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现场」“战地黄花袅余香:一战华工纪念及考古展”上海大学博物馆开幕

文化   2024-11-25 17:46   北京  



博物馆头条现场报道:今日(11月25日),由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大学博物馆(海派文化博物馆)和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联合承办,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图书馆、上海大学档案馆共同支持的“战地黄花袅余香:一战华工纪念及考古展”开展。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馆长邵毅,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黄继忠,副书记、副院长韦淑珍,副院长徐坚,文学院教授杨位俭,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党委书记王远弟,博物馆馆长李明斌,图书馆馆长潘守永,档案馆馆长卢志国,图书馆副馆长郑维、倪代川以及上海大学师生代表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开幕式由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李明斌主持。

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 李明斌

活动伊始,现场嘉宾共同观看了《一战华工》纪录电影先导片。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彼时中国刚结束封建王朝的统治,欲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提升国家形象和地位。在这场战争中,30余万中国劳工应征赴欧,进入一战战场,为协约国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提升中国国际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 段勇

上海大学与山东文博单位、威海文博机构的合作由来已久,期待本次展览的举办,能够将上海大学与威海文博机构的合作推向新的高度。充分挖掘和研究一战时期的中国与世界以及一战华工的历史内涵,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把握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发展当今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希望透过一战华工的故事,能令观众看到跨越时间与地域的希望之光,铭记历史教训,肩负起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责任。

比利时历史学家 

多米尼克·邓多文博士

他表达了对本次展览开幕的祝贺。他认为华工这个主题在西方和中国都值得更多的关注。在他看来,中国派遣华工而非军队赴欧协助协约国参战是一项正当的事业,这代表了大多数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本性。最重要的是,没有一战期间在欧洲的华工,就没有五四运动。华工们修筑了基石,三十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建立在这些基石上。

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

馆长 邵毅

他指出此次合作是增进馆际交流,加强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与高校联合共建的重要举措。威海市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文物的保护与研究,秉持“人才立馆、藏品丰馆、服务强馆”的工作方针,遵循历史与艺术并重,展览与社教并举的发展理念。本次与上海大学博物馆的合作,有助于更好发挥文物的教育和启迪作用,共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展览揭幕仪式


在阵阵掌声中,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馆长邵毅,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黄继忠,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党委书记王远弟,博物馆馆长李明斌,图书馆馆长潘守永,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徐坚,文学院教授杨位俭共同为展览揭幕。


现场导览


随后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馆长邵毅、社教部主任戚菲共同为到场嘉宾进行了现场导览。

2024年是一战爆发110周年、中法建交60周年,和平与友谊来之不易,愈显珍稀。此次展览旨在同步探寻一战华工的历史印记,展现一战华工对于欧洲与中国的重大历史意义,谨以表达对历史的尊重,对华工的缅怀,对和平的守护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展览概况

本次展览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历史背景,全面展现30余万远赴欧洲战场的华工为战争胜利、世界和平以及中华民族现代化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展览以孙干的个人经历为叙事主线,通过“小人物”的视角串联“大历史”,运用共计86件(套)实物及文献资料等展品和多媒体技术,重现百年前的历史风云,探索华工在战火硝烟中的生命轨迹与文化印记。


展览分为“万里赴戎机”“战场血痕尽,壮士犹未歇”“战地黄花分外香”“开眼看世界”“歌未竟 东方白”“人散曲未终”等六个部分,追溯华工从招募、启程到战地工作的全过程。展示了旅欧先进知识分子与华工对先进思想的吸收与传播,以及这段历史如何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启蒙与觉醒。


此外,展览还将首次公开上海大学考古团队在比利时弗兰德斯一战华工营遗址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



一战华工他们不仅以血汗支撑了战时的工业与后勤,还用乐观精神与战地艺术点亮了困境中的希望。这些普通的劳工,为世界和平挥洒血汗,为中欧文明交融搭建桥梁,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展览亮点

展览重点展示了今人对一战华工的追思、纪念与研究,首次公开上海大学考古团队在比利时弗兰德斯一战华工遗址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既是对一战华工历史意义的深刻诠释,也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和平的呼唤,展览希望通过探寻这段尘封的记忆,致敬那些无名的英雄,同时激励当代人珍惜得来不易的和平岁月,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微观视角下的宏观历史


展览巧妙地通过一个具体人物——孙干的故事,将观众带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之中。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30多万华工在战争中的生活状况及其对世界和平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通过个人经历来反映宏大历史,是一种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叙事方式,能够生动地展现华工群体的艰辛与奋斗,使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更加珍视和平、尊重历史。


 2 

考古成果展示


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在于首次公开展示了上海大学考古团队在比利时弗兰德斯进行的一战华工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前期成果,开辟了一战华工研究的全新领域。这不仅是对中国参与一战历史记录的重要补充,也体现了学术界对于这段特殊历史记忆的研究进展。考古发掘工作将为观众提供更加直观、具体的历史证据,展示上海大学在考古研究领域的最新探索。这一亮点不仅增强了展览的学术性,也进一步提升了观众对一战华工历史的认知和尊重。


 3 

珍贵实物与多媒体技术结合


展览精心挑选了86件(套)珍贵实物和详实的文献资料,同时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生动再现了华工们跨越万里、投身战场的壮丽图景。这些展品和技术的结合,不仅让观众能够直观地看到华工们的生活用品、工作工具等实物,还能通过多媒体展示了解华工在战地的工作、生活以及他们的精神面貌。实物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使得展览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观众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体验,更加深入地了解华工的历史和贡献。这种展示方式不仅增强了展览的吸引力,也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和理解度。





