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 | 习近平: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向2024世界传统医药大会致贺信】

文摘   2024-12-03 11:15   中国  
12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4世界传统医药大会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传统医药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需要代代守护、传承精华,也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中医药作为传统医药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始终坚持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并重,推动中西医药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传统医药发展之路。
习近平强调,世界的发展与繁荣,需要各国进一步加强卫生健康领域合作,携手应对全球卫生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方愿同各方一道,加强传统医药互学互鉴,推动传统医药深度融入全球卫生体系,促进传统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医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2024世界传统医药大会当日在北京开幕,主题为“多元 传承 创新:让传统医药造福世界”,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主办,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举办。


2024世界传统医药大会

会议简介


为了应对全球挑战,更好地促进国际间的传统医学交流与合作,推进联合国发布的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全民健康覆盖以及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战略的实施,在中国北京举办本次大会。


一、大会名称


2024 世界传统医药大会


二、大会主题


多元 传承 创新:让传统医药造福世界


三、组织单位


大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主办,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举办,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四、时间地点


2024年12月3~4日在中国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12月2日全天大会报到注册。


五、邀请嘉宾


大会开幕式主会场1200人,分会场800人。邀请多个国家卫生部长、国际组织负责人、部分国家驻华大使、相关国际组织驻华代表以及世界传统医药领域顶级专家学者、从业者、企业家等出席大会。同时邀请国内相关部委领导、两院院士、国医大师、传统医学领域专家学者、管理者、企业家等参会。


六、大会内容


大会将包括新闻发布会、开幕式、全体会议、政府论坛、平行论坛、闭幕式等主要环节。嘉宾现场参会,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



会议日程


12

3

上午

开幕式 9:00-9:50

全体大会 9:50-12:30

  • 主旨报告

  • 卫生部长专题讨论

下午

全体大会 13:30-18:00

  • 政府论坛 13:30-15:30

  • 专题讨论 16:00-18:00

晚上

招待晚宴、文艺伴宴
18:30-19:40

12

4

上午平行论坛 9:00-12:30
下午

平行论坛 14:00-16:30

大会闭幕式 17:00-17:40


政府论坛


2024年12月3日下午13:30-15:30






会议日程

全体大会:政府论坛

主持人: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璐琦

报告嘉宾:(每人 6 分钟)

  • 中国北京市副市长 靳伟

  • 柬埔寨卫生部副国秘(副部级) 蒙万那罗姆

  • 约旦卫生部秘书长(副部级) 拉伊德·舍布勒

  • 哈萨克斯坦卫生部第一副部长 苏尔丹尕孜耶夫·铁木尔

  • 巴基斯坦科技部副部长 阿沙德·沙基尔

  • 世界卫生组织科学研究司司长 约翰·瑞德

  • 世界卫生组织整合医疗服务司司长 鲁迪·艾格斯

  • 白俄罗斯医疗卫生检验鉴定与测试中心主任 德米特里·格林科

  •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黄果

  • 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局长 卢宠茂


主持人:中国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副主任 钟东波

  • 匈牙利卫生部特派专员、国家卫生预防中心主任、耳鼻喉科专家 希拉德·纳吉

  • 马来西亚卫生部卫生副总监 诺尔·阿齐米·宾特·尤努斯

  • 新西兰中医管理委员会主席 派迪·麦克布莱德

  • 韩国保健福祉部韩国传统医学政策局司长 郑永勋

  • 新加坡卫生部传统与辅助医药司司长 林世辉

  • 坦桑尼亚卫生部传统医药局治疗服务司助理司长 维尼弗里达·基蒂玛

  • 乌兹别克斯坦卫生部部长秘书局局长 法霍德·拉希姆库洛夫

  • 越南卫生部传统医药管理局局长 阮世盛

  • 津巴布韦卫生和儿童福利部传统医药部门司长  奥尼亚斯·恩多罗


专题讨论


12月3日下午16:00-18:00





论坛议程


全体大会:专题讨论

议题一:传统医药与循证依据(16:00-17:00)

主持人: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药部门负责人 金承哲

讨论嘉宾:

  • 世界卫生组织科学研究司司长 约翰·瑞德

  •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 张伯礼

  •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循证医学创始人 亨利·盖亚特

  • 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美因茨约翰内斯古腾堡大学制药和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 托马斯·艾菲斯

  •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分校教授 车镇涛


议题二:传统医药与初级卫生保健(17:00-18:00)

主持人: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署长 林文健

讨论嘉宾:

  • 北京大学全球卫生研究院院长、世界卫生组织前助理总干事 任明辉

  • 世界卫生组织整合医疗服务司司长 鲁迪·艾格斯

  • 加拿大卫生健康科学院院士、多伦多大学药学院副院长 海瑟·伯恩

  • 欧洲药典中药委员会主席 鲁道夫·鲍尔

  • 新加坡卫生部传统与辅助医药司司长 林世辉

  • 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副区长 舒毕磊

  • 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卫生局局长 罗奕龙


平行论坛






论坛议程


草药质量与安全论坛

12月4日上午9:00-12:15  下午14:00-16:30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论坛

