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我是笑笑
人人都说自己社恐,其实社恐也真不少。只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在陌生人前淑女绅士,在熟人面前就是疯子。这叫社恐?也许也是吧。
但在我们生活中,其实很多时候或多或少会有“羞耻症”,大家都不知不觉,不专属于社恐。
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比如笑笑就有读名字“羞耻症”,在人前不愿意说自己的名字,一听到自己口中说出自己的名字,就觉得尴尬,难以启齿。
那大家听过“普通话羞耻症”吗?所谓“普通话羞耻症”,说的就是打工人或者是大学生在过年期间回家,一时语言系统还没切换回来。
回家后家乡的方言还没切换过来,却说出来了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让自己都感到尴尬。
最近到了大学生放假回家的日子,大学生们也踏上了回家的路程,一放假回到老家,老家里的人都另眼相看,毕竟大学生是“全村的希望”,
然而大学生一放假回家就自动患上“普通话羞耻症”。关键是忘记方言怎么说了?大学生:在线等,挺急的!如何速学家乡方言。
有的大学生回家需要倒车,在车上一路都不敢说话,开口前还要忘记普通话。
笑笑上大学时就发现了这件事情,一个寝室的同学来自不同省份地区,平时大家在一起都说普通话,给家里人打电话的时候就自由切换了方言,灵活应对。
估计笑笑的山东室友没有这个烦恼,她能够自由切换。但有的大学生回老家后就得适应适应,重新把方言捡一捡。
比如这名大学生要下车,和司机说自己到哪下车,都得在心里反复排练几遍,生怕自己张嘴说话被人嘲笑。
甚至都陷入自我怀疑了,回家去拿快递一张嘴就是普通话,那一刻突然觉得自己很装,咱就是说哪有自己PUA自己的呢?说自己很装,让人笑不活了。
回家后的几天真得好好适应适应,每天早晨起来在心里默念一遍方言,以免说错话。
在家里要是说错话了,一不小心说了普通话,妈妈都会阴阳怪气,说孩子在外面上大学还变得不一样了呢。
大学生真挺难的,在学校里有“方言羞耻症”,在家里有“普通话羞耻症”,那就需要做到自由切换两个语言系统,不然真挺难说话的。
而所有方言中最有魔性的方言是什么呢?那就是东北方言了,要是寝室当中有东北人,那说话方面的传染力是非常强的,足以让大家忘了自己家的方言怎么说?一张嘴就是“大碴子味”。
本来这语言表达能力就受到了挑战,不知道切换什么语言,坐个公交车都坐紧张了,就在自己纠结用方言还是用普通话的时候,脑子一抽叫了一句“老机”,大型“社死”现场,这也太尴尬了。
在家不说普通话这件事情真的很严重,都被家里人上升到忘本的程度了,笑笑都担心会不会被家乡的人孤立?
回家买东西和家乡人说了普通话,结果被要求说“土话”,最尴尬的是这名大学生忘了“土话”怎么说的了,该说不说这确实“忘本”,不怪人家说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要是生活中有的人出国回来说话时夹杂着英语,大家就会觉得有点“装”的样子,回来了怎么还说英语,就不能用汉语?
这下好像先到共鸣了,有时候这语言系统是真的切不过来,脱口而出并不是自己“装”。
还有回家顺普通话被怼的,该说不说这怼人的技巧还是有的。大学生回家说普通话,被表姐夫说是贵州骡子学马叫,让人笑不活了。
大学生回到家后还得先给嘴调个频,要是说错了可是会受到家长无情攻击的,还有人用半普通话半方言的,被妈妈说是“土狗放洋屁”,真的都好会说。
笑笑寄语
大学生能够做到回学校和回家乡,两套语言系统自由切换的,那也真是很厉害了,说明大脑反应灵活,适应能力也强,很有语言天赋。
而大学生一时调整不过来,也只能说明回家的时间太少了,没有说方言的语言环境,而大学里又都说普通话,忘了也很正常,回家前自己好好酝酿一下,张口说啥都想好了。
这也需要大学生上学期间时常给家里人打电话,多和家里人沟通交流,一是怕家里人担心自己,二是缓解同学们的想家情绪。
家乡话一说,立刻拉近了和家里人的距离,出门在外不容易,能和家里人谈谈心,分享日常事情,也算幸福具象化了。
对了,说好普通话走遍全国都不怕,但是家乡话更是瑰宝更要传承,不能忘了哟!
话题讨论:
大学生的你,放假后有“普通话羞耻症”吗?
欢迎在评论下方留言分享讨论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