展品速览

1917年华工日记《路往纪事》


《路往纪事》讲述了潍坊籍华工从由威海卫出发,经过高丽码头、日本长崎、美国、英国,到达法国这一路的经历。还讲了华工在法国做工的见闻,如:飞艇(飞机)来战有十次之多,所见违法犯罪事件十几起等。从原文还可以看出日记作者在拾队,并且在做工中得了痔疮,经过英国女医生麻醉手术治疗痊愈了。该日记真实的再现了华工一百年前往法国的经过,在法国的做工情形、苦难经历和心理状态,非常难得与珍贵。


一战华工铜奖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颁发给为英军服务的中国劳工。奖章正面锻压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头像和“GEORGIVS V BRITT OMN REX ET IND IMP”一圈英文,背面印有“1914—1918”,日期下有一个体形健壮的骑士,骑在一匹奔驰的骏马上,马头上端有一光芒四射的太阳,马蹄下踏着波浪、人头骨和一个刻有德国飞鹰标志的盾牌,侧面有华工编号和CHINESE L.C.。除了极少数的华工,由于品行不端而不能获得奖章外,其余93357名人员均获得奖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华工月领养家费簿


华工的工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华工本人领取,另一部分由其指定的家属领取。家属领取的这笔钱绝大多数是由邮局按月用汇票汇往距受款人住址最近的兑款处,除指定的受款人以外,任何人都不能、也不许领取这笔钱。该月领养家费簿由大英国招工局颁发,是54914号华工指定的领钱人来领养家费的凭证,每月领钱的数额为10元,领钱的日期为阳历每月27日,领钱的地点在潍县(今潍坊)。此领钱簿只可用六个月期间内,过六个月领钱人需要亲自来换新簿。


1919年38546号华工赵景崐实寄复信小信封


这种信封是英方为华工设计定制的专用标准信封。其规格有大小两种,大者用于向国内寄发,小者则附寄于大封内,以便家人用其回信时,对照大信封准确填写邮递信息。此外,寄信人的地址需全部写在信封背面。据1919年统计,仅英招华工平均每月寄回国的家书就达5万封,从国内寄出的也有1.5万封,正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华工C.L.C.帽徽


英国招募华工的身份标志物,C.L.C.是chinese laborers corps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中国劳工团或者华工团,帽徽订在华工的帽子上,具有鲜明的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华工

用炮弹制作的工艺品


炮弹壳工艺品又称战壕艺术品,是指利用回收的战争材料,由受到战争或其后果影响的士兵、非作战人员(如华工)及平民所创作的作品。华工用来装饰所创作的艺术品,大多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再现,来表达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展现了华工精湛的技艺。大多数作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图像,如:龙、蝴蝶、荷花、梅花、竹子以及穿着传统服装的人物(如戏曲人物),也不乏文学性更强的表现乡愁的刻有中国古典诗词的作品(通常是一首诗或一句格言)。在以战争场面为主的炮弹壳工艺品或战壕艺术纪念品中,华工的作品独树一帜,展现的是平和及东方文化艺术,别有一番风味。

20世纪20年代一战华工法国战事纪念章


法国战争部1921年2月19日致函中国驻法公使馆,知会法国政府决定向华工颁发大战法国纪念章,并告知具体程序。该章正面为战士用枪刺鹰的浮雕图案,环绕“ FRANCE1914-1918”字样,外廓有“法国战事记念”字样,右侧为“巴黎艺术”制作者的暗记,光背。由于手续麻烦、自费邮资,再加上收到了纪念章凭单,还要自己掏钱去买纪念章。结果是很少有华工去办这件事,也就很少有人能得到这枚纪念章了。造成一战华工法国战事纪念章存世量稀少。

1918年基督教青年会实寄信封


基督教青年会是全球性基督教青年社会服务团体,已具有160 多年的历史。一战期间,基督教青年会在法国设立服务中心。许多北美中国留学生视服务华工为报国之途,在基督教青年会的安排下来到欧洲,为改善华工在欧生活、启迪华工心智付出艰辛努力,除了组织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外,还积极开展识字教育,灌输新的政治理念,讲解世界大势、国家前途,引导华工自尊自强爱国。该信封是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志愿者寄往美国的信件实寄封,目前发现的同类信件极为稀少,非常珍贵。


法国政府授予吕虎臣与曾广培

两位华工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照片


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70周年,1988年11月28日在巴黎举行的参加过一战的华工纪念铜牌揭幕仪式上,法国邮电和航天部长保罗·吉莱斯代表密特朗总统,授于曾在法国参加过一战的两位老华工吕虎臣和曾广培“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孙干日记》


孙干先生在一战期间完成的“战地笔记”,回国后,他用三年多时间进行了增补、修改和整理。分装成两册,第一册命名为《欧战华工记》,第二册命名为《世界大战战场见闻录》。分257章节,总共8万多字。风雨百年,能完整保留至今,实属不易。

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对过去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它不仅缅怀了那些为了和平与文明进步而无私奉献的华工先辈们,也通过最新的考古发现,为这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注入了新的活力。每一件展出的文物、每一段记录的文字,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华工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展览展讯

希望通过一战华工的故事,能够触动每一位观众的心灵,让人们看到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总有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这些故事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们提醒着人们,历史的教训是宝贵的财富,应当被世代传承;同时,也激励着每一个人,无论身处何方,都应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共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25日至2025年3月15日

展出地点上海大学博物馆一层临展厅



炮弹作花瓶 万世乐太平

丰子恺






来源:上海大学博物馆‍

编辑:戴静怡

审核:赵娣

监制:博物馆头条


博物馆头条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直属国家文物局,指导“博物馆头条”发布博物馆行业发展研究成果与“中博热搜榜”系列数据调研榜单;行业内刊《全国博物馆周报》编辑中心;以专业视野链接全球博物馆,以数据视角赋能博物馆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