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浦南首镇”确实是张堰曾经的美誉。
这个位于金山区东南部的古朴小镇,历史上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和繁华的商业而获此赞誉。
事实上,张堰曾经也是水网纵横,是典型的源于自然的紧密城镇。镇内建筑风貌紧凑,呈现出许多小而精致的院落空间和公共空间。现有四片保存较好的明清风格建筑群:南社纪念馆建筑群、石皮弄建筑群、政安弄建筑群、西河沿建筑群。这些建筑以一、二层为主,风格较为统一,依稀可见昔日的繁荣景象。另有梁坊、古桥点缀其中,构成了张堰传统江南水乡的历史风貌。
虽然经过世事变迁,张堰镇现有的风貌已不同从前,但我们还是试图在过往的人和事中,寻觅一些旧有的样貌。金小博手边正好有一本78年前的旧期刊,我们今天的故事就从这本出自于张堰的期刊开始——
说到这本名为《复声》的期刊,今天的人们会觉得太陌生。但是这本期刊在78年前,也曾在金山地区被众多乡贤水追捧。就连大名鼎鼎的白蕉先生曾在此期刊发表文章,这样一说是不是有点高大上的意思了?
白蕉先生虽然16岁就离开张堰,前往上海市区追索书艺之路,但闲暇之余,他也会回归故里挥斥方遒。1946年,白蕉受邀在第二期出版的《复声》上,发表了题为《关于疏浚张泾新运盐河及建设大张堰谈》的文章,痛陈加快疏浚张泾河和新运盐河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文章中,白蕉先生说,这两条河实为金山县的南北干河,系农商经济的命脉,而张堰的位置恰好处于两河的枢纽。光绪十七年,两河疏浚之后,新运盐河就一直没有疏浚过,虽然张泾河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疏浚过一次,但也早已属于二十年失浚。干河失浚的最大问题,通过庄稼收成的对比就可一目了然。加之张堰镇市河也早已淤塞不能通船,疏浚市河,是张堰发展的关键,水陆交通的改进,自然能带动镇区的发展。
02
白蕉先生对于发展张堰的关注,同样也是创办《复声》期刊的创办者们所关注的,但他们又不止在张堰。
《复声》
于1946年12月创刊,应当充当的是金山复社的机关刊物。本刊由姚昆亮、何修伦编辑,金山复社出版,社址位于张堰。主要由朱邦屏、白蕉、星庚、涌涛、蒋松亭、沙粒、高君实、海筹等撰稿。主要栏目有论评、史实、通讯、文艺、本社内外、附录、友人之言、挹山楼诗等,其中“本社内外”对金山复社参加临参会、筹设公立医院、代办图书馆、组织及人选、捐助基金、组织篮球队、筹建体育场等进行了介绍。
何为复社
星庚在《复声献词》中写道,“剥极则复,当前之希望无穷,言为心声,籍此以宣扬民意,此本社之所以名曰复,而复声之所以发刊也。抗战胜利后,人民希望无穷,百废待兴,因此复社成立的宗旨,就是服务社会,积极协助政府推进复兴事宜。”
这段文字,将当时创办《复声》的一众乡贤的殷殷赤子心袒露无疑。而这本期刊因何诞生于张堰,概因“浦南首镇”的经济实力和江南才子汇聚。这两个原因,是支撑起出版一本期刊的关键。接下来,我们就来把金山复社及《复声》进行解构,就能全面了解这个团体为金山做的具体贡献了。
清末、民国时期金山近代艺术文化社团
社长朱邦屏,副社长冯澄,理事姚昆祖、姚昆群、钱模敬、干祖望等人。
如果有看官对如上姓名不甚熟悉,可以直接借助各种搜索引擎,那里面的信息内容会更加翔实,我们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03
《复声》期刊中记载的社会民生实事有哪些呢?
