多元化的旅游体验,歙县以游客为中心,积极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更将自身当地的自然风光、非遗民俗、美食文化、地域特色等元素与旅游跨界融合,不断上新潮流玩法、解锁多元体验,成就了瞻淇鱼灯的火热。
非遗文化也是金山银山,如何把“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大流量转化为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大能量,将更多文旅项目、特色产品推广出去,变“过客”经济为“留客”经济,还要歙县去持续思考并不断探索新解法。
天赋歙县,景致万千。
从高处眺望歙县,汇聚底蕴的徽州古城、蜿蜒流淌的秀丽新安江、古建林立的传统村落……千变万化,斑驳沧桑的山水林田、古桥流瀑,共同织就了徽州大地独一无二的自然画卷。
于巷陌间闲庭信步,星点散布的古迹遗风、珍稀难得的历史瑰宝、辉映古今的灿烂文化……一幅幅深邃悠远的文明图景,逐渐勾勒出源自徽州、滋养千年的古韵风貌。
对于游客而言,在瞻淇鱼灯之外还有更多的非遗与年味表达载体。就拿鱼灯来说,还有出圈更早的汪满田鱼灯,千年渡口边的渔梁鱼灯。
此外,不一样的古老非遗还有很多,比如独具特色的许村大刀,在一村16国保中歌舞升平,满是对祖先的追忆和古老的坚守;比如,场面火热的叶村叠罗汉,作为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以叠出牌坊造型令人啧啧称奇……每一种非遗都不会让人失望。
许村舞大刀。 歙县县委宣传部 供图
而对于歙县来说,未来还需用绣花功夫提升本地文旅产业服务能力,坚持以游客为中心,提供更多以文化为内涵的文旅场景、业态与空间,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今日的瞻淇,历史上曾是络绎不绝的交通要道;面对“流量”,千百年来,早已有“不慌不忙”的底气,也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且真诚相待的豪气。
此次的用心应对,不仅是歙县文旅的大考答卷,更是安徽“迎客天下”的局域缩影,传达出一座县城的非遗引力、温情拉力、长虹推力。
鱼灯璀璨,照耀的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乡愁的归属、原住民的热情,更是游客的愉悦、产业的发展。年味正浓,期待与您在歙县,共赴一场“鱼灯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