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盛产的猫学长,是从哪长出来的

文化   2024-07-24 14:48   广东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答案如下

(ID:theanswer163)

作者:答案如下



高校校园里有一类学长,独特而神秘,仿佛传说一样的存在。


这类学长,魅力堪称爆表:被人“偷拍”只是最基本选项,吸引到很多学弟学妹专程买晚餐也是家常便饭;女生蹲在草丛边冒着被蚊子叮满腿的风险,就想和学长“贴贴”;甚至有人最希望的毕业愿望就是和其中一位学长“在一起”......


这类学长的学习也是神秘莫测:平日里神龙见首不见尾,但很多人目睹过其身影出现在高数、大学英语、经济学甚至是生物化学的教室里,还真是文理兼修。


你不禁好奇,他们到底是谁啊!!


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其实不是“他们”,而是“它们”——就是人见人爱的猫学长。


问题来了,为什么各个高校里,都有这么多“猫学长”?


“学长天团”,

一个赛一个的庞大


回忆起校园里“猫学长”的身影,每个人都会觉得熟悉:草丛里抱着双臂打盹的大橘;楼下亲人温顺的团宠“小白”;抑或是刚出生的三花,小小一只萌到爆炸,但是逃跑速度快得你甚至来不及掏出手机。


厦门大学的调查问卷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经常”看见校园里的猫咪[1]。各个学校的流浪猫数量确实很多。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大学校区内的猫咪约有300只[2];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有200余只[3];成都一座高校有约90只[4];北京大学目前记录在校的有60余只(不包括被领养的80余只)[5];厦门大学目前在校记录的有近400只[6]......


也许数字有些飘渺,那么按平均活动面积来算或许给你增加些实感。


例如,武汉大学的猫咪密度为每一公顷(100m×100m)一只[2],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密度甚至更高[7]。想象一下,平均下来每当你走过一个半足球场的大小,你就能偶遇一只猫猫[8]。


厦门大学的调查问卷显示,50.49%的学生“经常”看见校园里的猫咪;想必每个人都会有在校园里看见猫的印象。(图/pexels)


校园里猫猫的来源一般有三种:自己溜进校园的;被弃养的;以及校园里的猫自己生的[9]。


高校校园周边往往不乏居民区,这些居民区中的宠物猫如果不慎走失,就可能溜进校园里常驻下来;此外高校的宿舍大都禁止养宠物,但是如果有学生私自养,那么在查寝或者在毕业季等时刻,短时间又很难找到领养人,就只能狠心丢弃[9]。


留下来后,这些流浪猫的繁殖能力不容小觑。母猫妊娠期约两个月,一年可能产仔多达五次,平均每年产1.4窝,每窝约3只小猫[10]。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调查发现,平均每窝有3.72只幼崽,其中1.61只能活过6个月[7]。


猫咪每窝一般产崽2-10只,幼猫通常10个月性成熟,具体时间因猫而异。(图/pexels)


绝育对于控制流浪猫数量来说至关重要[11]。研究指出,绝育率需超过70%才能有效遏制猫群数量的增长[12]。然而,即便在猫协会比较成熟的南京大学,2022年绝育率仅约25%[7];武汉大学的调查中,被绝育的仅占不到31%[2],效果不尽人意。


课程不一定宜修,

但环境一定宜猫


全国范围内,流浪猫的数量都很惊人——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国流浪猫数量达5300万只[13],但校园里的猫猫确实密度更高一些[2]。这也源于高校各方面的条件,确实住得舒坦。


中国高校校园通常比较封闭且绿化良好[2][7],能提供安静隐蔽的栖息地,有利于流浪猫的繁殖和休憩[14]。


这些地方也是多种鸟类的栖息地[15],而鸟类约占流浪猫食物来源的一半[16]。在中国,流浪猫每年捕食约3亿只鸟[17],这些绿化区域很可能同时提供了猫咪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不过,高校校园对于猫咪的舒适也许更在于,它们不需要自己费劲儿捕食。


对全球流浪猫的食谱调查显示,鸟类占比最大为47%,其次是爬行动物占22%,都在草丛中多见。(图/pexels)


