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挂在各平台热榜上的“网红利用联合国打造虚假人设”,发酵成了“联合国打假”的舆论大混战。
以全网粉丝量超千万的@Shirley林为首,一批以精英面貌示人的网红去联合国开会、演讲、领奖,话里话外透露出行程是受到了官方邀约。
结果被扒出来只是付费参观、流水线式打卡拍视频,联合国被他们当作表演高端、吸粉转化变现的工具,成了流量生意的一环。
虚假人设的后坐力来得凶猛,这股“戳破真相”的风波越闹越大,不再停留在“网红人设观察”层面上。
有造假网红被揭穿,也有不少拍摄联合国游览视频或分享求职经验的普通网友被“误伤”。
事件的辐射范围不断外扩,发布过联合国相关内容的网友和联合国工作都被卷了进来,分享的氛围也受到影响。
有网友被恶意造谣,已经报警处理
发展态势让人嗅到一股熟悉的味道,就像之前一些现象所受到的标签化对待。
专家和网友纷纷发声、破除信息差,尽力不让事情滑向更失控的境地。
从一开始偶发的网红翻车到现在愈发混乱的舆论讨论,到底发生了啥?
01
卷入流量旋涡的人
被迫成为“联合国媛”
舆论焦点一开始对准了造假网红,批判他们捏造事实、收割观众的信任。
查重率极高的场景、机位和话术成为被群嘲打假的要素,针对联合国的“祛魅”正在进行时。
与此同时,声势浩大的网络力量试图挖出更多标榜高端的“假人”。
火势蔓延到很多网友身上——
他们曾发布过联合国相关的内容,如今都成了被鉴定为“联合国媛”的证据,被营销号摘取只言片语搬运、歪曲。
小红书用户@Valkyria 分享联合国实习的帖子评论区涌入了大量上来就骂的人,不少已经上升到了人身攻击的程度。
不堪其扰的@惊奇队长,隐藏了分享联合国参观的帖子。
有人是在评论区“沦陷”之后才了解到这场互联网风波的始末,构成平台主流生态的真实分享内容“被爆破”。
小红书用户@Dr.格格乌 最近收到很多“文明观猴”“你这个多少钱”“看你装就想笑”的评论,正规的受邀学术演讲被扣上造假的帽子。
恶意也会沿着网线渗透进现实生活,做国际志愿者的@小姜(休学版 在小红书发帖表示,被多年未联系的朋友前来“问候”,内涵她也是拿联合国装点门面的。
用小姜的话来说,在联合国这个大光环的“庇护”下,小小牛马都镀了层金边似的。分享的不过是真实的日常工作,却意外被卷入舆论漩涡。网友@Latour 也正在承受着大量涌入的负面评论,她从本科开始就申请联合国实习,研究生才成功入选,亲身经历是她在小红书发帖的原初动力。全球传播处的工作很繁忙,经常走在路上突然停下来写稿,也有连夜去安理会现场蹲报道的经历,收获最大的是锻炼了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
而这项能力,帮助她梳理、面对这场无端骂战,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声、对网暴坚定说不。对@Dr.格格乌来说,联合国演讲是人生中最高峰的时刻,五年多的付出得到认可。她深度参与了中英非三方合作的、帮助非洲地区提高收入的项目,也因此受邀在2021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演讲。被骂造假作秀之后,她把当时演讲的长视频放了出来,既担心个人隐私被曝光,又难以接受被污名化的全然被动处境。真实的才是有力量的,是互联网上轻易做出审判的标签所无法囊括的。联合国的事务远比想象中“更接地气”,没有那么“高大上”,分享其中细节和真实感知的内容,其实才是牵动着平台氛围的底座。@Latour 要反复打磨新闻标题、想着怎么才能减少争议。@Dr.格格乌则看到了很多参会人一起在讨论厅苦熬几个小时仔细斟酌条款的一字一句。这些“接地气”、甚至有时琐碎的工作,通向的是一个更好的、更值得期待的未来,依旧有人在努力做着有益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的事情。当部分网红们把联合国议题当血包时,苍白的呼吁和金句代替了亲历的细节,不是分享,是人设重于一切的宣传片。
真正的分享反而没那么光鲜,不会刻意夸大事实、渲染自己多优秀。更多是一种对生活日常的记录和自然而然的心得体会,就像@Valkyria 说的“不是想教别人做事”。这场风波中造假网红使用的最趁手的工具——“联合国”,此前一直是滤镜和光环加身的代表物,被挑中作为精英人设的背书。在“打假”中信息差一经打破,网络上的情绪立马反扑、走向价值光谱的另一端。联合国对外售卖参观门票,26美元就能进去猛拍自媒体素材,租一间大会议室2500美元,给造假网红们留下了不小的操作空间。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联合国本来的定位和功能就是开放的、面向大众的。它的存在并不是为了隔离不同群体,而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了解它、也了解国际事务如何运转。
