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 | 总得有一个地方可以谈论自己

文摘   健康   2024-08-02 09:54   广东  



(点击图片了解心理咨询详情)


(点击图片了解被督招募详情)













01

为什么要谈论自己


大部分人都有照镜子的需要。我们为什么需要去照镜子?有时会想看看今天自己的妆容怎么样、衣服穿搭怎么样,有时需要确认脸部或其他部位的细节,有时是无意间在镜子里瞥见自己的愁容,有时是为了精心准备,等等。

 

“谈论自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照镜子”

 

当我们站在山谷口大喊一声的时候,数秒后你可能会听到回应,此时此刻的你心情是愉悦的,因为你听到了回声。当你往深潭里丢一块石头,冒了两个气泡后就再无任何声响,此时此刻的你会感到一丝担忧和恐惧,因为你不知道这个潭到底有多深。

 

当一个人看不见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样子时,往往很能够坚定的站在自己的立场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比如,讨好型人格的人,他们在“顾及自己”和“取悦他人”之间往往会选择后者。这也不意味着他们是受虐型人格、不愿意让自己过的开心一点,事实上他们内心对于“取悦他人”的行为也充满了愤怒,只不过他们不知道如何“顾及自己”,他们可能连自己需要什么都不是那么的清楚。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做到顾及自己?

 

当他能够看见自己、并且知道自己的需求时,他或许能够做到顾及自己。

 

一个人如何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精神分析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镜映”(Mirroring),说的是在养育者与婴儿互动过程中,养育者能够及时识别婴儿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通过语言文字反馈给婴儿。此种互动一方面让婴儿的需求被养育者看见,进而养育者得以去满足婴儿的需求;另外一方面,婴儿也能够更好的知道他/她的这个需求究竟是什么。在目前没有镜映之前,婴儿的这个需求是模糊的;在养育者的镜映后,这个需求开始变得清晰明了。

 

尽管天下的养育者都本着无私的爱去照料他们的婴儿,但因为个体心理功能的差异导致另外一个客观情况的发生:并不是所有的养育者都能够很好的实施镜映的功能。当镜映失败时,婴儿很可能处在“看不见自己”的风险中。婴儿无法通过他/她与养育者的互动来确认自己以及自己的需求。长此以往,婴儿很难真正确信他/她究竟需要什么。

 

当婴儿长大成年后,这种“看不见”、“不确定”依然会延续;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她在生活中面临的抉择更多,这时候“看不见”、“不确定”带来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当他/她在抉择面前感到为难时,有时候甚至会为了讨好别人而做出对别人有利、但对自己没有半点价值的选择。对于他/她来说,这么做至少是可以从被讨好对象那里获得直接的回应,比如肯定、认同。

 

尽管这么做可以短时间内带来一些什么,但这对于去发现他/她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并没有太多的益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她看见的只是别人的需求,并非自己的需求。

 

我们该如何去找回自己的真正需求、该如何看见真正的自己?


谈论自己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在谈论的过程中,他/她可以更聚焦于自己身上,这有点像是重新回到了小婴儿还只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的那个阶段。谈论自己重新创造了一个机会,可以让他/她去探索自己。




02

如何谈论自己?


有一些人喜欢“自言自语”。

 

喜欢自言自语的人可能有着不同的原因。首先,自言自语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内部对话,这是自我功能的一种表现。这是自我在本能欲望、社会道德要求与现实要求之间进行调节的过程。自我对话可以起到处理和协调这些相互冲突的要求,管理和组织思想、情绪和冲动。

 

其次,当无意识冲突浮出水面时,自言自语可以让人洞察到自己隐藏的恐惧、欲望和未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起到安抚情绪的作用。

 

此外,自言自语也可能是内化与早期养育者互动模式的一种表现。最终,通过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个人可以对自己进行连贯的叙述,这对自我整合和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识至关重要。这一过程在变化或压力时期尤为重要,因为此时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可能会感到支离破碎。

 

一个人可不可以一直自言自语下去?

