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Lin, Z. Ou, X. Wang, C. Wang, Y. Ouyang, I. M. Mwakitawa, F. Li, R. Chen, Y. Yue, J. Tang, W. Fang, S. Chen, B. Guo, J. Ouyang, T. Shumilova, Y. Zhou, L. Wang, C. Zhang, K. Sun. Self-adhesive and biocompatible dry electrodes with conformal contact to skin for epidermal electrophysiology. Interdiscip. Mater. 2024; 3(5): 775-790. doi: 10.1002/idm2.12198
摘 要
生物电信号是指可从人体等生物体表面测量获得的基本生理电信号,主要包括肌电图(EMG)、心电图(ECG)和脑电图(EEG)等,这些信号的特点是幅值较小、频率较低。生物电极通过与皮肤形成可靠的生物电子界面,能够有效获取这些生理电信号,为疾病的早期检测、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生物电极包括凝胶电极和干电极两种类型。其中,凝胶电极由于具有优异的机械柔顺性和较低的制作成本,已在临床诊断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凝胶与皮肤长时间接触会产生刺激,且凝胶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脱水,导致信号质量下降。因此,干电极被认为更适合于长期监测生物电信号。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调节的机械刚度和导电性等优点,是制备柔性电极的理想材料。但原始PEDOT:PSS缺乏拉伸性和粘附性,难以满足生物电极使用的性能要求。
为解决这一挑战,本研究采用一步掺杂法,在PEDOT:PSS中引入生物质羟基化合物麦芽糖醇作为二次掺杂剂和增塑剂,获得了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复合自支撑生物电极(PM)。引入麦芽糖醇促进了PEDOT结构改变和PEDOT/PSS相分离,使PM材料的电导率提高到102 S/cm。PM电极最大断裂伸长率高达62%,超过人体皮肤的极限形变能力,且具有良好的机械循环稳定性,这主要是因为麦芽糖醇与PSS形成氢键,破坏了PEDOT:PSS中PSS与PSS的氢键,从而改善力学性能。PM电极与猪皮的最大粘附力高达0.46 N/cm,源于麦芽糖醇与皮肤蛋白质间的氢键作用。PM电极的低杨氏模量(7 MPa)有利于与皮肤形成紧密贴合。以上性能的协同改善使PM电极与皮肤界面阻抗(100 Hz时为48.2 kΩ cm2)低于商用Ag/AgCl凝胶电极(190 kΩ cm2)。进一步对EMG、ECG和EEG等生物电信号的静动态测试表明,所报道的柔性PM干电极比Ag/AgCl凝胶电极具有更高的信号质量。临床试验也证实了PM干电极长期使用的信号稳定性。该研究提出的超柔顺、自粘附和导电的PM自支撑干电极,推动了表皮电子学的发展。
图1 PM薄膜的制备示意图。(A) 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和麦芽糖醇的化学结构。(B) PM膜的制备方法。(C) PM干电极在肌电图(EMG)、心电图(ECG)和脑电图(EEG)中的应用。
图2 M-PEDOT薄膜的电学性能及表征结果。(A) 掺杂不同浓度麦芽糖醇的M-PEDOT薄膜在水冲洗处理前后的电导率变化。(B) 原始PEDOT:PSS和10 wt% M-PEDOT薄膜在1200–1700 cm-1的拉曼位移范围内的拉曼光谱对比。(C) 10 wt% M-PEDOT薄膜在水冲洗前后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D) 原始PEDOT:PSS和(E) 水冲洗后10 wt% M-PEDOT薄膜的AFM相位图,所有扫描区域均为2×2 µm。(F) 自支撑M-PEDOT膜和PM膜的电导率值。误差棒表示三个测量样本的标准差。
图3 PM膜的力学性能表征结果。(A) 掺杂不同浓度麦芽糖醇的PM薄膜(厚度50 μm)的应力-应变曲线。(B) PM薄膜的断裂伸长率、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与麦芽糖醇浓度的关系。误差棒由三个样品测试得到。(C) 将PM薄膜的应变能力和杨氏模量与之前报道的改性PEDOT:PSS进行对比。(D) 10 wt% PM薄膜在第一次拉伸过程中的归一化电阻与应变曲线的关系。(E) 在最大应变30%的条件下,PM膜经历500次拉伸循环的应力-应变曲线,和(F) 归一化电阻R/R0的变化曲线,插图为460–490循环时R/R0的放大视图,拉伸速率为50 mm/min。(G)和(H)分别为PSSH-PSSH和PSSH-麦芽糖醇的低能量优化结构。(I) 示意图展示了麦芽糖醇与PSSH之间氢键相互作用的原理。
图4 PM膜的粘附性能结果。(A) 采用标准90度剥离试验(ASTM D2861)测量PM膜在皮肤或玻璃表面的界面附着力。(B) 测试了掺杂不同浓度麦芽糖醇的PM膜在猪皮上的附着力。(C) PM膜粘附力与掺杂的麦芽糖醇浓度的对应关系,误差条来自三个测量样品。(D) PM膜在弯曲手腕、手腕伸展、光滑皮肤和有毛发皮肤等不同情况下的优异粘附性能。(E) 负载200 g重量的PM膜可以牢固地附着在ITO玻璃上,并点亮连接的LED灯泡。(F)PM膜和Ag/AgCl凝胶电极分别贴于皮肤24小时后撕除的照片对比。
图5 PM膜的生物相容性测试。(A) 实验处理示意图。(B) 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肌酐[CRE])。(C) 苏木精-伊红(H&E)染色主要脏器(心、肝、脾、肺、肾)切片。
