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与其说是职场小说,不如说是项目经理的故事

文摘   旅游   2024-06-21 08:15   北京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的一本历史小说。去年挺火,现在热劲儿过去了。春节从老家回来的绿皮硬卧火车上,读完了这本畅销书。结合自己之前的工作经历,写了点读后感。



很多人解读这本书为职场小说,总有一种代入感:马善德就是搬砖人的化身,国子监明算科及第(名牌大学毕业),上林署监事许多年(公务员体制熬资历成为小科长,没带过团队);在长安城乡结合部借贷买了小院(按揭买房),职场同事平时关系一般,热情起来令他感到诧异(办公室政治,谁跟你特别热情一般都是有猫腻,不小心就掉坑里或者背后挨一刀)。是不是很熟悉?

调侃一句,其实这种代入感大可不必。人家马善德比咱搬砖人强了不是一点半点:参加一次科举考试就能进编制,不像现在,高考上个大学,毕业那天可能就是失业的第一天;想要进体制内还得再考个编,比高考的录取比例还要低得多。毕业留京,多少也还有机会面见天子(虽然是远远的)。想想是不是比咱大多数人强多了?

言归正传,豆瓣上书评有自鸡或互鸡的,有分析总结李善德的成功经验的,有褒奖李善德的坚守本心的,也有揭露职场和官场暗黑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在我看来,这本书其实还可以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读一读。

 一、与其说是职场小说,不如说是项目管理的范例  

运鲜荔枝到长安,就是一个典型的项目管理的案例。  

为什么这么说呢?分配给李善德的荔枝鲜任务有明确的目标:鲜荔枝送到长安;有确定的时间限制,六月初一。这就完全符合“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完成特定任务目标”的项目定义。

李善德的成功,也是一个典型的项目执行过程。让我们来看一下:

李善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超高的执行力:“因为把新鲜荔枝运送到长安,只有两个办法:延缓荔枝变质的时间,或者提高转运速度。”梳理整个过程,李善德是从荔枝保鲜期和运输速度两个方面入手,查阅资料,然后进行第一次试验,获取保险和速度数据,据此加以改进,再次试验,获取进一步数据,再加以改进保鲜方法,大幅提高了保鲜天数,在此基础上设计运输方案。思路非常清晰,完全没有在无关的事情上消耗资源和时间。

