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视频↑
9月21日,“出壳:西安老城根艺术场”在西安老城根G park正式开展! 艺术策展人冯博一、王檬檬、刘钢策划,13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参与,量身定制艺术作品植入到百余家商铺中,探寻商业与艺术对话关系。
“这是一次一半实验、一半实践的主动把握、介入商业体的个人化创作,也是一种相互‘让渡空间’的、共享的策展方式。”
——策展人冯博一
“这里最具挑战性的是如何把握艺术介入商业空间的尺度。艺术家们习惯于白盒子中展现完全自主的创作,但在这次展览中,他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作品,使其在商业空间中既能保留艺术的独立性,又不至于过度‘冒犯’商家和消费者的接受度。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要求艺术家在创作中既不失自我,又能够回应策展理念的特定需求。可以将此次项目理解为‘过程性艺术’。”
——策展人王檬檬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一直在商业体里做展览。在商业体里做展览的不仅仅有策展人、还有公关公司、广告公司。这是我一直问自己的问题。我和他们有什么不一样?作为一个策展人,我的纠结在哪里?我的价值在哪里?我真的可以带给艺术家什么?带给当代艺术什么?我不甘于艺术家的美呈。我努力去了解两个体制,他们到底有什么可能?
———策展人刘钢
此次艺术季,恰逢西安方所四周年,方所落地了两个展览:当代艺术大师徐冰作品《地书》,雕塑艺术家康靖作品《心所》。徐冰,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被广泛认为是当今重要的概念艺术家,特别在语言学和符号学领域,始终以极具突破力的艺术创作拓展着艺术的边界。其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大英博物馆、英国V&A博物馆、西班牙索菲亚女王国家美术馆、美国华盛顿赛克勒国家美术馆、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捷克国家美术馆及德国路维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展出;并多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国际展。康靖 , 出生于山东,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居北京。
他曾举办过的个展包括: 北京M的房间“黑光景”,2023;北京墨方“刻骨”,2022;北京瑜舍酒店中庭“骨感”,2022;北京墨方“千万别千万次”,2020;北京墨方“过去都是假的”, 2018;北京墨方“幽深”,2016;其他主要群展包括:西安鄠邑, 第五届关中忙罢艺术节, 2023;北京松美术馆“现实的生活,现成的技术”——云雕塑首届学术邀请, 2022;上海COSPACE画廊, COSPACE年度学术项目“仪式动力”, 2022;深圳云美术馆“牧云37°公共艺术驻地创作计划”, 2022;重庆星汇当代美术馆“陌生之地”,2022;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再造魔都”,2021;安仁双年展-耦合共生,2021;重庆“第八届明天雕塑奖作品展”,2020;德国波茨坦艺术空间“枪与玫瑰”,2016;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民间的力量”,2015;北京佩斯“不在图像中行动”,2014;等。
展览开幕后的第二日,“出壳:西安老城根艺术场”论坛在西安方所举办。参展艺术家介绍代表性作品,并与策展人、主办方和参与商店代表等一起座谈创作体会、策展方式和所触及的问题。在论坛中,方所运营总监刘善琴也分享了对此次艺术季沙龙的感想:此次的出壳艺术季,区别以往的艺术展览有主要的两种转向:一是从传统的艺术场馆展示艺术家作品等待艺术爱好者来观看,向艺术家作品走出展厅进入到客流聚集商业中心主动走入大众视野;二是从艺术家绝对的个体表达介入到商业品牌自身的叙述逻辑共创产生新的作品引发公共思考。方所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品牌,同时也不是像艺术家那样直接地处理观念;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策划和运营机构,方所一直以来所做的工作,是通过多元内容的策划,将创作者与读者,将观念与大众,将价值与个体,在方所的公共空间内建立并呈现这种连接产生共鸣,通过持续的运营和服务,将知识审美价值传递给更多人。