12月4日上午9:00-12:30  下午14:00-16:30

  • 专题一 心脑血管疾病(10:15-12:30)

  • 专题二 肿瘤(14:00-16:30)

  • 专题三 代谢性及其他疾病(10:15-12:30)

  • 专题四 传染性疾病(14:00-16:30)



针灸论坛

12月4日上午9:00-12:30  下午14:00-16:30


科学研究与循证传统医学论坛

12月4日上午9:00-12:30  下午14:00-16:00


传统医药教育论坛

12月4日上午9:00-12:30


传统医药产品与监管论坛

12月4日上午9:00-12:30 下午14:00-16:30


传统医药标准论坛

12月4日下午14:00-16:30


先进技术与数智传统医药论坛

12月4日上午09:00-12:30


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论坛

12月4日下午14:00-16:30


配套活动


世界传统医药大会公益展

2024年12月3—4日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四层北序厅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


中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新征程上,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一定能让这一瑰宝不断焕发新光彩,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


一、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结晶

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


中医药一脉相承的历史脉络,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相一致,中医药在学术道统、理论体系和经验技术等方面,呈现出连续完整的历史脉络和承继关系。远古时代,人们在与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发现药物、使用药物,中医药开始了原始经验积累。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战国至秦汉时期,产生了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为代表的经典医籍,中医药理法方药体系逐渐形成、基本学术范式逐步建立。晋唐时期,以荟萃临证方药为主要内容的专科著作纷纷出现,比如妇产科专著《经效产宝》、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等,临证经验显著发展。宋元时期,医家著作中大大加强了理论探讨,并呈现出专病化、专题化的倾向。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说的出现,中医药学术范式走向成熟和完善。中医药历经数千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诸多考古发现也实证了中医药发展的一脉相承。比如,通过开展灵芝起源的本草考古研究,发现在距今约6800年的新石器时期,浙江地区的人们已经开始采集灵芝用于食用或药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地黄炮制品,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药辅料炮制品,并将米蒸法这一炮制技艺的应用历史提前至公元前59年。这些宝贵的药物使用经验和技术,经过世代沿承,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汉海昏侯墓曾出土装有半盒疑似虫草类样品的木质漆盒。研究发现,该样品为玄参科地黄属植物根的辅料炮制品,其外层辅料有淀粉和蔗糖等成分,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药辅料炮制品。图为海昏侯墓园主墓及平面图、出土的漆盒及其中的地黄炮制品。 中国中医科学院供图

中医药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辉光日新。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的文明。创新是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重要动能,也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动力之源。从理论发展看,中医药一直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比如,明清时期,中医药在药物学和温病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认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依自然属性,按照“物以类聚、目随纲举”的原则,“从微至巨”、“从贱至贵”分为16部60类,建立了古代先进的药物分类体系。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述了生物学中遗传变异学说,即在培育植物时,利用人工方法刺激种子的外界环境,以改变植物特性。这已经具备了生物进化的观点。他还在书中记录了人工培育的新植物品种和培育方法,如三生萝卜、改造珠参代辽参法等。明代吴有性在《温疫论》中,针对瘟疫致病原因首创“戾气”学说,指出瘟疫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判断其主要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从诊疗方法看,中医药各项理念和技术与时俱进,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比如,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使用药物和酒剂对外伤创口进行清理消毒,并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黄帝内经》中记载了用腹腔穿刺放腹水的方法,是世界医学史上关于此法的最早记录。晋代《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利用狂犬脑浆防治狂犬病的方法,被视为免疫疗法的先驱。该书针对疟疾的治疗,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方法。我国研究员屠呦呦受其启发,用低沸点溶剂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明代,我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后来传播至世界多个国家。

中医药根源相系的形态格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医药体系之间不断互动、吸收、融合,成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地域特征、物候条件等差异显著,直接影响各民族医药的形成与发展。在我国,除汉族外,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都拥有自己民族的医药。各民族医药虽各具风格特色,但受中华文明影响,存在许多共性,比如都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致力善济众生、惠民利民。在民族交往与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医药交融互鉴,逐渐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格局。比如,明代兰茂所撰《滇南本草》,收集了云南地区各民族的药物和用药经验;藏医药代表著作《四部医典》,吸收了汉族医药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望闻问切四诊法等内容;蒙医药既吸收了汉族医药的诊疗经验和药物方剂,还吸收了藏医药的三元素七要素学说等。各民族医药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提高,在交往交流中融合发展,共同形成了中医药多元一体的形态和格局。

