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 2024年第10期“重写电影史”栏目概要

学术   2024-10-14 17:05   北京  

重写电影史

者:席艺洋 
责任编辑:檀秋文
版权:《当代电影》杂志社
来源:《当代电影》2024年第10期

从“电影编剧”到“镜头语言”——早期左翼电影编剧及剪辑理论的转译与整体性建构

席艺洋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

提要:“新兴电影运动”时期,左翼影人意识到电影题材在争夺文化领导权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同时,还注意到剧本结构及其隐含的视觉思维同样不容忽视。尽管从表面上看,“电影编剧”和“镜头语言”分属于编剧、导演这两个不同的专业范畴,但实际上,两者内部的接续方式与走向对影片效果的呈现尤为关键。在对中国电影知识的早期建构中,左翼影人一方面致力于在转译世界左翼编剧理论的过程中探索路径,另一方面则在创作中与转译的理论进行对话。在理论探索与本土实践的互动中,左翼影人逐步认识到只有将分镜头剧本和摄制视作统一的整体,做到从文学思维到视觉化的一脉相承,才能拍摄出兼具现代性与民族风格的电影。


关键词:左翼电影 文化翻译 电影编剧 剪辑理论 整体性


详见《当代电影》2024年第10期第41页


左翼电影的适应性问题

——基于民国时期电影管理体制的考量

张强

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讲师

提要:左翼电影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坎坷的过程,从电影管理体制角度来看,左翼电影很少遭到禁映,国内外电影评选中也都榜上有名,为认识左翼电影的进步性提供了继续讨论的空间。结合国民党政权禁止表现左翼思想的政策指令,以及其内部对左翼电影的含混指认,当左翼电影将阶级问题转化成民族问题或社会问题的时候,在民族危亡处境下容易被当时的电影管理体制所接受。本文试图从民国时期电影管理体制的角度探讨左翼电影的适应性问题,以更好地认识其历史地位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左翼电影 电影管理 电影检查 阶级 民族


详见《当代电影》2024年第10期第49页


成都大同影片公司创设历程与制片实践考——兼论20世纪30年代初左翼文艺思潮在成都

欧阳家庆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提要:20世纪30年代初的成都影业,营业萧条,举步维艰。为摆脱影业的发展困境,以俞凤岗为代表的影院主积极谋划突围,而以曾孝谷和黄候为代表的文艺界人士则希望通过电影业的发展实现自身的艺术主张。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影人万籁天来蓉拍片,为成都影人提供了一个尝试的契机。本土与外来两方力量的聚积,催生了大同影片公司。本文通过对大同影片公司创设历程与制片实践的考察,回溯了作为影业发展边缘区域——成都的影业发展状况,同时也考察了“边缘”与“中心”在电影人、电影思潮等方面的交锋与互动。 


关键词:大同影片公司 成都 左翼文艺思潮 黄候 万籁天


详见《当代电影》2024年第10期第58页


编辑:李思雨

校对:同   玥

当代电影杂志
关注国内外电影历史、现状和未来。理论分析、专业评论、深度对话。电影理论、评论,电影创作、产业,学者、创作者、学生和电影爱好者,共有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