民 用
开放阅报室
室内陈列书报有中央日报、新闻报、申报、大公报、文汇报、茸报、金山民众报、金山青年报等数十种报纸,所有书报,都由热心社员捐赠。
代办图书馆
张堰图书馆由姚光等人发起,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创办,藏书丰富,沦陷后停止开放,胜利后开放遥遥无期。于是,本社计划在同一地方创办图书馆,并于张堰图书馆协赞会商量复馆,经理事会会议议决,图书馆于1947年元旦开幕。除原有图书加以整理供阅览外,筹措经费,添购新书,并拟设流通图书部,方便职业青年及家庭妇女借阅。
筹建体育场
复社理事姚昆群将自己在张堰镇东的私有空场,免费租予复社用作开辟体育场。该场地原为姚光免费租给金山晨光体育会为体育场,姚君应复社之请,并为追念先人之意,继续免费租借该场地。同时热心社员已捐集巨款,先行筹建了篮球场、足球场各一个。
卫 生
种痘及防疫
因天花盛行,特采办大批痘苗,发起免费施种牛痘,聘请冯澄、钱修筠、干祖望、姚季平等医师负责担任布种,除在张堰镇施种外,特约吕巷冯钟琳医师、干巷莫补庆医师、钱家圩钱双呆医师、廊下冯志洽医师、孔家阙陆梦熊医师在各地分别负责施种,共计种痘人数1540人。另有注射防疫苗541人。
干祖望
筹设公立医院
筹设公立医院的契机,是金山青年报上报道了金山县卫生院朱院长发表的谈话,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苏宁分署分发了四十至一百病床,设备为美式医疗设备,只需各县自行筹设一公立医院,以该院院址基金等项能符合分署规定为原则。复社托人向行总苏宁分署金山善后救济协会询问详情后,就其规则拟《金山复社筹设张堰公立医院计划书》。在张堰市区找到并修葺李姓平房一所,有6大间数小间,还有空地,办理医院,最为合适。经1946年4月4日金山县临时参议会决议通过,推定董事十五人,其中包括朱邦屏、白蕉、高君平、姚昆群、丁迪光等人,县政府聘请组织董事会,复社筹集经费及基金。
公立医院的设立,除治病外,还能破除鬼神迷信,作为农村里治标治本的兼筹并进政策,可以事半功倍。金山县设有卫生院一所,规模较小,受益者有限。各乡镇及滨海地区基本辐射不到。金山复社鉴于此种情况,曾有筹设金山县公立医院的计划,但经多方努力,最终终止。假使公立医院能普遍设立深入农村,不仅可以减少农民的疾病率和死亡率,也可以减少农村人力物力的消耗,对于复兴农村非常重要。
在第三期中刊登的《从一乡一邑做起》,主旨是引导中国人加强家乡观念,爱乡即爱国。这也是复社创立及创办《复声》,并在张堰镇义务创办或成立与社会大众有益的机构,在金山县参与到乡村复兴工作中的宗旨。
虽然《复声》期刊出版不久就因各种原因停办了,但在其中我们还是品读到了金山先贤们对家乡的热爱,特别是“浦南首镇”与生俱来的那个“范儿”!
参考资料:
1. 福利处:《筹设金山公立医院之经过》,《复声》,1946年第二期第6页。
2. 本社内外:《组织与人选》,《复声》,1946年第二期第7页。
3. 本社内外:《种痘与防疫》,《复声》,1946年第二期第7页。
4. 星庚:《复声献辞》,《复声》,1946年第二期第2页。
5. 白蕉:《关于疏浚张泾新运盐河及建设大张堰谈》,1946年第二期4-5页。
6. 本社内外:《代办图书馆》,《复声》,1946年第二期第7页。
7. 本社内外:《开放阅报室》,1946年第二期第7页。
8. 本社内外:《筹设公立医院》,1946年第二期第7页。
9. 海筹:《农村的抢救并复兴计划(二)》,1947年第4期第1-4页。
10. 湧涛:《从一乡一邑做起》,《复声》,第3期第1页。
11. 安涛:《中心与边缘:明清以来江南市镇经济社会转型研究——以金山县市镇为中心的考察,2010年,第224页。
END
来源 | 金山区博物馆
责编丨徐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