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全国文旅开启“人从众”模式。而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文旅市场迎来了令人瞩目的“开门红”,为“年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从最新数据来看,2025年春节假期黟县全县共接待游客87.69万人次,同比增长10 %。其中黟县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 33.19万人次。值得注意的是,黟县古城每日接待游客超过1万人次,同比增长逾300%。
回首春节假期,黟县推出孝茶礼、上春山、年味集、放福灯、闹花灯、赏非遗等六大主题活动,为游客带来全方位的文化体验。
去年,黟县获评全国第一个“村”字号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走向新的跃升之路。面向首个“非遗版”春节,在文旅产品的上新中,黟县的文旅数据节节攀升,实现了文化“出彩”和旅游“出圈”双向奔赴。
逛古村、赏花灯,感受浓浓年味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的核心价值是“求知”和“审美”,旅游者参观名胜古迹、游历大好山川、体察风土人情,时刻在触摸文化脉搏、感知文化神韵、汲取文化营养。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趋势下,黟县的文旅产业文化味十足。
黟县地处皖南山区,是古徽商聚集地和徽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核心区之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国旅游强县”等名片和“世外桃源、画里乡村”“千年古县”的美誉。
承袭千年古县的福荫,当下,黟县境内完整保存1684幢明清古建筑,拥有西递、宏村1处2地世界文化遗产、9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保单位4处)、6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46个中国传统村落、8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中国明清古民居博物馆”“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近年来,黟县凭借丰厚的文化遗产与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巧妙地将古朴村落重塑为人文底蕴与自然景观和谐相融、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交相衬托的旅游瑰宝,向全球展现了一个既恪守传统精髓又洋溢着现代朝气的中国乡村风貌。可以说,黟县以徽文化为桥梁,持续推动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兴盛。
看民俗、游古村、趣研学。春节期间古村落里,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民俗风情。从写春联、贴春联到舞龙舞狮、放鞭炮,从非遗花灯制作到徽州年俗表演,每一项活动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春节期间,走进古色古香的宏村,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尤其是在夜晚,宏村被一盏盏精美的花灯装点得如梦似幻,游人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之中。花灯各式各样的造型与宏村的白墙黛瓦相映成趣,为这座历史悠久的村落平添了几分节日的欢快与祥和。
除夕夜,“宏村灯会——闹花灯”如期上演。花灯队员们手持各式花灯,随着鼓点节奏翩翩起舞,光彩四射,极为壮观。灯会队伍由村民、志愿者和游客等组成,约百人规模,大家身着节日盛装,沿月沼、村口大树、南湖、街巷的路线在村中巡游,配合村外的焰火礼花,持续时间约一小时。
“宏村灯会——闹花灯”是黟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有关史料记载,燃灯之俗,始于汉代,移民将始于北方的燃灯习俗传入徽州,至唐宋时期逐渐固定下来,形成徽州特色。
如今,在黟县的文旅产业中,“闹花灯”已然颇具文化内涵的年味玩法,文旅融合的具体表现。
守住乡村根脉,留住乡愁古韵,到黟县,过古村落里的文化年,感受悠悠历史中的年味,成为今年的黟县旅游的主旋律。
既好看、又好玩,体味非遗大年
孝茶礼、上春山、舞花灯……春节期间,黟县开启了“非遗贺新春——桃花源里过大年”主题活动,诚邀海内外游客来桃花源里过大年,感受千年古县和传统村落的古老年味。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激发了人们体验传统春节文化的热情,具有特色年味的目的地成为很多游客的首选。
锚定市场需求,今年黟县的“非遗贺新春——桃花源里过大年”主题活动设置了别具特色的上春山登高活动。游客们可以前往西递前山、美溪打鼓岭、宏村流云山以及“东岳山”等地,登高望远,祈福纳祥。
在登山过程中,看尽黟县自然人文的路途,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能感受黟县春节旅游的独特魅力和互动性。
沿途的登山步道,祈福风铃随风响起,寓意吉祥如意。在山顶的祈福站点,诸多游客写下心愿、挂上祈福牌。西递村还安排了民俗表演和手工艺品展览,让游客们在祈福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仅如此,黟县各乡村、景区还举办了各类非遗民俗活动,为广大市民游客送上集文化、艺术、娱乐于一体的新春盛宴。
如黟县古城放福灯,逛好物集;秀里烟火里的徽州年,体验非遗文化;碧山“接太阳”,在古村落中踩街祈福等。