具体到各章中:
第二章写道,“他既是算学及第,对数据最为看重,出发之前特意去了趟兵部的职方司,钞来了一份《皇唐九州坤舆图》与《天下驿乘总汇》,对大唐交通算是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
“即使是按照最快的“驿使赍送”,从岭南赶到京城也要十几天,新鲜荔枝绝送不过来。”
“李善德只能殚精竭虑,在数字中找出一线生机,”
这就是在做详细的问题研究和分析,找出项目完成的关键点和限制性因素。他通过研究资料和自己下广州的实际体验,认识到路程至少要十多天,这是一个限制因素。在暂时没有突破这个时限之前,他就必须从另一个方面着手:如何延长荔枝的保鲜期。
因此,在从化,找到到阿僮之后,第一时间李善德就询问她荔枝的保鲜方法,“李善德掏出簿子和纸笔:“有几桩关于荔枝的物性,想请教姑娘。””
……
李善德很注重细节,并注重实践。他并没有依照资料和阿僮的经验设计转运方案,却亲自设计试验方案,利用催熟的三月红争取到的时间,通过试验探寻运送鲜荔枝的极限。第一次,他让苏谅安排四路马队,设计了不同的路线,运送双层瓮装的三月红向长安进发,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荔枝运送在保鲜和速度两个方面能做到的极致。
第三章,李善德根据第一次试验的结果,总结并优化了试验方案,又进行了第二次试验运输。结论是“心想既然提速到了极限,只能从荔枝保鲜方面再想办法了。”
苦思冥想之下,所以有了阿僮的一句话点醒:“你别摘下来啊。” 从而发明了“分枝植瓮之法”。善于分析总结和寻找突破点
第四章,通过第三次基于分枝植瓮之法的运输试验的实践,李善德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保鲜期可以延长到十一天。所有之前掌握的第一手数据和李善德的头脑风暴结合起来,将民间运输能力和朝廷运输能力的差异考虑进来,将冰块延长保鲜期的效果考虑进来,…. 将具体的执行中如何调度,配置和规划考虑进来,并且将成本费用都计算进来,形成了最终的解决方案——鲜荔枝转运之法。
这时候,是四月二十一。在李善德心中,一直都有精确的日期计划
第五章,就是具体的计划执行了。主要体现在如何争取资源配置和具体落实。这里也免不了提到项目管理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得到高层的支持。李善德自己去找,在户部比部之间被踢皮球。但是经高人指点,拿到了右相的银牌之后,调动资源变得轻松很多。
这一章里面李善德表露出了项目经理的又一个优点:业务精熟,执行力超强
“他刻意借用了上林署的官廨,召集了兵部驾部、职方两司、太仆寺典厩署以及长安附近诸牧监、户部度支司、仓部、金部、太府寺左藏署等衙署的正职主事们,连上林署的刘署令也都叫来,密密麻麻坐在一圈。”
“李善德发给他们的,是一系列格眼簿子,里面将每个衙署的职责、物品列表、要求数量、地点、时限都写得清清楚楚,如果有两个衙署需要配合比对,把簿子拿出来,还可以合并成一个,设计得极为巧妙。整个安排下来,流程清楚,职责准确。”
“安排好了大方向,李善德请各位主事畅所欲言,看有无补充。他们见他不是客气,也便大着胆子提出各种意见,有价值的,都被一一补进转运法度里面。连荔枝专用的通行符牒什么样子、过关如何签押都考虑到了。”
是不是一个成功的项目会?是不是任务划分清晰责任落实到人的项目任务分解和分配?
到这里,荔枝鲜项目已经注定成功了 90%了。然而李善德并没有懈怠。第六章,李善德他亲自走在荔枝转运队伍的前面,检查驿站的准备情况,以确保不会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意外。这是高度的风险防范意识带来的防范措施。正是这种防范意识和行动,使他提前发现了黄草驿逃驿的情况,并且还能够有时间去下一站征用船和冰块来补救,最终才使得鲜荔枝在六月初一顺利地运到了长安。
二、李善德是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的?
总结一下李善德这位项目经理的成功特质。
第一章,项目经理不能轻言放弃。虽然是注定失败的项目,也要“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第二章,有着清晰的思路。知道从哪个方向入手去解决问题。且能找到业务专家(阿僮)给予他合理的意见。
第三章:从第一手资料找到限制因素,找到突破点。“有什么法子,让荔枝不变味。”“你别摘下来啊。”,善于听取意见,总结经验并大胆创新。
第四章:在创新的基础上小心实践,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周密的,详细的,可执行的解决方案。“灵感源源不断,毛笔勾画不断,李善德此时进入了一种道家所谓“入虚静”的奇妙状态,过往的经验与见识,融汇成一道大河,汪洋恣肆,奔腾咆哮”。
第五章:争取资源,主持项目会议,分配任务。
第六章:风险防范意识和预防措施。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
纵观全篇,还有几点很重要:
最重要的是,高度责任心。(当然,书中的责任心是因为命悬一线)(如何在制度设计上驱动项目经理和团队成员尽职尽责?)
一直有着清晰的时间计划在他心中,因而他才会急速赶往广州,才会利用催熟法争取时间进行试验,才能在四月二十一完成转运方案,才能在六月初一送荔枝到长安。体现了一个制定计划,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并执行计划的计划掌控能力。
