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海县茶院乡许民村全景(无人机照片)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和部署推动的一项重要制度,凝结着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深邃思考和战略考量,是科技助力共同富裕的一项创举。20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特派员工作,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持续深化推动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派遣科技特派员3.9万人次,累计投入财政经费15.3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5.98亿元,推动农民增收63.53亿元、企业增效45.1亿元,在推动浙江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中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科技答卷。2019年,在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上,浙江作为省级单位代表作典型发言。浙江科技特派员工作还先后入选科技部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国家发展改革委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十大典型经验、浙江省“八八战略”百法百例,科技特派员制度已成为浙江农业科技工作的一张“金名片”。
助力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的探索推进期(2003—2008年)。2002年年底,浙江“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如期完成,但农民人均纯收入还偏低。为进一步助力欠发达乡镇奔小康,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深入调研后,作出了设立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战略部署。2003年,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向欠发达乡镇派遣科技特派员的通知》,并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选派101名科技人员到全省最不发达的100个乡镇开展科技帮扶工作,启动了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探索。习近平同志专门作出批示指出,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创新举措,旨在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中的现实科技难题和培训适用技能,方向正确。经过两年多试行,2005年,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通知》等文件,决定向全省1279个乡镇全部派遣科技特派员,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乡乡都有科技特派员”。2006年,习近平同志再次批示指出,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领导,总结经验,及时完善,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2007年,浙江省科技厅发布《关于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工作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2008年,在因地制宜、创新思路的基础上,浙江省科技厅发布《关于试行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制度、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逐步构建形成了“个人特派员围绕项目、团队特派员围绕产业、法人特派员全面合作”的“个人+团队+法人”的科技特派员创新服务体系。
助力脱贫攻坚的完善提升期(2009—2018年)。在试行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的基础上,2009年,浙江省科技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随着科技特派员制度框架确立,浙江科技特派员工作逐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服务网络,并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战略使命,加大帮扶力度。2015年,浙江26个欠发达县全部一次性“摘帽”,提前5年在全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其间科技特派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科技特派员团队。2017年,浙江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改革,推动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和区域逐步向全省域、全领域拓展,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红利进一步向更多领域辐射拓展。
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创新深化期(2019年至今)。以2019年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大会为标志。会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广大科技特派员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使命。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使命逐步从服务脱贫攻坚向服务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加速转变。2019年,浙江面向26个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试点工业团队开展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2022年,向山区26县增派100名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实现山区26县所有乡镇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同年,围绕山区26县主导产业,在仙居县、平阳县、缙云县试点开展科技特派团工作。浙江省将持续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再拓展、再深化,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中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20年来,浙江科技特派员工作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主题主线,已逐步形成了“1333”工作体系: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这一递进式战略使命为主线,构建“个人、团队和法人科技特派员”3支队伍,完善“1人+1乡”“1团+1业”“1家+1县”3种服务模式,实现“服务方式从线下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变、服务区域从山区26县向全省域转变、服务领域从农业向全产业转变”3个转变,逐步打造了以“四个精准”为特色的具体做法。
精准选派,高水平对接地方需求。坚持夯实基础。县级层面常态化收集各地产业发展需求,构建科技特派员“需求库”;省级层面不断扩大科技特派员人才供给,构建全省统一的科技特派员“专家库”。坚持多方互选。政府搭台建立“三方说了算”选派机制,推动需求库和专家库匹配对接,让基层自主选择科技特派员,让科技特派员自主选择服务点,真正形成让派驻地、派出单位和特派员皆大欢喜的良好局面。目前,科技人员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志愿成为科技特派员的人数超过需求的1.5倍。坚持联动选派。结合地方实际需求,省市县三级联动,分别向欠发达乡镇、特色产业和县域选派个人、团队和法人3类特派员。目前,省级科技特派员中省部属高校、科研院所成为主要来源,其中高级职称人员达70%以上,确保了科技特派员队伍的质量水准,也为高层次技术专家下沉服务基层畅通了渠道。
精准服务,高质量服务产业发展。实施“1人+1乡”,深化个人科技特派员服务。坚持1名个人特派员服务1个乡镇(村),每年向全省480个帮扶任务最重的乡镇选派个人特派员480人。实施“1团+1业”,开展团队科技特派员服务。坚持1个团队科技特派员服务1个特色主导产业,组建专业结构合理、技术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较强的跨学科团队,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全程科技服务。目前,已面向县域特色农业主导产业选派乡村团队科技特派员128个、面向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选派工业团队科技特派员26个,面向3个山区县试点选派10组科技特派团。实施“1家+1县”,推进法人科技特派员服务。坚持1家法人特派员服务1个县域经济发展,支持高校院所事业法人利用其人才、项目、成果等创新资源,与县域经济开展结对共建并提供全方位、全链条服务。目前,已选派法人科技特派员36家。