基于极具特色的徽州文化,“非遗贺新春——桃花源里过大年”主题活动还在西递、南屏等地举办了孝茶礼民俗体验类活动,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其中,“孝茶礼”是徽州地区一种表达敬意和孝心的传统习俗,通过向长辈敬茶,晚辈们不仅传递了对长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也彰显了徽州人重视家庭、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作为一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孝茶礼”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和体验。其间满是徽州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以及徽州人的热情和好客之道。
“这样的活动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年味,也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孝’的含义,同时,通过接触和体验当地的非遗文化,更让这趟旅游在愉悦身心中寓教于乐,意义非凡。”
今年春节前夕,来自北京的游客张晨林特地带着一家人到黟县旅居过年,在他看来,这里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和传统民俗活动,不仅为他们的春节假期增添了诸多乐趣,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领悟和传承。
据了解,“非遗贺新春——桃花源里过大年”主题活动自2025年1月1日持续至2月12日,共计45项文旅活动,形成了“祈福、聚福、接福、添福、享福”五福临门的活动体系,涵盖了非遗展示、民俗体验、美食制作、祈福登高等多个方面。
立足于乡村旅游先行者的成熟业态,以及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的创新底蕴,在首个非遗版春节,黟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风光与群众喜闻乐见的年俗活动融合创新,通过“文化、体育、康养+旅游”的完善布局,让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浓浓的年味。
产品新、服务优,丰富旅游体验
大年初一,在安徽黟县的拾庭画驿民宿,游客们正沉浸于领略古徽州风情与享受静谧旅居生活的乐趣中。拾庭画驿以其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和周到的服务,成为了游客们的热门选择。
“这个春节假期,我们对民宿的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包括客房舒适度、公共休闲区以及餐饮服务,同时推出了一系列体验活动,因此入住的游客人数达到了高峰。”拾庭画驿的负责人黄智勇介绍道。
基于身心畅快的旅居环境,黟县各大民宿还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项目,如徒步探索、手工艺制作、乡村音乐会等,让游客们能够深度体验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这是我们第二次选择黟县作为春节旅居地了,这次体验更加丰富和难忘。”来自上海的游客张先生说道。
从游玩到旅居,黟县的美食是一路上的快乐源泉。在柯村村,游客们品尝了地道的柯村八大碗,领略徽菜的独特风味,并参与到杀猪饭的制作中来,感受乡村的淳朴与热情;在黟县徽菜的发源地联光村,赴一场东边河杀猪宴,联光村杀猪宴以农家土猪肉为主料,加上萝卜、干笋、干豆角等几种农家蔬菜为辅料,赢得游客一致好评;在宏潭乡,豆腐文化活动不仅凝聚了村民的感情,更浓缩了徽州的风土人情,激发了游客埋藏于内心的记忆与乡愁。
春节假期,黟县各地区各部门围绕非遗、美食、亲子、家庭、旅居等主题,提供文旅新产品和新服务,提升文旅市场活力。在“福满黟县高铁优惠活动”,黟县境内包含南屏、打鼓岭、塔川、卢村等5个景区推出了“五景联动游”、“高铁免票游”、“五黑特惠游”、“满购免费游”、“西宏互动游”等惠民举措。
居住方面,黟县境内15家民宿、酒店(第一批)及西递、宏村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结成康养旅居联盟,凡通过徽黄游小程序一次性下单民宿、酒店满4天以上的(含4天),即可免费游览西递或宏村一次(一个订单获得一次西递或宏村免票),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活力。
此外,黟县为广大游客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春节“宠客”活动,如宏村镇政府机关食堂面向所有游客开放,推出五菜一汤,有荤有素的10元暖心套餐深受好评;全县机关单位停车位对外免费开放;推出“人人都是迎客松”文旅志愿服务行动,各热门旅游点的志愿者积极向游客提供交通引导、旅游咨询、投诉处理、景区环境提升等服务。
为确保春节假日旅游工作的顺利开展,该县全面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扎实开展节前和节中安全工作检查,组建投诉联合处置小分队,健全涉旅投诉快速调度和先行赔付机制,严格遵循“24小时办结”原则,高效化解各类涉旅投诉。
通过“桃花源里过大年”活动,黟县集中推出年味游产品,打造过好年的旅游服务,让来自乡土的淳朴与热情真正融入文旅产业之中。
在黟县,乡村游发展切实推动了乡村经济的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长远来看,乡村能够将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以乡村游带动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协同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春节期间,以乡村为主要消费场景,黟县将文化、体育等元素多元融合,正在将文旅流量持续转化为经济增量,从“抓住文旅、延伸文旅”走向“不唯文旅、超越文旅”。
走过首个非遗版春节,充满文化、创新和宠客味道的活动与服务,以及火热的游客数据,足以让我们相信,未来,黟县将进一步以文促旅、打响品牌,做优服务、赢得口碑,打造并留住最美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