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老师的公号有一篇文章
其中一段是关于“趁手的工具”
这篇文章最早发布在2022年
由于反响强烈
他又在2023年和2024年
又重新发布很多遍:
什么叫趁手?
趁手就是随手,
也可以理解为顺便。
形容某件事情或某个动作
进行得非常自然、方便,
不需要额外的努力或调整。
某件工具“趁手”,
意味着用得非常合适、方便,
能够轻松完成任务。
好的工具,
能帮助我们提升效率。
更有效,更轻松。
— 1 —
刘润老师每年在“得到”App上
听课的时间,
不少于1000小时。
听课的速度,是2倍速。
也就是每年仅仅从"得到",
就获取2000小时的输入。
平均每天6小时。
很多人问,
他那么忙,怎么做到的?
比如有一天,
他早上7:30一起床,
就打开手机,
连上酒店的蓝牙音箱开始听。
洗完脸刷完牙,
连上蓝牙耳机,
下楼吃饭继续听。
然后出门,
去活动现场的路上听。
活动9点开始,
至少就听了1-1.5小时。
活动结束,
比航班起飞提前2小时到机场。
路上又听了1.5-2小时。
内容提前下载好,
飞机上2小时。
落地后回家路上1小时。
所以听了6-7小时了。
因为2倍速,
一天就听了13-14小时的内容。
为了这2000小时的内容,
他买了四个蓝牙设备。
一个降噪蓝牙耳机,
用于在飞机上听。
因为飞机噪音大。
一个骨传导蓝牙耳机,
用在在路上听。
他在上海上班比较环保,
一般是坐公共汽车上班,
骑共享单车下班,
落地上海坐地铁回家。
这一路,
不能用降噪耳机,
不然听不到汽车鸣笛,
比较危险。
所以用骨传导耳机。
他还有蓝牙音响放在箱子里。
有的酒店配有蓝牙音箱,
有的没有。
没有的话就用他的蓝牙音响。
取下耳机,
在酒店房间就用音箱,
放松一下耳朵。
在家里还有防水蓝牙音响
放在洗手间
洗澡时听
有人肯定有疑问?
听那么多,记得住吗?
别担心。
听的目的,就是“过耳”。
一旦发现一个
现有知识框架上的有趣案例,
一个独特的观点,
一个有价值的数据,
你的注意力就会自动集中。
这时你会发现,
有自己的认知体系、
思维框架是多么重要。
然后,
他就会打开手机上的
一个文件“备忘录”,
然后把它记下来。
这个文件自动同步到网上,
同步到办公室和
家里工作室的电脑桌面上。
他一有机会坐下来,
就可以做进一步研究和整理。
这就是工具的价值。
你也找到趁手的工具。
可能是一副耳机,
一架键盘,
一本电子书……
总之,
君子性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 2 —
这一段我深有体会
我属于比较笨的人
但在以前读书时候
我想到并尝试一个
屡试不爽的笨办法
很多需要记住的数学公式
历史政治地理等文科知识
我买一部随身听
自己大声朗读并录下来
只要一有空就听
睡觉前听
睡醒了就第一时间播来听
上厕所、坐车、跑步的时候也听
不只是听
还利用那时候很流行的
胡思记忆法
来提升记住并理解的效率
经过我的亲测
效果还是相当不错
尤其是政治地理的
成绩有明显提升
这不仅仅是趁手工具的应用
更是沉浸式的不断加强记忆
就能逐渐吸收、理解和掌握
— 3 —
中医李辛老师也分享过傻办法
他在大学时
遇到一位名师
偷偷告诉他一句口诀:
先忘掉学过的东西
然后去看古中医书
于是他听话照做
去图书馆找了很多书
一看就是三年
刚开始看不懂
但一两个月之后
突然就看懂了
他学英语也是坚持听
一本书叫《走遍美国》
慢慢地就发现
学英语并不难
不管学外语、学中医
学任何东西都是这样
你就接触它,接触它,接触它……
其实就是把自己浸到里面去,
浸进去了,就能学会。
好奇心驱使我们去探索
而专注是深入理解的钥匙
趁手的工具能够明显提升效率
趁手的工具
不仅仅是物质的
更是一种思维模式
一种生活态度
比如番茄钟
flomo · 浮墨笔记
现在的各种听说读写画Ai等等
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
也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甚至每一天都离不开
这些好用的工具了
比如我每天都在用的Ai:
Kimi和GPT
但最趁手的工具
其实就是那颗
永远保持好奇
并持续专注的心
我写完了,加油!
感谢您看了这么久
来都来了
不如关注下吧
你也可以顺便看看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