 

首先,我们需要看这种自言自语的性质。如果自言自语被当作一种自我反思、自我情绪调节的方式,尤其是在极度压力之下,这种方式可以缓解情绪,那它可以成为一种可持续性的行为。

 

如果自言自语成为一种强迫性的行为,自己不停的跟自己对话;而且,当这种自言自语开始阻断了与他人的社交、孤立自己;亦或是,自言自语的对象已经不是自己,而是幻觉或妄想出来的事物或人物,那这种自言自语通常隐藏着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干预。

 

有一些人喜欢找朋友、家人聊天。

 

朋友和家人是每个人非常重要的支持系统的资源,不管在开心还是难过的时候,他们永远是最早出现在大家脑海里的可以寻求帮助的人选。这种及时的、酣畅淋漓的谈论会是一场及时雨,带来久旱逢甘露的滋润。恰当的谈论也有益于关系的建立和延展。

 

在与朋友和家人谈论自己的时候,多多少少也存在一些顾虑,比如暴露自己做过的某些事情。这些顾虑有可能出于社会伦理与道德层面的考虑,也有可能是出于个人利益相关的考虑。而且,找他们倾诉的频率和时长会是另外一个顾虑的点,他们不一定能够承受住这些情感。

 

还有一些人选择去做心理咨询。

 

如果就单从谈论的效果来看,或许心理咨询师一个相对来说后顾之忧少很多的方式。咨询师遵守着相关的伦理与边界,维护着咨询的设置与来访者的隐私。同时,咨询师并不会出现在来访者的生活中,他们之间谈论的内容可以只停留在咨询室。此外,咨询师还会秉持着无条件接纳与理解的态度与来访者进行着内心的探索。这种方式基本上等同于一个充满无私的爱的养育者。

 

当然,心理咨询也并没有那么的理想,还是有很多现实的部分需要来访者去考虑。首先,心理咨询独特设置会让这种形式不如找朋友、家人聊天来得亲切。你无法在任何你想的时候去见咨询师,你需要预约咨询的时间;你需要向咨询师支付费用,并且,心理咨询师一个过程,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感受到更明显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你需要有一定的预算。这些设置显然跟充满了无私的爱的养育者不同。

 

婴儿可以无条件的向养育者索取他/她想要的一切,但是心理咨询中的来访者必须要遵守这些设置。心理咨询的设置看起来更像是让来访者站在一个成年人、而非婴儿的位置来面对和处理当下的生活。成年人与婴儿的区别有很多,最大区别在于是否要承担责任。而每一个成年人所面临的每一个困难的抉择背后都是有相应的责任需要承担。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心理咨询的设置似乎在帮助来访者维持着一个成年人的状态来面对和处理心理层面遗留下来的问题,这亦或是帮助来访者解决现实问题所需要的。




03

谈论什么?


关于“谈论什么”众说纷纭,有人喜欢说展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有人喜欢诉说自己的遭遇。但大概有这样一个规律:我们往往更愿意在别人面前谈论我们希望别人知道的。也就是说,还有一部分是我们不希望别人知道的。

 

我们不希望别人知道的内容究竟有哪些?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能不愿意公开或与他人讨论:

 

1,无意识的欲望和冲动: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我们内心可能存在与社会规范或我们有意识的价值观相冲突的无意识驱动力和愿望,比如自私、贪婪、偏见。为了维护自我形象和社会关系,我们常常避免提及这些。比如,一个人可能有一种无意识的权力欲望,在生活中表现为工作中的过度竞争。他们可能不会有意识地意识到自己的支配欲,但可能会发现当别人成功或自己没有控制权时,自己会感到不满。

 

2,童年经历和创伤:早年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创伤经历,会在很大程度上塑造我们的性格和行为。比如,在虐待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成年后,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脆弱或被拒绝而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即使他们不会有意识地将这种恐惧与童年联系起来。然而,公开讨论这些经历会让我们感到脆弱或暴露。

 

3,性想法和性幻想:性想法和性幻想是人类性行为的自然方面,但也可能成为焦虑或内疚的根源,尤其是当它们与道德价值观或社会规范相冲突时。性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但在许多社会环境中,公开讨论性欲望或性幻想往往被视为禁忌。

 

4,攻击或敌对情绪: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愤怒或攻击的经历,在个人生活中感到无能为力的人可能会对同事或陌生人表现出过度的攻击性。这种敌意可能是对过去经历中的不足感或未平息的愤怒的一种应对方式。但公开表达这些情绪可能不为社会所接受,并有可能破坏人际关系。

 

5,不安全感和自我怀疑:一个小时候经常受到批评的人,成年后可能会长期与自我怀疑作斗争,即使在成功面前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这种不安全感可能会阻碍他们寻求机会,或在值得认可的情况下坚持自我。暴露我们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或自我怀疑会让我们感到脆弱,比如自卑、自我贬低和嘲讽等,并可能与我们希望向他人展示的形象相冲突。

 