精准改革,全方位推进制度重塑。服务方式从线下向线上线下相结合转变。在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线下帮扶的基础上,大力建设科技特派员服务在线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以数字化改革推动科技特派员管理和服务模式迭代升级,深化拓展科技特派员服务功能,增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服务区域从山区26县向全省域转变。完成从山区26县重点帮扶乡镇到山区26县395个乡镇个人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同时,面向发达地区选派省级团队和个人科技特派员,推动实现省域全覆盖。服务领域从农业向全产业转变。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乡村振兴新需求,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推动科技特派员专业领域从农业领域向制造业、电子商务、规划设计、法律金融、文化卫生等领域拓展。
精准保障,深层次激发干事活力。强化政策引导,解决科技特派员后顾之忧。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确保科技特派员下派期间行政关系、职务、待遇等保持不变,工资、奖金、福利从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浙江省委、省政府每五年总结表彰、每两年通报表扬科技特派员先进个人和集体,目前已有406家单位、1621人次获表彰。强化经费保障,建立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省级财政每年落实特派员专项资金6400万元,为科技特派员配套科技项目、路费、下乡补贴和保险,全方位保障科技特派员开展服务。2022年,新增科技特派团资金1400万元。截至目前,累计投入专项资金5.98亿元。
20年来,浙江科技特派员穿梭山林、躬耕乡野,用思想、行动和实践,创造了一个个山乡巨变的非凡奇迹,尤其在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浙江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质量推动产业兴旺,助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产业兴则百业兴”。20年来,浙江科技特派员牢牢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以技术为支撑,以项目为依托,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带动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省级科技特派员共牵头实施科技项目4700余项,研发新产品5037个,引进和培养人才18169人,创建科技示范基地7191个,转化科技成果11979项,实现亩均增收0.787万元、企业增效45.1亿元。例如,浙江农林大学斯金平团队在服务温州乐清市期间,攻克了铁皮石斛人工繁育和活树附生种植难题,联合当地企业建立了“浙江省国家科技特派员铁皮石斛创业链”,推动铁皮石斛从当年的30亩发展到现在的1.5万亩,年产值达30亿元,在当地形成集种植加工、生态康养、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等业态于一体的百亿级农业特色全产业链,为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高水平助力生态宜居,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样板。广大科技特派员坚持绿色导向,充分发挥专业所长,积极参与地方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农业发展、乡村特色风貌规划设计和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推动打造了安吉县余村、淳安县下姜村等一大批美丽乡村示范样板,使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的基层工作联系点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科技特派员在持续帮助发展栀子花等中药材产业的基础上,支持拓展水果采摘、生态旅游等产业。如今的下姜村,已成为“农家乐、民宿忙、游人如织来下姜”的山水田园新样板。2022年,下姜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53.41万元,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40.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6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818元。
开展浸润式科普启智,提升基层农民科学文化素养。20年来,广大科技特派员走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累计引进新品种19013个、推广新技术19658项,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101.5万次,培训1316万人次,在为农村带去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市场信息及先进文化理念的同时,还培育了一大批乡土科技人才,使他们成长为具有现代经营头脑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而当地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更新和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唯有领导重视部门联动,才能推动制度“真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留给浙江的一项宝贵财富。20年来,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特派员工作,每五年召开一次全省科技特派员总结表彰会议,总结经验、表彰先进、部署工作,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创新举措,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推动浙江科技特派员工作抓深、抓实、抓细。浙江省委、省政府成立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省委组织部、省农办、省科技厅、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等单位组成的省科技特派员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联合、统筹协调的工作格局和机制。正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协作联动,浙江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才实现了从一开始的作为“政治任务”下派,到现在科技人员争当科技特派员的“自觉行动”。
唯有需求导向市场运作,才能解决基层“真问题”。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项制度探索,其目的在于解决基层科技力量不足、科技服务缺位这一农民反映突出的问题。一直以来,浙江始终遵循市场化配置资源规律,紧紧围绕基层科技需求,强调双向选择,建立“省级科技管理部门搭台,派驻地、派出单位、科技特派员三方唱戏”的选派工作机制,既充分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又发挥了部门把关作用,同时把选择权下放给了基层,充分体现了市场对接和公开透明的原则。由于“三方”说了算,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学有所用、用有所成”,把科技成果转化到基层“最后一公里”,实现科技“真下乡”、基层难题“真解决”。
唯有稳定支持有效激励,才能确保人才“真下沉”。实践证明,只有让科技特派员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工作上有收获,才能让更多优秀人才自觉自愿、安心下沉、尽心服务。一直以来,浙江持续强化政策引导,在工作经费、项目开展、福利待遇、评奖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向科技特派员倾斜,让特派员吃下“定心丸”。不断发挥市场杠杆作用,鼓励科技特派员以技术转让、许可、成果作价入股等形式与服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让科技特派员付出越多,收益越大。科技特派员在服务的过程中掌握一线的产业需求,回到实验室明确科研方向,研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形成“技术有市场、研究有方向”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闭环,从外部保障和内生动力上确保了科技特派员下得去、沉得住、干得好。
唯有深化创新深化与时俱进,才能激发制度“真活力”。一项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往往有其时代背景,经过20年来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探索,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聚焦不同发展时期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三大递进式战略使命,不断创新深化,拓展制度内涵,放大制度优势,形成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特别是在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的背景下,浙江围绕新时期科技特派员新的历史使命和基层需求,对选派方式、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加快实现了科技特派员专业领域从农业领域向全产业领域拓展,服务模式从个人服务向组团式服务拓展,服务区域由欠发达地区向全省域范围拓展。通过与时俱进创新改革,确保了科技特派员制度长盛不衰,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作者:浙江省科学技术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