流浪猫既以在高校宿舍的垃圾堆里找到丢弃的食品[14],又有很多高校的投喂点供他们大快朵颐。


厦门大学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最常在宿舍楼(41.2%)和垃圾堆(21%)看到流浪猫。许多学生不忍心让猫翻垃圾吃就会主动喂食,至少53%的学生表示“经常或偶尔”投喂[1],也难怪宿舍楼成为猫咪最频繁出现的地点。


各大学还设立了专门的猫咪喂食点。例如,成都某高校的教师宿舍区有人定时定点投喂[4],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则有多达27个投喂点,部分地点猫粮过剩,说明猫咪在这里食物充足[7]。


这种情况不光见于大学校园里,相信大家在小区中也能经常看见大妈大爷们拎着袋子给灌木丛底下的猫盆里添猫粮,因此居民区也成为了猫咪聚集最多的所在[14]。


无独有偶。在武汉大学中,猫咪喜欢聚集在喂食点旁边。研究显示,喂食点密度越高,流浪猫的活动范围越小(即密度越高);且它们85%的时间都在喂食点半径100米以内晃悠[2]。


图为流浪猫的喂食点密度对其家域范围和活动距离的影响;(a)为喂食密度与家域范围的关系,(b)为喂食点密度与活动距离的关系 (图/参考文献[2])


因此,该校园内流浪猫的平均领地比一般的无主流浪猫小很多,只略比有主猫(有主人但是散养的猫)大一点[2]。


可以想象,因为知道那里有人定期投放猫粮,猫咪这种领地意识很强的动物(例如喜欢蹭物体来标记领地)也甘心大家互让三尺[18],紧巴巴地挤在一块。


你说它们居然为五斗米折腰?别忘了,猫咪可是液体做的,哪来的折不折腰。毕竟谁能跟猫粮和鱼罐头过不去呢?


当代大学生,

谁能过猫关


高校学生的喂食行为不仅改变了猫咪的活动范围,还提高了它们的社会化程度,即与人类的亲近行为[19]。


社会化程度体现在猫咪对陌生人的反应,如接近、停留、蹭腿、发声和社交游戏[20]。对南京高校的一项研究发现,流浪猫普遍对人类有亲近行为,尤其对女性和在恶劣天气下亲近程度更高。


这可能是因为女性更常投喂猫咪,无论是长期还是偶尔,女生的投喂人数几乎是男生的两倍;且在天气恶劣时,猫咪对食物的需求更迫切,也就更黏人[20]。


人对猫咪的照顾可以降低猫咪的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和攻击性[21],猫咪更加peace&love。校园流浪猫的攻击性确实低于普通流浪猫[19],这也降低了打斗造成的受伤风险。


由K. Vitale拍摄的流浪猫与人的亲近行为的照片:分别为接受人的爱抚、坐在一个人的腿上、玩逗猫棒、排队想玩游戏 图/参考文献[19])


武汉大学的调查也显示,60%以上的流浪猫在喂食后愿意接近人类,喂食点的密集程度与猫咪的亲和行为正相关。离喂食点比较近猫咪,社会化程度普遍比较高(更好接近)[2]。


除了喂食以外,抚摸、游戏等行为对于培养猫咪对人的亲近感也是必要的[23]。而中国大学生在喂猫时,经常也会对猫咪进行抚摸[22]。这无疑增加了猫咪和人的亲近感。


另外研究显示,从小接触很多人的小猫咪比起从小只接触过一个人的小猫咪,显著少了对陌生人的恐惧[24]。也许在校园出生的流浪猫,天然就少一些对人的戒备和恐惧。


大学生们也在尽己所能地猫学长们过上更好的“猫生”。


比如各个大学基本上都有自发的猫咪救助社团或者猫协会,有的学校会制作专门的小程序和公众号推文——比如“x校猫猫图鉴”,不仅做到了对猫咪进行编号和各项情况的记录,还方便想“和猫学长在一起”的人阅读领养须知;此外他们还会设立固定的喂食点和猫窝,定期清洁喂食器和饮水器和猫窝,保障食物供应、防止招虫[9]。


猫救助社团和协会的一项职责是保障食物供应、防止食物变质招虫,保证水源清洁。(图/unsplash)


