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怀孕前没人告诉我的事”里,妊娠期糖尿病绝对是重要的一项。
很多孕妈妈直到怀孕六个月糖耐筛查未过,才第一次听说这个词。被医生告知患病时,她们往往很震惊,没想到自己会和“糖尿病”三个字挂钩。
图片来源:小红书分享
嘿,原本好好的,生活也不算不健康,咋怀个孕就得了糖尿病呢?
这可是个严峻问题!2014 年我国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高达 18.9%,近十年这数字还在攀升,很多孕妈妈都被它难住。
一旦确诊,麻烦多多,不仅费用增加、未来易患 2 型糖尿病,胎儿也易出问题。不过控制得好能避免风险,可控制血糖也难。
总之,它带来沉重负担。要是早点知道、应对,大多能避免,可惜我们对怀孕后身体变化知道得太少、太迟。
01
怀孕后,血糖代谢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怀孕后血糖升高,并非孕妈妈做错了什么,而是怀孕本身所致。确切地说,是肚子里的宝宝引起的。
在正常情况下,食物中的糖分被吸收进入血液后,会被运送到全身各处。随后,胰岛素会将糖分从血液中“搬运”至各个器官和组织,为它们提供能量,血糖也由此降下来。
怀孕后情况就不同了,胎儿发育需糖分,母亲血糖升高才能将更多养分经脐带运送给胎儿。所以,胎盘会分泌胎盘生乳素、胎盘胰岛素酶等进入母体,制造“胰岛素抵抗”状态。
这种状态使进入母体器官组织的糖减少,血糖升高通过脐带输送给胎儿。尤其孕中晚期,部分孕妈妈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更高。
02
现代生活方式,让血糖更不稳定
孕期受激素影响,孕妈妈胃口大开且活动量减少,加上长辈关爱,高热量食物不断。
▲图片来源:pixabay
结果不仅不缺营养,胎儿都嫌能量过剩。大量糖分涌入血液无法消耗,超出身体调节限度,糖尿病就发生了。
更糟的是,很多人怀孕前血糖功能不佳却不知。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使“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前期”普遍,据统计,五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个血糖调节功能受损。
孕妈妈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健康及后续生活质量,需早早做好准备。
03
打赢妊糖这场仗,需要共同努力
1. 平时体检和首次孕检都要查血糖
▲图片来源:pixabay
对首次产前检查的孕妇进行空腹血糖筛查是为发现怀孕前血糖异常情况以便及时干预。
另外,怀孕前也要重视每年体检,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更要关注体检中的空腹血糖,数值异常需警惕,可到我院早孕门诊进一步排查,早发现、早控制。
2.别怕运动,规律健身益处多
▲图片来源:pixabay
很多孕妈妈和家人因担心风险,不敢运动,日常活动也小心翼翼,这不利于孕妇和孩子健康。
只要无运动禁忌证,孕妈妈可每周选 5 天进行 3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推荐的运动形式有步行、快走、游泳、固定式自行车运动、瑜伽、慢跑和力量训练。
需避免仰卧等引起低血压体位、易摔倒受伤或碰撞、高温瑜伽等高风险运动。如有条件,可在专业孕期运动教练指导下进行。
3. 坚持健康饮食,别贪吃
▲图片来源:pixabay
应尽量避免高油、高糖、高能量的饮食,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水果、蔬菜,保证谷物、奶制品、蛋豆类的摄入。
尤其不要在怀孕后突然放松,对高糖高 GI(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毫无节制,让血糖迅速飙升。
4. 孕前孕后,控制体重
孕期体重增长过快并非好事,孕期较为健康的总体重增加以及各阶段体重增长目标,可参考下图。
5. 已经妊糖了,要积极配合医生方案治疗
若孕期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就得对自己更“狠”:严格管住嘴、积极迈得开腿,认真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图片来源:pixabay
同时,要按照医生要求的频率做好产检,随访孕妈妈的健康状况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以便及时干预异常情况。有必要进行胰岛素等药物治疗时,应积极配合治疗。
6. 产后也不能松懈,及时复查血糖
产后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妇女会出现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远期更有 15%至 50%的几率发展为 2 型糖尿病。
因此,要把好产后大关,不可掉以轻心、过度进补。保持健康饮食,适当运动,母乳喂养有利于血糖恢复,产后 6 周至半年应复查糖耐。
咨询、挂号二维码
说实话,做到这些事情并不容易,需要孕妇、家人和产科医生共同努力。
生育会给身体和家庭带来诸多变化,只有了解得更多,寻求专业的帮助,才能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专家简介
段炼
硕士,主治医师
本科西南医科大学,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妇产科(围产医学方向)。曾在华西第二医院妇产科规范化培训,临床经验丰富,主持四川省妇幼保健协会糖尿病专病重点课题,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以及厅局级课题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并参与妇产科书籍编写工作。
擅长:围产医学相关疾病诊治。在妊娠期糖尿病方面更是表现突出,担任糖尿病专病小组组长,负责专病门诊工作以及课题研究任务,为众多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专业、精准的医疗服务。
挂号方式
关注“成都市锦江区妇幼保健院服务号”-点击“挂号就诊”-“挂号缴费及报告”-“预约挂号”-“产科-“产科糖尿病专科门诊”-选择医生及就诊时间。
还有谁不知道你们的小手一点
小编立马能从 “葛优躺” 变成 “窜天猴”,
灵感 “噗噗噗” 地往外冒?
/妇幼健康科普/
审核: 段炼
编辑:健康教育科
福利入口、预约免费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