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
“灵动之躯——田牧个展”
将于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开幕
呈现艺术家田牧近年来
持续探索与创作的
浮雕、绘画、装置、雕塑、影像等作品
这些作品
以感官和私人经验作为线索
看似随机的图像传递一种集体共有的感受
探讨人类通过感知相互联结的意义
当机器与人类一起跨入未来纪时代
个体感知与集体经验将成为未来考古的材料
艺术家田牧的个展“灵动之躯”
创造了一个关于感知的世界
在这里
私人经验转化为一种艺术表达
各种感官中的细微触动
以平面或装置方式被奇巧地重组
开启一场对集体记忆中未被命名的地图的探索
策展人说
现在,几乎很少有安静的地方了。闭上双眼仔细聆听,周围断然有声音点点滴滴地渗透进耳膜。甚至在梦中,也往往不是静音画面。清晨苏醒时,随着闹铃,或是公鸡打鸣,虫鸣鸟叫,这渗透进来的响动,引导我们滑动向清醒的世界。这样的瞬间,是状态的转化,是质变带来的位移,是观念无法囊括的体验。
如果说观念是在试图传递某种本质,那么体验就是在本质边缘游荡。就像冬天干燥的环境里,突然触摸金属表面会触发的静电,由于静电瞬间的感受是如此强烈,自然引发对意义的探寻,但纯粹的体验只是继续游荡在干燥的环境中,渐渐,是否产生静电也不再重要了。
醒来与静电,这两个置身临界的瞬间是否会有形状?这样的形状又是否可以被塑造?或者说,这样感受性的抽象瞬间,可以变为具象的,可触碰之物吗?如何塑造感知的瞬间,成为了艺术家田牧从2018年至今创作的探索核心。这些瞬间并不具有特别的意义,只是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们是“灵动的”。这次展览中,田牧延续了多种媒介并存的创作方式,囊括了雕塑、浮雕、UV打印、绘画,以及包含视频为媒介的混合媒体装置。
展览中所有平面图像和视频影像均由手机在日常状态下拍摄,这一非传统意义的图像制造方式是艺术家有意为之,感受的成型来自对日常瞬间的反复加工,而非依赖摄影技术或器材的精准。在《肖像》系列中,艺术家从背面拍摄了六张人物的头部,一张一半的面孔,一张遮掩的面具,以及维修时汽车暴露在外的截面。名为《肖像》却并未出现面孔,由“人”过渡到“非人”,艺术家提出质疑,在技术发展,机器与人类共存的时代,我们和身体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个问题几乎渗透了田牧创作的始终,感知来自身体,身体与身体构成关系,外部因素进而影响着关系,关系中又包含着不断变换的感知,新的感知,亦带来新的身体。而能向外界表达的,仅仅只有成型成像的一瞬间。田牧用一种“清淡的浓墨重彩”,反复加工着日常,也与平滑的图像做着对抗。他近几年创作的新作品采用了绘画、浮雕、UV打印和装置,多种不同媒介,意在呈现一种互不排斥的日常随机性与厚重崇高感。田牧在他的浮雕作品中选取了身体不同角度的图像,比如侧面、斜后方的背面、身体内部的透视图,这些图像的成像角度与纪念性的照片或医学图像不同,它们并不具备特定的功能,通过放大与雕刻,画面的随机与浮雕的崇高在这里并没有二分法的张力。“当物体的大小超出对尺寸进行美学评估的想象力时,崇高就产生了。”[1]
在书籍《不在场》中,韩炳哲认为中国文化“发展出一种对存在之短暂易逝的深刻敏感性”,“对转瞬即逝性那令人痛苦的魅力的敏感性,恰恰赋予中国式的平淡美学以灵魂。”[2] 乍一看去,田牧创作中强烈的色彩与图像冲击似乎和这份“平淡”并不相关,其实这些视觉源自艺术家在世界各地俱乐部的派对经历,尤其是在视频作品“All Go Underground”中,他虚构了一个海下潜水的经历,串联起不同时间与空间中派对的发生。这其中的声音、舞蹈、灯光、气味、温度,常常真实到超越了感性,只有将自己沉入感官之海,才能触摸到人与人相遇之中的负型。就像电子乐,鼓点是有,鼓点与鼓点之间的空白是无,一开始身体触摸有,后来精神串联着无,再后来有与无变成了流动,身边的感官,无一不是“灵动的”。
在本次展览中,作品陈列将配合美术馆的空间,采用非直线、不规则的方式,形成开放的动线。这样的展陈使得建筑本身得以“流入”作品,也许不应该说是“观看”本次展览,而是品尝、体验这融为一体的巨大空间,就像谷崎润一郎描写品尝羊羹的片段,是连糕点上的光与暗也一并吃下去,“冰清玉洁的表面,深深汲取着阳光,梦一般明净……这羊羹盛在漆器果盘里,其表面的色泽看起来明显地黯淡而深沉,同样唤起人的冥想。人将这种冰冷滑腻的东西含在嘴里的时候,感到室内的黑暗仿佛变成一个大糖块,在自己的舌尖融化。”[3]
[1] 韩炳哲,《不在场:东亚文化与哲学》,中信出版社,2023,p.47
[2] Ibid,p.25-26
[3] 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p.18
精彩作品抢先看
铝身体 01 / Aluminium Body 01
铝 Aluminum
200 x 120 x 8.5cm
2024
2024年12月21日-2025年2月13日
来金鸡湖美术馆
探索未来科技世界
奇妙的身体经验之旅吧~
责编:徐晓燕
审核:毛薇薇
审签:戚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