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民政部公布了2022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为结婚数据:
2022年全国结婚登记数据为683.3万对,较2021年全年数量763.6万对,同比下降了10.5%。
如果拉长数据对比的年限,我们会看到中国结婚数最多的年份为2013年,那一年有1346.9万对新人结婚。
2022年时,这个数字变成了683.3万。
9年时间里下降了49.3%,几乎腰斩。
中国(大陆)2000年以来历年结婚数
2
横向对比
9年减少一半,如果没有国际之间的横向对比,我们可能很难感觉出它的失速有多快。
先看一看经常被我们嘲笑的日本。
在简体中文版本的(自)媒体的叙事中,日本常被描述为经济衰退、废宅泛滥、结婚率超低、老龄化少子化严重的失败国家。
日本的结婚率确实在不断走低。
回望1972年,日本结婚数达到了历史最高峰,有109.9万对新人结婚。
到2022年时,全日本只有51.9万对新人结婚(但2022年日本的结婚数出现连续两年的小幅上升)。
很明显看出来,同样是结婚数减半,日本用了大约50年才渐进式完成历史进程。
日本结婚率与结婚对数1947-2022 ↑
再看美国,这个在“东升西降”场景中早就被人云亦云的口水中,已经要衰落的国家。
美国的结婚数量整体也呈现下降的趋势,但相比东亚国家而言,美国的结婚率表现更加稳定,下降的速度很慢,2013年时全美有大概200万对新人结婚,2021年仍是在200万左右。
考虑到美国人口总量还在伴随移民的涌入而增加,所以即使结婚率仍会小幅下降,未来美国结婚的绝对数字可能会不降反增。
美国结婚对数 1990-2021↑
横向对比的结论就是,尽管结婚率下降是当代人类文明的一个趋势,但我国的结婚数指标的下降速度还是太快、太剧烈,猝不及防。
由于结婚数不断下降,未来几年新生人口数字必然会继续减少。
从过往数据看,结婚数据领先生育数据3年左右,2013年中国结婚数达到顶峰,2016年中国新生人口回升至短期高点1786万(有开放二胎的助力),后来两项数据就双双下降。
到2022年时,出生人口降至956万,相比6年前的2016年减少46.5%。
3
适龄人口与时代机遇
当下的适婚人口无论从数量、思想变化还是历史机遇看,都是特别的一代。
当下的结婚数量(尤其是初婚人口)的多寡,也和适婚人口作为基数的盘子大小,有密切关联。
25年前左右出生的人口到现在就是适婚人口。
我们以倒推25年为标准,计算适婚人口的结婚率(初婚):
2017年的适婚人口2137万,初婚人数为1746万,结婚率是81.7%;
2021年时这个比例只剩55.7%。
这说明,对于适婚的年轻人来说,结婚从过去作为必选项目,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选择。
客观来说,大部分没有选择结婚的年轻人并非主动为之,大部分人仍然期待有个好的伴侣和完整美满的家庭。
问题的关键在于,结婚的难度太大。
如果连自己的生活质量都满足不了,还谈什么家庭呢?在未来,夫妻+孩子且稳定和谐的家庭会越来越奢侈。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经济上成本的激增,大大抬高了结婚的门槛。
以买房为例,在结婚数减半的过程中,2013年-2017年,热点城市房价上涨了100%-200%,有些地方涨的更多,但大部分行业的薪资待遇并没有比2013年增加这么多,特别是那些涉及就业数量最多的制造业岗位。
比如:厂工、厂妹、城市蓝领。
你如果感兴趣可以到珠三角调研一下,你会发现2023年他们的待遇小于等于2013年。
并且,以前被嫌弃的那种简单、重复、无聊的拧螺丝的工作岗位,居然比过去还更难找了。
深圳在2015年330后率先暴涨 开启了全国最猛烈的一波房价上涨
伴随房价一同上升的是居民债务压力,2013年中国居民杠杆率在30%左右,现在超过60% 居民杠杆率的最大贡献者就是房贷
对于任何一个家里没有矿的年轻人而言,可以把单身、婚后无娃、婚后有娃这3个阶段,理解为3种截然不同的游戏难度。
单身的难度显然最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更不用买房、买车、看学区,也不用在意多一倍亲戚的家长里短;
到了结婚阶段,很多压力就来了,比如:买房、买车,怎样选、怎么出钱、过年去谁家全都是问题。
其实结婚本来可以很轻松,但我们有些社会习俗和思维定势对年轻人时时刻刻进行着不讲道理且毫无逻辑的PUA。比如《婚姻法》并没有规定不买房就不能结婚,但民众被训练到主动吃这一套,又比如女性婚后特别是婚后未育阶段容易遭遇职场歧视,这也让很多人不敢结婚。
到了第三阶段,结婚并有娃,吞金兽出现,压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我们可以大胆预测:如果现有的社会状态不发生明显改变,未来只有60%的人会结婚,结婚的人群里,也只有60%的人会生娃。
简单计算60%乘以60% = 36%,未来很可能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会有孩子。
这能怪年轻人吗?