此次艺术季,恰逢西安方所四周年,方所落地了两个展览。第一件作品是徐冰老师的作品“地书”。从文字诞生之前的青铜铭文到产生文字巴别塔的世纪,再到当代更新阅读边界的符号/颜文字,文字浓缩了人类世的变迁。*《地书》是一本用各类公共标识写成的书;一本连版权页都没有使用任何传统文字的书;也是一本在任何地方出版都不用翻译的书。《地书》这套公共标识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超越了现有知识分类和地域文化。它不对位任何已有的文本知识,而直接对位真实的生活逻辑和事物本身。读者对《地书》的理解,取决于其介入当代生活的程度。展览现场展示了《地书》早期图标收集、手稿、拼贴本、立体书和同步视频,用地书语言写的《兰亭集序》和《深圳故事》手稿。“地书”这个作品诞生已经有20多年,过程中仍在不断更新,其作品对于文化与沟通边界的消解,在今天仍有强烈的当代性,而方所一直所做的公共文化空间的策划和运营,也正是消解知识与生活的边界,重建个体和公众,文化与生活的整体联系。所以两个月前刚确定这个展览内容后,我们从以上的思考出发,将今年的周年主题定为“和huò hé hè——连接到回响”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汉字之一,“和”始于战国时代的金文,在演变的过程中富含着多种丰富的含义,作为动词的huò、huó(和面)是将不同的物质融合再生产新物质的过程,作为连词的hé (我和你)是将并置的对象关联在一起,也可作为形容词表示协调的共生状态,作为动词的hè (唱和)表示应和与回响。在逼仄的环境和意见极化的分裂的时代,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古老的词,去重申“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这一人类古老而朴素的美好愿望。于此同时,我们也围绕地书,衍生出两个后续的内容:一个是邀请说书先生马乐,通过“说书”这一传统的说话方式,用“立起来的语言"讲述地书中符号与文化的意义;另一个是1208看展计划的儿童专场,从小朋友的视角出发重新理解和创造自己的《地书》。第二件作品是康靖老师此次艺术季特别为方所创作的装置《心所》。“我的作品是我对当下的感受,旨在呈现内心在面对外界万象纷呈时的状态。而帐篷像一个腔体,仿佛人体的器官,而作为“外置器官”的手机,其手电筒发出的光线照进帐篷,将内外两个空间建构起联结关系。‘心所’在我理解中是一种动态的变动不居的状况。布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对我而言就像一片无边无际的汪洋,我也试图涉足过,但都浅尝辄止,只好望洋兴叹。我把书的内页当作帐篷的外壁,而帐篷中由机械装置带动的书页不停张合,意在传达像呼吸一样的生命状态。”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很少有人把它读完,每个人的一生也正如此一样,是一本难以一次读完的大书,‘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而作品的生命独立于阅读之外。这是一个不需要观念的讲述就能让人产生共鸣的作品,将这样一个装置放置于小朋友的阅读空间中,其用心令人感动,一个从小就有阅读庇护的人的一生将会是不同的一生。“此次展览的作品应该追溯到我最初做的一两件作品,他们有内在的联系。其中一个线索,是近些年我对书籍或者说纸张的兴趣和关注;另一条线索则是泥土地毯和真假发。真假发这件作品其实也是为了回应白盒子空间的展场的一个方式。跟今天这个情形一样,思考的是在日常空间怎么展示作品。因为做好假发之后,我还戴了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其实也就是作品在日常空间展示的时间,比如说我会在朋友聚会的时候把假发摘下来,挂在衣帽架上。”——康靖“在不确定性加剧、商业环境极速更新的当下,每一个品牌的经营过程中都存在自身切肤的痛点,而艺术恰恰是切入这些痛点的最佳方式。如果通过更深入的沟通,从痛点出发去思考和回应我们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也许共创的过程和结果将会产生更大的共鸣和文化价值,而这种连接产生的回响,也将自然地反馈给艺术家和品牌更多的艺术和商业价值。书店所代表的是不确定时代的对确定性的追寻,封闭环境下对可能性的敞开,而我们的工作就是持续地翻动土壤,呈现内容传递价值,长期深耕,以期在地的土壤能够更加松动、有机和多元。在这样的土壤中,不管是艺术思想还是文化,都将有更多的创造的可能性。希望未来能持续地通过策划和运营的服务,使更多的艺术家和创作者,能在方所的平台上,与更多读者和大众产生连接、共鸣与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