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是由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开发区,是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增强国际竞争力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主要任务是通过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以及新兴产业的培育,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高新区以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丰硕、高新技术企业集中、民营科技企业活跃、创新创业氛围浓厚、金融资源关注并进入的区域,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一、国家高新区发展布局
2022年9月21日科技部发布的《“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中提出,到“十四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220家左右,实现东部大部分地级市和中西部重要地级市基本覆盖。
截至目前,国家高新区共178家,其中东部70家、中部49家、西部43家、东北16家,东部地区地级市覆盖率已达68%,中西部地区覆盖率已达45.98%。
高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但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高新区发展也逐渐加快。
二、国家级高新区主导行业分析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也就是中关村的前身,拉开了我国建设国家高新区的序幕,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各高新区形成了多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共170余个相关行业。依据国家科学技术部公布的高新区名录并结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国家级高新区主导行业可分为以下9个大类。
一揽子增量政策背景下2025年高质量项目谋划、申报储备、资金争取暨城投公司退名单、产业化转型实务操作高级研修班于2024年11月13日-15日(13日报到)在郑州市举办,报名文件详情:徐老师 15515891206
国家级高新区主导行业分类
国家级高新区涵盖的行业领域丰富多样,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根据统计,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先进制造及装备类占比为26.85%,电子信息技术类占比为20.9%以及新材料类占比为16.22%。其中,装备制造以较高的频率出现,成为高新区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紧随其后,展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此外,生物医药与健康类、能源与环保类也具有重要地位,逐步成为新的增长点。
截至目前,国家高新区共覆盖全国31个省市,从各省市的角度来看,尽管国家级高新区在政策、产业导向和创新模式上有诸多共性,但因省市区位的差异,发展重点和优势领域有所不同,不同省市高新区的主导行业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对此,我们选取了不同地区且具有代表性的高新区进行论述。
各省市高新区主导行业一览表
1.东部地区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及高效节能、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聚焦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及医疗健康领域,体现了首都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
上海张江高新区、江苏苏州工业园同样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为主导,张江侧重于光机电一体化,苏州则进一步加码人工智能、纳米技术,体现了长三角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
深圳高新区和厦门火炬高新区在电子信息领域表现突出,深圳注重生物医药和光机电一体化,厦门则发力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体现了东南沿海城市在电子产业链中的关键地位。
2.中部地区
河南郑州高新区、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以及湖南长沙高新区等中部高新区的重点在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这些地区既有发达的工业基础,又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材料等,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安徽合肥高新区重点发展家电及配套、汽车、电子信息,表明该区以家电、汽车等传统制造业为基础,逐步向智能制造及电子信息转型。
山西长治高新区则因地制宜,将煤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作为主导产业,展示了资源型省份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向高新技术迈进的趋势。
3.西部地区
四川成都高新区、重庆高新区的重点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体现出西南地区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重要地位,特别是成都的人工智能、新经济、精密仪器,表明其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驱动。
陕西西安高新区则发力半导体、智能终端、装备制造,这一布局契合西安作为科技创新和军工城市的背景,侧重硬科技及高端制造。
甘肃兰州高新区和青海高新区在精细化工、有色金属、生物医药领域有所布局,反映了西北地区在资源深加工及新兴产业上的重点。
4.东北地区
辽宁沈阳高新区、吉林长春高新区以及黑龙江哈尔滨高新区均聚焦于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充分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技术积累,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转型。
东北地区特别重视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等产业,长春高新区依托汽车产业的优势,推动相关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东部地区依托经济发达、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高技术产业。中部地区则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基础上,逐步向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转型升级。西部和东北地区通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传统产业结合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三、国家级高新区经典项目案例
1.亦庄控股生物医药产业园
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路东区,占地面积8.6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可出租面积12.1万平方米,于2011年10月投入运营,入驻企业达170余家。2020年评估价值为16.51亿元。
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致力于构建集多功能、全流程、高端化于一体的生物医药创新服务体系。园区内设有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中试服务平台、CRO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试剂耗材供应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及会议展览中心,形成了涵盖专业技术支持、设施条件保障、成果转化、政策扶持和公共基础服务在内的五大服务体系。
2021年2月,该项目公开发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采用储架方式发行,储架规模30亿元,期限20年,撬动近50亿元的新增有效投资,成功盘活存量资产。
多元化增信方式增加产品安全性。通过物业运营收入质押担保、超额现金流覆盖、标的物业抵押、发行人提供差额支付承诺等多种方式为产品进行增信,提升产品安全性、确保本息及时足额兑付。
2.科大硅谷高新孵化园一期
科大硅谷高新孵化园一期项目位于合肥市高新区,占地149亩,总建筑面积34.5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含10幢高层单体、1栋多层单体及3幢配套用房,局部两层地下室等。
