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胸有成竹”,是一则源自苏轼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成语。指画竹前竹子的完美形象已在胸中;比喻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算;原文为:“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后来“苏门四学士”之中的晁补之也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于是人们根据这对师徒的文章提炼出成语“胸有成竹”。他们共同推崇的画家文与可,真名叫文同,与可是他的字。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的方法来画竹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墨竹绘画风格,有“墨竹大师”之称,后人学习他的画法,逐渐形成了“文湖州竹派”。
文同一直保持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尤其是对竹子生长规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捕捉竹子的姿态与神韵,他经常在竹林中体验生活,不论春夏秋冬、晴雨雪霜,他都会在竹林里静心观察,记录下不同季节、天气条件下的竹影变化。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他对竹子的各种形态烂熟于心。当他铺纸研墨,手中之笔仿若被注入了竹林的精魂。他作画,以自然为师,将心中早已熟稔的竹影诗意流淌于宣纸之上。每一道笔触,都蕴含着他多年积蓄的感悟。观其墨竹图,仿佛能听到竹叶的沙沙私语,能感受到那股穿林而过的清风。这便是“胸有成竹”的绝妙境界,是厚积薄发、了然于心后的从容创作。
他将“胸有成竹”的理论传授给亲戚苏轼,苏轼坦言:“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认为自己做不到,于是就将这个境界写入文章,遍传天下,成为后世众多爱画人士的理想目标。
“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竹子在中国的文化意象中是独特的存在。文同就是这样一位借由墨竹远离喧嚣,坚守内心的宁静纯粹的君子。他虽身负官职,却未被官场的名利漩涡吞噬,反倒将儒家的入世之志与道家的出世之怀融于竹间。任职一方时,他心系百姓疾苦,以竹之正直激励自己为民请命;闲暇之余,又遁入竹林,汲取自然的智慧修身养性。这种进退有度、不被外物裹挟的生活哲学,在当下快节奏、物欲横流的时代,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文同,一生专注一事,用漫长岁月读懂竹子,进而成就艺术巅峰。让我们今天的人们看到了沉淀的力量。学习一门技艺、钻研一项学问,若能如文同观竹般,静下心来,日复一日地积累素材、打磨感悟,怎么不能达到“胸有成竹”的从容呢?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胸有成竹”的态度显得尤为珍贵。我们大家可以借鉴先贤之法,走入自然,徜徉于竹林,在心中种下属于自己的“翠竹”,绘出自己胸中的精彩人生画卷。
资料丨区社科联 西湖之声
顾问 | 徐跃峰
编辑 | 王慧
一审 | 刘佳欣
二审 | 王灵
终审 | 吕啸
你的每个“点赞”和“在看”小布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