南京大学提供的稳定环境和充足食物也让幼猫的死亡率也大幅度下降,与以往的研究中六月龄猫死亡率90%相比,他们的研究中的该数值仅为 57%[7] 。


希望那些在午后草坪晒太阳的猫学长们真的如它们表现出来那般无忧无虑。而那些背井离乡、卷生卷死、努力平衡学习和学工的大学生们,光是看见它们毛茸茸、赖叽叽的样子,大概也能得到片刻心灵的慰藉叭。



[1]刘涛.(2018).高校流浪动物现状及治理方案研究.高校后勤研究(09),53-55.

[2]夏璿评 & 赵华斌.(2024).武汉大学校园流浪猫行为生态学初步研究.生物资源(02),172-177

[3]南哪儿猫.(2024).猫谱

[4]江蝶.(2010).成都某高校校园流浪猫调查.中国动物保健(12),10-11.

[5]北京大学学生流浪猫关爱协会.(2024).北大猫咪图鉴

[6]喵生海海.(2024).厦大流浪猫图鉴

[7]孙桃柱,吴琼,张振伟 & 李忠秋.(2024).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流浪猫种群数量和繁殖调查.兽类学报(03),333-343.doi:10.16829/j.slxb.150821.

[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国家体育总局.(2021).城市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技术指南.

[9]宁美娟,祝婷婷 & 祖汇琦.(2024).高校校园流浪猫生存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国际公关(04),39-41.

[10] Dutcher, A., Pias, K., Sizemore, G., & Vantassel, S. M. (2021). Free-ranging and feral cats.

[11] 邢月 & 喻德荣.(2021).简析流浪动物救助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大众标准化(04),71-73.

[12]Gunther, I., Hawlena, H., Azriel, L., Gibor, D., Berke, O., & Klement, E. (2022). Reduction of free-roaming cat population requires high-intensity neutering in spatial contiguity to mitigate compensatory effec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9(15), e2119000119.

[13]柳武妹 & 王璐.(2024).流浪动物慈善救助中的“远狗近猫”效应及其机制探析.心理学报(06),777-805.

[14]侯银续,杨广岚,周立志 & 张保卫.(2009).合肥市夏季流浪猫流浪狗的初步调查.野生动物(01),9-13

[15]陈颖媛.(2022).不同植被结构校园绿地中鸟类群落组成、垂直分布、行为及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

[16] Lepczyk, C. A., Fantle-Lepczyk, J. E., Dunham, K. D., Bonnaud, E., Lindner, J., Doherty, T. S., & Woinarski, J. C. (2023). A global synthesis and assessment of free-ranging domestic cat diet. Nature Communications, 14(1), 7809.

[17]Li, Y., Wan, Y., Shen, H., Loss, S. R., Marra, P. P., & Li, Z. (2021). Estimates of wildlife killed by free-ranging cats in China.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53, 108929.

[18]Cafazzo, S., Bonanni, R., & Natoli, E. (2019). Neutering effects on social behaviour of urban unowned free-roaming domestic cats. Animals, 9(12), 1105.

[19]Vitale, K. R. (2022). The social lives of free-ranging cats. Animals, 12(1), 126.

[20]Li, Y., Wan, Y., Zhang, Y., Gong, Z., & Li, Z. (2020). Understanding how free-ranging cats interact with humans: A case study in China with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49, 108690.

[21]Finkler, H., Hatna, E., & Terkel, J. (2011). The impact of anthropogenic factors on the behavior, re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welfare of urban, free-roaming cat populations. Anthrozoös 24: 31–49.

[22]Zhang, Z., Li, Y., Ullah, S., Chen, L., Ning, S., Lu, L., ... & Li, Z. (2022). Home range and activity patterns of free-ranging cats: A case study from a Chinese university campus. Animals, 12(9), 1141.

[23]Turner, D. C. (2017). A review of over three decades of research on cat-human and human-cat intera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Behavioural Processes, 141, 297-304.

[24]Collard, R. R. (1967). Fear of strangers and play behavior in kittens with varied social experience. Child Development, 877-891.


读完点个【在看】👇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