项目于2023年7月19日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中科大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师生的校友创业孵化和成果转化平台,聚焦“技术创新”和“创业服务”两大核心业务,打造技术研发、项目孵化、设备共享和产业投资等平台。通过推进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培育具有引领性的创新技术和企业,同时为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大硅谷”核心区和未来科技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3.成都市高新区5G互联科创园
位于成都高新区,项目用地面积约189亩,总建筑面积约43.4万平方米。建设设备研发中心、共性研发平台、成果展示中心,布局包括智慧交通、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安防、智慧园区等于一体的智慧型智慧化应用场景,5G智慧园区总投资38.3亿元。
园区由8个地块和23栋建筑组成,包括16栋高品质高层办公楼、6栋独栋办公楼以及1个配套的公共研发实验室。独栋办公楼设计合理,适合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作为总部办公场所。园区还结合科技引领的生态绿轴,建设绿色走廊,突出园区特色,并根据入驻企业的办公需求,打造个性化的景观环境。重点招引符合成都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主攻方向的5G、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智慧能源等产业业态。
4.长光卫星航天信息产业园二期项目
该项目北至光机路,东至盛北小街,西至盛北大街,南至明溪路,项目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5亿元。
项目主要建设卫星指控中心、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存储中心、光学加工中心等,该项目将助力长光卫星围绕“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截至目前,项目正在进行办公楼主体建设,项目投产后,预计实现产值20亿元,新增就业2000人,项目建成后将打造海量数据存储、应用基地,全面构建航天遥感数据应用产业生态圈。赋能航天遥感数据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航空信息产业链提档升级,带动航空信息产业链升级。聚焦商用卫星及应用、低空经济等领域,全力做大“吉林一号”全国最大商用卫星产业集群,抢抓低空经济新“风口”,布局应用新场景。
四、国家高新区可谋划的项目方向
1.高新技术研发项目
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技术等前沿领域,建立研发中心,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例如:设立专注于AI算法优化的研发实验室。
2.产业孵化与加速器项目
建立创业孵化器和加速器,支持初创企业成长。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对接等服务,助力科技创新项目从概念到产品的转化。例如:创办针对生物科技初创企业的孵化器,提供实验室和行业专家的支持。
3.产学研合作项目
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开展联合研发。通过共建研究平台,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例如:与大学共同设立研究中心,专注于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4.智能制造与工业4.0项目
建设智能工厂、自动化生产线,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例如:开发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控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5. 科技金融项目
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发展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例如,设立专注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促进资金的有效流动。
6. 智慧城市与数字经济项目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例如:开发智慧交通系统,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7. 国际合作与市场拓展项目
借助高新区的平台,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帮助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例如:组织国际科技博览会,促进中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8.基础设施类项目
(1)科技园区建设:开发专门的科技园区,提供办公空间、实验室和生产设施,以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形成集聚效应。
(2)交通网络优化:改善区域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如建设专用道路、轨道交通和停车设施,以提高企业物流效率和员工通勤便利性。
(3)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高速互联网和5G网络,提高区域内的信息传输速度,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
(4)能源供应与环保设施:投资清洁能源项目,如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站,以及废物处理和水处理设施,推动可持续发展。
(5)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科研人员和员工的生活配套设施,如商业区、健身中心、幼儿园和医疗服务中心,提升生活质量。
(6)物流中心:建设现代化物流中心,支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优化货物运输和仓储服务。
通过上述项目和高新区发展实际的相互结合,高新区可以实现多元化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形成良性的创新生态系统。
一揽子增量政策背景下2025年高质量项目谋划、申报储备、资金争取暨城投公司退名单、产业化转型实务操作高级研修班于2024年11月13日-15日(13日报到)在郑州市举办,报名文件详情:徐老师 15515891206
总结
综上,通过对不同地区经典项目案例的深入分析,从而提出了高新区项目谋划8个重点方向,为未来高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方向,助力国家高新区区域经济协调和新兴产业的全面发展。
附表:178个国家高新区名录
项目建设是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项目谋划储备是对接政策、争取资金的基础,也是扩大有效投资的前提。今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重要经济工作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近期,2024年10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等相继召开新闻发布会部署最新一揽子增量政策,涉及土地储备、房地产、两重两新、货币政策、超长期国债、债务置换、地方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两个1000亿、各类奖补资金......
2024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统筹做好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通知》(国办函(2024)14号)对融资平台未来发展明确方向,从根本上解决融资平台债务问题。要求加快推进融资平台转型和数量压降。省级政府制定融资平台数量压降计划,分类加快推进融资平台改革转型,综合运用清理退出、重组整合、市场化转型等方式,逐年压降融资平台数量,坚决避免保留过多不必要的融资平台。
为帮助各级地方政府及城投公司深入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国家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举措,系统提升项目谋划申报能力,抢抓国家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机遇,围绕两重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项目科学谋划储备一批新项目、好项目、大项目,中建政研信息咨询中心将于11月举办一揽子增量政策背景下2025年高质量项目谋划、申报储备、资金争取暨城投公司退名单实务操作、产业化转型高级研修班.
-THANKS FOR READING
-文章来源:中建政研集团
-免责声明:图片影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