6,家庭秘密:原生家庭中的问题可能会被隐藏起来,以维持正常的外表或保护家庭成员。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酒精成瘾、经济危机、犯罪活动、身体或情感虐待等,暴露这些问题将会引发羞耻内疚、身份认同、信任危机等。比如,一个人成年后发现自己是被领养的,这是家庭一直保守的秘密。这可能会导致背叛感、身份困惑或重新评估与父母的关系。秘密本身可能会滋生一种不信任感或对隐藏真相的恐惧。

 

7,道德过失或伦理失范:道德过失或伦理失范通常会产生内疚和羞耻感,这种感觉会被压抑或合理化,以保护自尊。与我们的道德价值观或社会规范相抵触的行为通常会被隐藏起来,以避免受到评判或承担后果。

 

8,恐惧和焦虑:恐惧和焦虑通常源于无意识的冲突或未解决的创伤。内心深处的恐惧或焦虑可能会被隐藏起来,以保持坚强或能力的外表。一个对电梯有非理性恐惧的人,可能有涉及封闭空间的创伤事件的压抑记忆。这种恐惧看似不合理,但它是一种防御机制,可以避免再次体验相关的焦虑。

 

9,其他人性中不可接受的部分:人性中不可接受的部分,如自私、嫉妒或虐待狂倾向,往往因为与自我形象、社会规范或个人价值观相冲突而受到压抑。比如,一个人可能压抑着对朋友成功的羡慕之情,导致他们巧妙地破坏友谊,或以 "建设性反馈 "为幌子批评朋友。这种行为可以让他们在不直接面对的情况下表达无法接受的感觉。

 

由于害怕评判、拒绝或社会后果,我们通常会隐藏自己的这些方面。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这种自我审查是我们自我防御机制的一部分,帮助我们保持心理平衡,驾驭社会关系。所以,以上这些不可随意拿出来与人讨论的内容,或许,恰恰是我们内心最需要去谈论的。




04

可不可以不谈论?


如果个人缺乏一个安全的空间来讨论以上私密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与自身无意识方面有关的问题,就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1,心理压力增加:无法谈论这些私人问题可能会压抑思想和情感,导致焦虑、抑郁和情绪波动加剧,从而增加孤立感和孤独感。因为我们可能会觉得无法与他人分享真实的自我,别人看到的自己也不是真正的自己。这里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意思:真正的自己是拿不出手见人的。这是一个对自我非常完全的否定。

 

2,防御机制的发展:当一个人没有讨论个人问题的渠道,他/她可能会诉诸压抑、否认或投射等心理防御机制。这些机制会扭曲自我认知,阻碍个人成长,导致形成不合适行为和应对策略,比如在人际关系中总是过于猜忌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和看法,这会使得无法真正进入并享受这段人际关系。

 

3,关系的紧张:当我们总是忙于隐藏这些个人问题时,这种无法坦诚的沟通会给人际关系造成障碍,导致误解和冲突。因此,这也可能导致无法建立真正的关系,因为隐瞒了自己身份的重要方面会助长断裂感和怨恨。

 

4,个人发展的停滞不前:进行自我反思和讨论个人问题对于自我认识和成长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探索这些话题的空间,我们可能会陷入重复的模式中,无法发展出解决这些影响其生活的潜在问题的能力。我们个人也无法得到成长。

 

5,增加羞耻感和内疚感:隐瞒这些问题会加剧羞耻感和负罪感,尤其是当这些问题涉及社会禁忌话题时。这种内心冲突会导致建立消极的自我形象,并进一步退出社会生活,从而导致孤独感和孤立感的加剧。

 

6,情绪失控:被压抑的情绪经常会浮出水面,有时甚至是爆炸性的。比如,突然爆发出愤怒或悲伤的情绪会让我们感到困惑。此外,这种情绪失控也会给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等带来负面的影响,也会进一步损害人际关系的发展。




总结



由此可见,对 "谈论自己的地方 "的持久需求是我们对自我表达、理解自己和建立连接的基本渴望。精神分析的观点强调了这种需求如何源于我们无意识的欲望、童年经历和人性的复杂性等。这样的一个地方也为个人探索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经历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为个人成长和自我发现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框架。

 

在我们应对现代生活挑战的过程中,拥有自我反思和对话的渠道变得越来越重要。无论是通过心理咨询、写日记,还是与值得信赖的人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创造机会让我们谈论自己,都能让我们提高自我意识,获得情感上的幸福,并建立更美满的人际关系。归根结底,拥抱这种与生俱来的自我表达需求可以有力地促进个人转变,并加深对我们在世界上的存在的理解。




作者


邱 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精神分析/动力学取向咨询师、督导师

CAPA中美精神分析初级组、高级组






往期文章





心理陪伴
【精神分析/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 Feeling Matters 你开不开心也很重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