沉到基层掌握一线信息,是他能够找出解决办法的关键。
善于利用项目干系人(stakeholder)的资源和力量化为项目的助力。
三、我想给大唐公司提几个意见和建议: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荔枝鲜项目的成功归因于项目经理李善德的个人能力和努力,以及权势者的干预,并没有能够揭露项目成功的制度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说,荔枝鲜项目的成功可以说是大唐之幸,遇到了李善德这样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但也是大唐之不幸,因为没有制度的项目执行过程中舞弊丛生,项目的成功没有可复制性。
可能有人会说,李善德这样的人,给他换一个项目,仍然可以做得很好。的确没错,但是思考一下,为什么在李善德之前,无人实现荔枝鲜?假设换一个人来做项目经理,还能同样取得成功吗?
大唐公司除了常设机构(各个衙门口)之外,有不少业务显然是通过项目方式开展的:“这几年以来,圣人最喜欢的就是跳开外朝衙署,派发各种临时差遣。”,固然因为是大老板指定权利很大执行起来往往比较顺利,但是项目的执行,资源的调配以及监管都脱离了正常的部门约束。因此才会出现第二章里他从本部门(上林署)支取驿使钱但是不花,又从符宝司要了一张邮驿往来符券,可以免费使用朝廷驿站,30 贯的驿使钱就落了自己口袋。韩承说“圣人近年来喜欢设置各种差遣之职,因事而设,随口指定,全然不顾朝廷官序。这些使臣的一应用度,皆要从国库支钱,却只跟皇帝汇报,可以说是跳出三省六部之外,不在九寺五监之中。结果是什么?度支无从计划,藏署无从扼流,比部无从稽查,风宪无从督劾。我等只能眼睁睁看着各路使臣揣着国库的钱,消失在灞桥之外。”简单总结一下,就是有项目没有项目管理的制度。
没有从制度上给项目经理合适的职权配置,使得项目经理开展工作全部依赖于个人人际关系和业务能力,需要自行组织资源,甚至于利用公司之外的资源(胡商苏谅)。资源不匹配容易导致项目的失败,即使像李善德这样利用外部资源成功运作项目,也可能导致官方资源被利用来走私商品,最后又不能兑现承诺的回报导致的后果也很恶劣,可以说无一利而有百害,不是长久之计。
项目执行过程中几个关键点,还是要靠“贵人相助”。这可以说是非常现实的情况。一方面是项目经理往往要面对的处境,破局不易;另一方面,项目经理一旦获得高层(右相)的无限制授权(银牌),又极易导致滥用权力谋私舞弊。
项目团队没有得力的人手,项目经理自己累死。得亏李善德是个能干的项目经理,业务方方面面都拿得起。但是这又是一个不能复制的特征——并不是每一个项目经理都同时是各专业的业务能手。除了项目经理,项目团队应该有相应的业务骨干,才能保障每一个项目都可以以稳定的水准完成任务。商人苏谅和果农阿僮都是业务骨干,却只是项目的“编外”成员。
对项目团队没有激励和领导力。最终的执行驱动力来自于右相杨国忠的权势威慑力。这当然是李善德作为九品小吏的无奈,但是也是项目执行中的隐患:整个环节里面只要有任何一个点不能尽责,这个方案就无法顺利执行到位。
项目执行,需要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但是更需要制度设计。从大唐公司总经理的角度来看,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不是李善德,换其他任何一个人来,是否还有可能完成任务?
四、啰嗦几句感想
虽然是历史小说,作者抓住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耳熟能详的诗词,又很贴近当下职场的现实,因此非常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不得不赞一句“高明!”
但是书中有些处理,我有话要说。
成年人的书中,或者说是我们这一代职场文化中,固然应该尊重现实,却又过于现实,人们往往屈从于现实的潜规则之下“灵活”行事。这当然是生存之道,却总令人心中有一团郁郁之气不得舒畅。而且,过于服从于现实,真的不利于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的进步。
文中第六章,李善德对杨国忠的谏言痛快倒是痛快了,却导致李善德被贬。这一段在豆瓣上被一些书评批评太过天真。我倒是觉得是作者“有些冲动是苟且不了的,有些心思是藏不住的。” 因而借李善德之口,表达他心里一些真实的想法。其实这也是很多组织项目管理上的一个流弊:项目预算没有给够,却要求极高,还想着从项目上省钱甚至赚钱,孰不知这种省钱或者赚钱,是来自于供应商或者干系人的利益损失,最终导致的也是组织目标的损坏或者项目的不可复制性。因此,需要像李善德这样还坚守本心的人时时提醒才对。
李善德最终被贬岭南作了种植荔枝的农户,却因祸得福地避开了安史之乱,则是作者觉得他给李善德的压力过大了一些,于是有些一厢情愿地安上了一个理想的大结局了。从这个角度说,作为文中人物的主宰,马伯庸也算是一个好作者了。
胡言乱语至此,如有朋友读到此,那我可真要感激不尽再加惶恐不安了,唯有更加努力加更以报答朋友的厚爱了。谢谢!


欢迎全文转发,转载或节选请联系作者。



动动帅的自然观察随笔
从小就喜欢上山爬树,下水摸鱼。观鸟,赏花,观虫,乐在其中。做自己的自然观察记录,也分享给大家。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