当然不能。
这一届适婚人口运气确实也不算太好:
一到要买房的时候,房价就在短时间里完成翻倍等着你高位上车,而房价虽然从2018年开始下跌了,降速又太慢,直到3年疫情期间才开始明显加快;
二到工作事业要发展的时候,经济放缓和裁员潮就来了,互联网、房地产、教育培训、金融等原本能改变命运的行业,一个接着一个遭遇黑天鹅事件,集体走下坡路;
甚至一到你想处对象、想出门旅行的时候,疫情封控就来了...结果是你一度连出小区都难,还谈什么恋爱、结什么婚呢?!
上一代人,特别是接受过教育的60后、70后,他们却比这一代年轻人非常幸运:
高中毕业时,高考正好就恢复了;
无论专科、本科,一毕业可以分配工作、分配住房;
一工作,就赶上改革开放的遍地机遇期;
刚积累到一些财富时(90年代末至世纪初)就遇上了房地产市场化,成为第一批城市商品房的主人,然后伴随城市化和金融周期又坐享10倍以上的资产增值;
他们的父母老了,还有很多兄弟姐妹可以一起分担压力;
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状态下退休...
后浪们自己静下心来想一想:你们父辈吃过的红利,你现在能吃到一个都算运气很好了。
这也许只是两种人生,一种先苦后甜、另一种可能先甜后苦,只是大家都无从选择。
一种是莫名其妙地发大财了;
一种是莫名其妙地背负了30年高额债务,还时时刻刻担心被裁员。
4
个体差异与个人权利
在这种时代大趋势面前,毫无意外,我们又听到一种宏大叙事:
如果结婚率、生育率不提高上来,那么20年后中国可能变成一个衰落的老龄化国家,成为一个大号的、但更落后的日本,那时大国崛起也无从谈起,还会失去与美国竞争的潜力,所以必须要让年轻人积极结婚、多生孩子。
这种言论,初听起来仿佛充满了家国情怀,但是细细想来,却让人觉得冷漠无情。
因为国家强大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保障每一个人的个体生活幸福,自然也包括年轻人在内。
如果生活压力已经使得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降低一切欲望只为苟活着、躺平着,那么追求这种宏大叙事的立足点,又在哪里呢?
每一个人都是有着无限可能的精彩个体,而不是用来牺牲、消耗的工具。
面对结婚率的下行,我们应该尊重年轻人的一切选择,尊重所有人的个体差异和个人权利。
给不婚、不育者更多包容、同时给那些想结婚想生孩子的人创造足够好的环境。
如果对个体的关心和尊重达到一定程度,无论是结婚率还是生育率,一定会有明显的提升。
日本在2023年,不仅走出了持续30年的通货紧缩,日本股市刷新了33年的高度,同时,日本的生育率也开始逆转。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日本的安倍首相曾经说过的一段话结束这篇文章:
然而,还有最后14天,腾讯微信部门就不允许公众号文章中附带没有在官方广告平台注册备案的广告链接了,包括二维码图片。
我们一方面联合知识星球公司,在找渠道向微信部门申诉,另一方面赶在最后14天,抓紧一切机会,向你发出邀请。
如果你觉得自己迟早会踏上投资的康庄大道,想和2700个优秀的投资者,在一个私密的知识圈子里共同头脑风暴、提升认知、和明哥一对一交谈,下手要快。
不要在乎1天才1块钱的投入。这有可能是你2023年最为划算的买卖。
长按上面的绿色图片,识别图中的二维码,付费加入。老用户续费自动打8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