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有14项(人次)获奖,其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科学技术普及奖一等奖1项。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特推出本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优秀创新成果展示,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交大医学院领衔完成的获奖项目风采——
项目名称:反复着床失败个体化助孕策略的创新研究与推广应用
奖励等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山东大学
完成人:孙赟、杜艳芝、陈子江、齐家、王缘、朱琴玲、路瑶、魏延昌、胡双纲、赵爱民、何亚琼、吴克良、厉心愉、杨帆、丁莹
目前,国内临床上常常超指征使用免疫抑制剂——强的松以期提高胚胎着床率及妊娠成功率。然而,国际指南提出孕早期使用强的松对患者妊娠的影响尚不明确,缺少相关循证医学证据。
“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能科学地反应临床处理的有效性。我们开展了反复着床失败人群国际最大样本量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团队负责人孙赟说。
历时4年,孙赟团队的结果显示强的松并不改善反复着床失败患者的活产率,反而显著增加生化妊娠丢失和早产的发生风险。这个研究结果颠覆了目前临床常规使用强的松治疗反复着床失败的应用价值,具有改变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并对临床免疫治疗乱象敲响警钟。
“我们的研究结果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认可,为数百万反复着床失败患者的规范化临床诊疗决策提供了A级循证医学证据。”团队负责人孙赟说。
反复着床失败三分之二的原因来自子宫内膜对胚胎的容受性降低。子宫内膜仅在短暂的时间窗,也就是我们说的着床窗口期,可以接受胚胎着床。既往研究对于胚胎着床时子宫内膜的功能理解局限于着床窗口期。目前的临床治疗亦局限性地针对该阶段,但是效果不佳,反复着床失败患者的临床妊娠率仍不足30%。
“我们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子宫内膜容受性全时程评估’的新理念,围绕胚胎着床的起始、建立及维持,将研究从局限的着床窗口期,拓展为连贯时序的三个时期,即胚胎着床前的起始期、着床窗口的建立期和胚胎着床后的维持期,阐明不同时期子宫内膜容受性调控特点与机制。” 团队负责人孙赟说。他们绘制了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全时程调控图谱,针对不同时期的子宫内膜功能障碍,应用不同的诊疗策略,获得系列原创性成果。他们制定了子宫内膜容受性早期干预、全程监测的新型诊疗策略,为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个体化评估新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国反复着床失败研究争取了国际话语权。
反复着床失败患者助孕结局不良,存在辅助生殖助孕效率低下、多胎率居高不下等问题,严重威胁母婴安全。
“我们以第一完成单位在全国率先牵头出台地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和标准—上海标准“团队负责人孙赟说。孙赟团队牵头制定了辅助生殖技术关键核心指标的质控标准,以标准化质量控制提升诊疗质量,提升反复着床失败患者种植率。同时,他们率先全面推广单胚胎移植策略,促进上海18家生殖中心同质化发展,反复着床失败胚胎种植率自34%提升至42.5%,达世界领先水平,上海辅助生殖多胎率自35%迅速降至12%,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辅助生殖“上海标准”的推广应用,有效提升了反复着床失败的助孕效率,降低了反复着床失败的助孕风险,上海市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均居全国最低水平,保障了母婴安全,减轻妇幼保健的医疗负担。
围绕反复着床失败“诊断难、预警难、治疗难”的临床防治难题,孙赟团队提出关口前移的精准防治策略,聚焦病因筛查、早期干预、个体化治疗、妊娠后监测的全流程,优化临床诊疗路径,建立着床障碍精准防治新体系并推广应用。“我们牵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牵头制定指南与共识14项-《不孕症诊断指南》、《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与治疗指南》、《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国诊断治疗指南》等,推动反复着床失败的临床诊疗标准化及规范化。” 团队核心成员杜艳芝说。反复着床失败精准防治新体系在全国30余个省市的100余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提升了反复着床失败临床诊疗效果,极大地推动了临床诊疗标准化及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