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叙村事·大坝村|村落的故事

政务   2024-10-09 15:27   贵州  


六盘水市钟山区

月照街道大坝村

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街道大坝村位于月照街道东部,距离市中心城区近20公里,距月照街道办10公里,距月照养生谷不足4公里,距六盘水月照机场1公里左右。东与水城区董地街道大窑村接壤,南邻水城区老鹰山街道木桥村、月照街道玉顶村、金钟村,西靠月照街道小屯村、双洞村,北接月照街道独山村。

大坝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村面积7.6平方公里,下辖双营、青山、马鞍、新划4个村民组,常住人口总户数203户1200多人。回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9.2%,苗族占0.8%,是钟山区乃至六盘水市回族人口占比最高的一个村。


2016年9月,大坝村被贵州省委统战部、贵州省民宗委、贵州省旅发委授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2016年12月,荣获贵州省卫生村称号;2017年3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9年3月,荣获钟山区文明村;2021年11月,大坝村荣获六盘水市市级文明村。



大坝村。


村落的形成与村名的由来

说起大坝村名字的由来,村支部书记白军富说,大坝村原先并不叫大坝,而是叫“荒坝”。据老辈人回忆,过去的大坝村确实是一个荒凉的坝子,无人居住,无牲畜繁衍,甚至连棵像样的树木都没有。


相传,大约在清朝咸丰年间,各地战乱不断,到处民不聊生,先辈们为了躲避战乱,被迫举家迁到没有战争的地方。有几户回族人家,分别从贵州威宁、黔西南普安、安顺平坝等地出发,他们携带家眷,一路跋山涉水,忍饥挨饿,经过几天几夜的艰难行程,好不容易来到荒无人烟的“荒坝”。


荒坝太“荒”,没有战火,于是他们落脚此地,搭建草房子定居下来,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最初迁来大坝的回族主要有四大姓,分别为三马”姓(三马姓指因所属地不同,“马”也就有了地域区别,分为下坝马、马家屯马和松林马,这三马姓,最先由陕西迁来贵州威宁等地,迁徙原因也是为了躲避战争。)此外还有猫(虎)姓、白姓等。新中国成立,大坝村也仅有几户人家,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艰难度日。由于土地贫瘠,广种薄收,人们常年食不果腹,生活贫困。尽管如此,仍有回族同胞陆续从威宁下坝、马家屯,云南昭通等地迁徙而来,大坝村由最初的4户人家,逐渐增加到了十余户。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大坝村人在党的领导下砥砺前行。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村寨。1980年,农村土地包产到户,农业生产效益有所提高,粮食产量相应增加。岁月的长河静静流淌,时光的脚步悄悄挪移,大坝村人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清朝咸丰年间至民国以来,人们称大坝为“荒坝”。直到解放初期,1958年,月照成立人民公社,当时要求各大队规范大队名,由于大坝村内有个小地名叫“大海坝”,经大队支书马少香、大队长马礼清等人商酌后,决定去掉“大海坝”中的“海”字,从此“荒坝”正式更名为“大坝”。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大坝逐渐摆脱荒凉与贫穷。尤其是脱贫攻坚全面获胜,大坝村人的生活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整个大坝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景象。过去的“荒坝”破茧成蝶,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村落



绿树掩映中的大坝村农家楼房。


大坝村三马姓氏由来


大坝村姓氏主要有“三马”姓、虎姓、白姓、刘姓等。“三马”姓分别指下坝马、马家屯马、松林马。


下坝马姓,源于陕西固原太师马家,大约在明初迁至乌撒卫下坝,即毕节威宁下坝,因地名下坝冠于姓之前,故称下坝马,是云贵高原乌蒙山地区回族中的大族;马家屯马姓,是陕西平凉府固原州柳树湾马氏望族支系,其始祖于明洪武十四年随傅友德征云南,经贵州时以军功留守乌撒卫,于清初定名为马家屯马姓;松林马姓,曾被唐王李世民敕封为太师马,命迁居固原州寺口子,明末清初迁至威宁杨湾桥松林头,故称松林马。


三马姓于清代咸丰年间陆续迁至大坝村,三马姓定居后,保留着各马姓祖辈支系根源,在通婚方面有讲究。主要表现在三马姓之间可以相互通婚,但同一马姓禁止联姻,比如下坝马不能同下坝马通婚,可与马家屯马或松林马通婚。这样约定俗成的规矩,目的是确保各马姓血统纯正,避免近亲结婚。除三马姓外,人们习惯称其他姓为杂姓,比如虎姓、白姓、刘姓等。




供稿:马美燕 杨绿洲


编辑制作:六盘水日报社

新闻(民生)热线:0858-8261612

投稿邮箱:983426384@qq.com

总监制:彭绍良 赵芳

终审:宋建英

编审:袁海燕

编辑:张黔松






微凉都
发布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六盘水市本地新闻资讯,开展在线互动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