一位目前在联合国从事组织研究的专家表示,作为在全世界有分支结构的国际组织,普通人接触联合国的渠道其实比想象中丰富。想体验在联合国工作的,可以多关注开放实习的岗位,符合条件的人都可以申请实习。网友@Christine 从法学院毕业后,申请了经济与社会理事会的实习生,协助、支持联合国青年论坛的举办。她在小红书上发布攻略帖的时候,还没怎么看到其他人分享过类似的全面细致的申请攻略,所以她也想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人。几年来一直有人在评论区询问具体问题、认可她的经验,让她既感动又获得了很多正反馈。专家还提到,如果对于联合国工作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并愿意为全球共同的发展目标以及和平事业做出贡献,也可以申请联合国的职位,成为一名正式的国际公务员。除了实习和正式员工,还能以联合国志愿者的身份参与联合国的活动。网友@小姜 重启人生选择去孟加拉当志愿者,她说转折点关键在于愿不愿意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所有事情无非就是搜集信息-总结信息-学习-反馈-再学习的过程。
对于有本职工作的人来说,参加会议、参加线下活动、参观都是可选项。联合国组织的一些正式会议、论坛等,通常会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非政府组织的成员等发表专业意见和见解。@Dr.格格乌 便是以科研学者的身份在气候变化大会上演讲,讲述所做项目对落后地区人们生存状况的改善。
很多会议会向公众开放报名,审核通过后可以线上旁听或线上远程参与,会上有提问、发言、参与讨论等环节。
还有小红书用户分享过其向联合国难民署捐款以及被邀请参加线下活动并发言的经历。这种基于经验和具体信息的真实分享越多,对大众来说信息差就越容易打平。很多命题看起来很宏大,全球贫富差距、气候变化、能源问题,落到实处,都跟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有人的观念和态度汇成一股合力,共同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体验。在联合国实习的@Latour 说她受到的攻击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下判断说她在作假的;另一种是即便知道她真的在做着相关工作,也要拼命打压、说这份工作毫无意义。参与了很多活动后,@Latour 觉得联合国并不推崇精英主义,所倡导的价值观是人人都可以参与这项事业,以自己的方式。有大量的“素人博主”,透过联合国这个视角呈现自己眼中的世界,或是被联合国相关的经历触动、产生了新感悟。他们积极参与联合国相关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向世界发出、壮大中国声音,推动着改变从细微处发生,促进了中国青年一代的表达和自我实现。真实、不夸张的分享,在专家看来是值得鼓励的,有助于更多人了解联合国。其实这也是小红书这类平台上占主流的内容,在内容创作者和信息接收者的双向互动中,完成对联合国的“祛魅”和融合个人经验的重新阐释。越是平常心看待联合国,“造假网红”越难借此打造人设并获利。其他人也就不会被牵扯进来,以至于演变成全网猎巫。舆论失控发酵的整个过程中,对真相的关切让位于选边站队、发泄戾气。与联合国有关的内容会受到谩骂、侮辱,被贴上负面意味满满的标签,远远超过了“打假”的范畴。伤害的不仅是真心分享却被网暴的网友,还有鼓励分享交流的网络氛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董晨宇认为,无目标的群体性扫射不利于互联网的创作生态,尤其不利于大家在互联网中分享自己的生活感触。滑雪媛、飞盘媛、网球媛都是前车之鉴,喜欢某项运动的群体被污名化、无差别攻击。一片网络戾气之下,不少人的分享心态难免产生波动、乃至造成心理创伤。最近前游泳运动员刘湘穿泳装拍照被骂、铁人三项女运动员服装被指责“不得体”,这种随意“鉴擦”的思维定势,暴露出的反而是部分人的低认知和对专业的不尊重。互联网猎巫,把复杂的人群和场景降维为敌我两个阵营。不由分说给内容创作者扣上“联合国媛”的标签,是把一个网络现象过度简单化,进行无目标的群体性扫射。网友@HelloKathy 是一名联合国工作人员,会跟网友分析联合国工作利弊、传授社交技巧、介绍参加会议和获得证书的途径。这段时间一直遭受着恶评的冲击,影响了她与想了解联合国的其他网友的正常沟通。很多被无差别攻击的网友,处在一种弥漫性的恶意氛围中。@Valkyria 选择了报警,不想把精力浪费在向网暴者的自证上。当她们无奈感慨 “假名媛的风终究是吹到了我身上”,能清晰地感受到整个线上互相启发、友好交流生态的裂痕,而这本是社会支持的重要部分。董晨宇认为,传播的目的分为两个,一是抵制虚假的东西,二是保护真实的分享。虚假内容一定存在,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辨别“真假”的成本和门槛非常高,这就可能导致虚假的内容驱逐了真实的分享。个人的努力分辨和理性沟通只能改善局部气候,平台的有力介入就显得弥足重要。事前平台可以通过流量分配、内容倡导等进行生态调控,而在事后持续发酵阶段,引导创作者往哪方面去转向和具体的处罚机制是极有必要的。目前已经能够观察到平台的一些举措,比如一些造假博主和虚假笔记已被封禁。基于真实和真诚的创作是平台和网友共同的价值取向,流量分发的平权普惠机制尽可能让每一种生活、每一种人生态度都被看到。每天接受海量讯息的我们,多观察多思考才能不被任何一种声音裹挟。保护、尊重网络邻居们正常分享的权利,其实也是在维护自己。
奶 茶 店 狂 推 “ 猪 饲 料 榨 汁 ”
“中 式 刑 侦 剧” 又 出 山 了
“ 穷 人 版 一 站 到 底 ” 爆 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