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好呀,我是陪你一起成长的玟君。
1907年,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与其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同时退休。
两人闲暇之余经常一起讨论各种问题,并喜欢通过打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一天,詹姆斯对卡尔森说:“我有个办法,能让你在不久以后养一只鸟。”
卡尔森听后不以为然,表示自己根本没有养鸟的想法,也不会养鸟,詹姆斯听后并未多言,但心中已有计划。
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个精致的鸟笼。
卡尔森看到鸟笼后笑了笑,说:“别费劲了,即使你送我鸟笼我也不会养鸟的,我就当它是一个漂亮的工艺品。”
然而,自从卡尔森有了这个鸟笼后,他的生活开始发生了变化。
每当家里来客人时,看到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客人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或者“为什么只有一个鸟笼,鸟呢?是飞走了吗?”
卡尔森每次都要耐心地解释自己从未养过鸟,这个鸟笼只是朋友送的一个礼物。但是,这种解释往往换来客人疑惑且有些不信任的目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卡尔森不堪其扰,觉得每次都要解释这个空鸟笼的事情非常麻烦。
无奈之下,他最后买了一只鸟放进笼子里,以消除这种不必要的麻烦和认知上的不协调感。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鸟笼效应”。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因为偶然得到一件物品后,会倾向于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而不是把这个我们不需要的东西扔掉。
结果就是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被这无止尽的物欲压的喘不过气。
周国平说:“一个人只要肯约束自己的欲望,满足于过比较简单的生活,生命的疆域会更加宽阔。”
年轻时,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千方百计去占有得到。
殊不知欲望填不满内心的空虚,拥有越多,欲望的空间也就越大,不能轻易缩小,只能不断满足。
有句话说:“女孩子的衣橱里永远少一件衣服。”
曾几何时,我的衣橱里也有几件“鸟笼”似的衣服。
看起来时髦高档的皮衣,吸引我的时候连面对高价都没有退缩,但是买回来后却发现没有合适的搭配,就此束之高阁又觉得有点吃亏,于是为了搭配它,我又买了高筒靴、裤子、背包,这些都是为了“需要”而配置的“鸟”。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们原本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轨迹平静地生活着,但在面对外界诱惑和内心欲望的拉扯时,往往难以做出决断,在眼花缭乱中迷失了自己,在山重水复中进退两难。
人这一生,需求有度,过则成灾。物质的丰盛,并不代表生活的富足。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对物质的欲望不仅会让现在的生活陷入无序混乱,还会给你未来的人生增加风险。
任何事情,要懂得适可而止,才能长久。
人贵在知足,只有知足才能知止,少一些贪婪,多一些淡泊,才能让生活变得平静而恬淡。
那我们要如何做才能摆脱鸟笼效应呢?可以尝试做以下三件事。
● 第一,罗列生活目标清单并执行
很多人买了一双鞋,就想买一件配套的衣服,买了衣服,就想买个配套的包包和首饰。
最后,我们花很多的钱买了自己并不打算买的东西,看着下个月要还的信用卡账单,真是欲哭无泪。
“鸟笼”无处不在,我们可以把要买的东西罗列成清单,每买一样就打钩,这样可以让你掌握购物时的主动权,也便于你复盘,反思自己做了多少与目标无关的事情。
● 第二,每天鼓励自己,培养积极思维
我们经常会陷入这样的行动模式,“今天不开心,需要买些东西来补偿自己。”其实,这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
“因为我现在的生活不够好,我需要外在的东西来填充它。”
我们要学会允许不良情绪的存在,鼓励自己珍惜当下,培养积极思维。
改变思维才能改变生活,对当下生活的热爱才是对抗负面情绪的“特效药”。
● 第三,设立核心目标,避免多余的行动
我们要给自己设定短期、中期及长期的核心目标,并让一切活动围绕这些目标进行,就能有效减少在琐碎事情上对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无谓消耗。
面对任何事情,首先我们要学会思考,它是否与我的核心目标相关,是否能带来正面效益?若答案是肯定的,则全力以赴;若不是,则果断摒弃。
一旦明确了目标,就需要不断精简生活,学会克制欲望,你就会发现,整个人都能轻松下来,在漫长的人生路上自在前行。
祝安好!
谢谢你看到这里,点个「在看」,一起共勉。
作者介绍
玟君,电视台编辑,工作十年后考研上岸,专注读书写作、成长干货、治愈心灵,希望在这浮躁的时代,我们能一起静下来,一起成长。
扫码关注
能遇见就是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