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于湖北阳新县高中毕业,到阳新县龙港石下茶场(革命老区)当知青。1976年12月入伍,到原50军148师42团2营4连当兵,荣立三等战功二次。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带领全排参加对越542高地4号阵地进攻和防御两次战斗,消灭越军36人,缴获冲锋枪二支、火箭筒四具、美式匕首五把、望远镜一部、手枪一支、弹药等战利品。全排荣立集体一等战功,个人荣立二等战功,受到中央军委表彰,曾参加成都地区英模报告会。1979年9月,调西藏军区林芝军分区教导队,任连职教员。1982年调林芝军分区二营鲁霞山口代理连长一年,期间该连被评为西藏军区边防先进连队。1985年转业,回湖北阳新县政法委工作,后相继在县机关工委,建委,计生委,人防办,政府办工作,曾任县直人武部长,科长、书记主任等职。注:作者曾作为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后,首次向西藏输入的500名战斗骨干之一。
入夏后的富川大地,空气湿热而沉闷。
当67岁湖北阳新老兵肖志平从书本夹页中取出一张纸片时,老伴郑红英愣住了。
结婚44年了,她竟然不知道自己家老肖还藏着这么一个“秘密”。这是一封未曾寄出的家书,还是一封遗书,陪伴了他一辈子。
“敬爱的爸妈,孩儿不孝了。”
上面只有189个字,开篇就是这句话,透出一股挥之不去的沉重感。最后的落款时间是“一九七九年一月二十八日”。
遥想45年前那个沉闷无言的夜晚,肖志平哽咽了。
1978年年底,我国西南边境局势一度紧张,肖志平所在的“尖刀排”奉命奔赴前线待命。到了1979年1月底,冲突的乌云不断堆积,大战一触即发。三天时间的战前动员和准备十分紧张。除了随行的战备物资,战士们的其他物品都装箱打包,并要求写明详细的通信地址和收件人。“如果我们牺牲了,亲人们将收到这些物品,当然还有那封珍贵的战前遗书。”肖志平说。他进一步解释,战前遗书是很珍贵、很有特殊意义的家书,是战前的自我动员令,万一战场上遭遇不幸,就是告别书,给予亲人们思想开导和精神抚慰。那天晚上的气氛很沉闷,大家彼此都不说话。身为排长的肖志平不时抬头望向漆黑的夜空,眼前是他从笔记本上撕下来的一张白纸。废纸篓里,已经躺着好几个同一颜色的纸团。该写什么呢?告诉爸妈,自己马上就要上战场了,请二老不要担心;告诉哥姐,自己在部队成长很快,都已经是排长了;告诉梦中的那个她,仗打完了,咱马上就回家……可是真正落笔,却只能是这样:我是一个军人,祖国现在需要我们的时候到了,不管是在哪里上战场,儿子不会给您们丢脸,也不会给家乡父老乡亲丢脸,一定会英勇杀敌,争取立功。爸妈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只是儿子不孝,这次上战场,不知还能回来不,遗憾的是不能给您们尽孝了!请原谅儿子,等来生再好好的孝敬您们了!最后,请代我向哥、姐、妹和亲人们问好。
此致,敬礼!不过,在写下日期的那一瞬间,肖志平心底忽然升起一个念头,“我要完整把一个加强排,平安从战场上带下来!”随即,他将这封战前遗书夹在了日记本里,装进了留守包袱。加强排战友合影照。受访者 供图
1979年3月10日凌晨2时许,肖志平带领的加强排所在的阵地突遭敌袭。
漆黑的夜空中,两颗红色信号弹突然蹿上夜空。紧接着,敌军各种炮火、高射机枪向阵地倾泻而来。
敌军高射机枪凶猛异常,枪口喷吐着火舌,一道道火线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情况十分不利。
“我迅速向各班传达战斗命令:坚守阵地,人在阵地在;迅速呼叫炮火支援!”肖志平回忆,“我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只有一个信念:决不能让敌人冲上阵地。”
“敌人第三次压上来时,‘尖刀排’机枪手张正田不幸被高射机枪命中,当场倒在我的脚下,手上还死死紧紧抱着机枪不放,我一边战斗,一边指挥抢救。”肖志平说,“我们迅速给张正田包扎,然而,因为创口太大,鲜血喷涌而出,张正田很快支撑不住,当场牺牲……”这一场战斗,“尖刀排”牺牲4个战士,但阵地保住了!
战斗结束了,回到熟悉而陌生营房,大家不约而同地打开了自己的箱子和包袱。再次拿起那封信,大家都没有说话,有的泪流满面,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人把信撕了,有的人把信烧了,有的人把信折好放回原处。
因参加了进攻、防御的两次生死战斗,“尖刀排”被记集体一等功。身为指战员,肖志平被推荐评为一等功,但他坚决推辞了,他说我没保护好我的战友,他们有的牺牲了。
“排长,假如我牺牲了,有机会去我家乡看看奶奶,帮我尽一下孝!”战友张正田牺牲前对肖志平说。这些年,肖志平年年都去河南看望张正田的奶奶。前几年,奶奶去世了,肖志平赶到河南奔丧,忙里忙外,送了最后一程。
“我时不时会想,那些把英魂留在前线的战友,他们的遗书上会写下什么愿望呢?”摩挲着45年前那封遗书,肖志平哽咽道。1979年,战斗结束后,肖志平所在的“尖刀排”获得最高表彰。
同年8月,包括肖志平在内的500名首批参战老兵,组建成“进藏战斗骨干团”,肖志平被分到林芝军分区教导队任连职教员。
在西藏6年时间里,肖志平走到哪里,那个特殊的笔记本就带到哪里。他和战友们一道驻守边疆,海拔高、气候无常、通讯差、长期缺氧、蔬菜奇缺,战士们所吃的苦“难以想象”。“驻守边疆也是战场。”肖志平说。
1986年,由于身体旧伤和家庭原因,肖志平提前转业回地方工作。从此,他极少提及自己在战场和部队里的事。但回到地方,他胸中燃起团团烈火——
作为一名军人,为了祖国的安宁、群众的幸福,即便是在和平年代,也要继续前行,完成国家托付的光荣任务和使命。无论走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都要规规矩矩做事,实实在在做人。
30多年来,他先后在阳新县委政法委、机关工委、城建委、计生委、人防办、政府办等单位工作。几十年来,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奉献力量,直到2017年在县政府退休。“和平年代,建设地方是新的战场。”肖志平感慨道。仔细端详着这张保存很好的遗书,老伴郑红英有些嗔怪:“这么多年,我怎么都不知道有这个东西?”肖志平嘿嘿一笑:“它一直都在那里,只是你们没有注意过。”
10年的军旅生涯,30多年的地方工作,肖志平获得了不少勋章和荣誉,但他一直最珍视的,却是这份陪伴了一辈子的遗书。“几十年兜兜转转,走了不少地方,搬了好多次家,我没有弄丢它、我也不会弄丢它!”肖志平说。为什么要一直保留着?“这也是我45年的心事。”肖志平坦言,“每次失落或迷茫的时候,我都习惯一个人翻出来看看,想想自己当初的选择,想想那些倒下的可爱战友,于是就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军人倒下的身躯,牺牲的是自己生命,扛着的是祖国版图,打出的是国威军威,挺起的是军人尊严。”肖志平朗声道,“这就是我们中国军人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