中医药兼收并蓄的演化路径,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对待外来文化,中华文明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中医药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坚持开放包容,在思想、理论和方法等方面不断博取众长、融通致用,以促进自身体系的发展与成熟。中医药发展借鉴了《周易》等传统典籍中的哲学体系,吸收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发展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价值理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纳转化,极大推动了中医药发展。与此同时,对外来医药文化的包容借鉴,则为中医药的丰富和拓展注入了更多活力。比如,秦汉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多种外来医学进入中国,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学。宋元时期,从高丽输入了大量的人参、香油、松子、水银、麝香、茯苓等药材;东南亚各国使节来华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珍珠、玳瑁、乳香、沉香等药材,这些都被吸纳成为中药资源,丰富了中医药宝库。现代医学理念和技术手段的引入,也加快了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步伐。

二、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中医药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对全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十分重视、十分关心。2015年在陕西西安调研时,总书记走进一家中医馆,说:“很多患者喜欢看中医,因为副作用小,疗效好,中草药价格相对便宜。像我自己也喜欢看中医。”2016年在江西南昌考察江中药谷制造基地时,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发展这条路,你们走对了。”2018年赴广东考察的第一站,总书记就来到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强调“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2019年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2020年在主持专家学者座谈会时,总书记强调要“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病防治中的作用”。2021年在河南南阳调研时,总书记来到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医圣祠,强调“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2023年在考察河北石家庄国际生物医药园规划展馆时,总书记要求“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特别是要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颁布实施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等,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日益完善,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中医药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生机。


2024年10月21日,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实验小学的学生走进李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学习中医中药知识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课外实践活动,感受中医传统文化魅力。图为学生们在使用药碾子体验研磨中草药。 人民图片 张鹰/摄


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23年底,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9.3万个,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占同类机构的99.6%,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104.5万人,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可及性明显增强。中医药防病治病独特优势和作用充分彰显,特别是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全方位深度参与,筛选出“三药三方”为代表的有效方药,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2022年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中医药受到越来越多人重视和喜爱,2023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15.4亿,比上年增加3.1亿人次。当前,中医药正从传统老字号进入“花式”新赛道,各种中药茶饮、中药面包、中药冰激凌、中药洗发水等产品不断涌现,“中医药+康养”、“中医药+文旅”等新业态也很受欢迎。中医药正以更加时代化、大众化、新颖化的方式,“解锁”更多可能性,更好融入和服务群众的日常生活。

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目前,中医药领域建设了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中医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6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40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4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医药科研和创新加快推进,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领域获国家级科技奖励63项。中医药领域目前有20余名两院院士,评选表彰了四届国医大师120名和两届全国名中医201名。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遴选培养148名岐黄学者、200名青年岐黄学者、1800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10000余名中医药骨干人才和3588个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形成覆盖人才成长全过程的人才培养项目体系,构建了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基层培养人才梯次衔接的人才队伍,中医药人才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截至2023年底,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到86.8万人,较2012年增长了143%。

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是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影响最大的中医药古籍之一,也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本草纲目》第一卷完整德译本不久前在德国出版发售。图为2024年9月4日在德国柏林拍摄的该译本。 新华社记者 任鹏飞/摄


中医药“走出去”成果丰硕。中医药已传播至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内容被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高质量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30个、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31个。中医药成为中国与东盟、欧盟、非盟、拉共体以及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地区和机制合作的重要领域。2019年,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中医药正式进入世界卫生体系。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医药“三药三方”在海外多个国家获批注册。2023年,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的国际传统医学临床试验注册平台,被认证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一级机构。这是世界上首个跨国家和地区的以传统医学为主题的临床试验注册机构,将引领全球传统医学临床研究规范发展。

三、扎实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寄予厚望,强调要“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新征程上,我们要牢记嘱托,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部署,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使中医药发扬光大,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自信自强,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自信自强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底气所在。中医药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及中国古代科学成果,是历代医家在认识生命、自然以及防病治病中所形成的原创的、独特的、极具生命力的医学体系,其临床效果是经过长期检验、广为认可的。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深入阐释中医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释放中医药价值。加强古典医籍研究和利用,实施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编纂出版《中华医藏》,建立国家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加大对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力度,推动出台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守正创新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充分尊重几千年的经验,坚守中医药独特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诊疗特色等,才能在传承中不失其魂、在创新中不失其根;只有跟上时代的脚步,促进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为中医药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活力。要深化中医原创理论、中药作用机理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加强中医药防治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诊疗规律与临床研究。加快促进中医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中医药和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建设数字中医药。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发挥中西医协同优势,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深入开展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有效成分或组分等的中药新药研发。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开展岐黄学者培养等项目,注重培养中青年骨干人才和传承人。

开放包容,让中医药更好造福人类。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应当以自信自强、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泽佑苍生。要积极参与全球卫生健康治理,推进中医药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传统医学相关规则制定。深化中医药产学研用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中医药文化名片,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为世界贡献更多蕴含中国智慧的中国医药、中国处方。

来源:《求是》2024/23,新华社


诗词歌赋Marx
感谢关注! 我是北中医胡兵老师,我在三个个人公众号(读读马原著、读读马原著2、诗词歌赋Marx)里组织了全国接力朗读马原著活动、推送思政课教学参考资料活动,自2016年9月16日至今,已推送10000余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