图6 使用PM干电极测量肌电图(EMG)和心电图(ECG) 的结果。(A) 干燥和出汗皮肤条件下,PM干电极和Ag/AgCl凝胶电极的阻抗谱对比。(B) 在不同握力水平下,PM电极和Ag/AgCl凝胶电极采集的肌电信号对比。(C) 不同握力状态下,两种电极测得的肌电信号相对变化对比。(D) PM干电极和商用Ag/AgCl凝胶电极采集的心电图信号对比。(E) 在运动过程中,PM干电极和Ag/AgCl凝胶电极采集的心电信号及其对应的均方根噪声值对比。(F) PM干电极连续24小时监测心电图的结果,以及(G) 对应的均方根噪声变化曲线。
图7 PM干电极进行脑电图检测的结果。PM干电极在眨眼(A) 时采集的脑电信号(B)和在声音刺激(C) 时识别的脑电伪迹信号(D)。(E) 闭眼状态下PM干电极记录的脑电图信号。(F) 脑电信号的功率谱密度(PSD)。
Tatyana Shumilova
孙 宽
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原理及技术的研究,具有多年的材料设计和器件构筑经验。累计发表SCI论文160余篇,被引用15000余次,H因子61,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等榜单。担任Elsevier国际期刊 DeCarbon 执行副主编、Materials Reports: Energy 副主编、EI期刊《材料导报》执行编委、SmartMat 青年编委以及 Science 等61本期刊审稿人。
周永利
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师、工程师。主要从事有关热工及材料测试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SCI论文5篇,教改论文8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申请软件著作权3项。主持承担教改项目5项;获得教学成果奖两项;2016年开发完成的“能源动力工程伦理仿真器”获得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一等奖,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优秀教改论文三等奖1项。参与编写《高等学校实验教学典型案例汇编》两例。
王 亮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神经病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访问学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委员,重庆市脑损伤评估质控中心秘书。从事神经重症及癫痫持续状态、癫痫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委联合、重庆市博士后 、留学创业基金等项目8项。
张承武
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脑胶质瘤相关研究,生物标志物荧光探针和纳米药物的设计与开发,主持山西省科技厅一带一路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西省博士启动基金、中烟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在 Antioxidant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Molecular Neurobiology 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林晓雪
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21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导电高分子及其在生物电极领域的应用研究。
Interdisciplinary Materials(交叉学科材料)是由Wiley出版集团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创办的开放获取式高水平学术期刊。主编为张清杰院士和傅正义院士。30位国际杰出学者和45位两院院士作为期刊的编辑委员会委员。Interdisciplinary Materials 是国际上聚焦材料与其它学科交叉前沿发起出版的首本“交叉学科材料”领域高水平期刊,旨在发表材料学科与物理、化学、数学、力学、生物、能源、环境、信息等学科交叉研究的最新成果。
· 2022年1月首发,前三年完全免费发表
· 2022年6月被DOAJ数据库收录
· 2022年9月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
· 2023年7月被Ei Compendex数据库收录
· 2023年11月被ESCI数据库收录
· 影响因子:24.5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2767441X
http://sklwut.whut.edu.cn/im/wz/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intermat
im@whut.edu.cn
2767-441X (online);2767-4401 (print)
CN 42–1945/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