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吕梁日报”
护好蓝天碧水净土
厚植绿色幸福底色
□ 本报记者 康桂芳
入冬以来,岚县蛤蟆神水库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珍稀候鸟前来栖息。12月7日,记者在蛤蟆神水库看到,白鹭、天鹅、野鸭在湖面上肆意嬉戏、惬意觅食,为冬日的蛤蟆神水库增添了勃勃生机。
图为国家园林县城——岚县。
孙涛 摄
这正是岚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县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写照。
近年来,岚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坚定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持续挖掘生态潜能,演绎了绿色发展的美丽蝶变,全县绿色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科普示范县、中国宜居宜商宜游最具魅力县等一批“国字号”招牌,为高质量发展铺就了浓重的绿色底蕴。
联防联控,守护“一片蓝天”
好的生态是发展之基、民生之福。
如何有效推进大气污染同步治理,共同守护一片蓝天?岚县坚持联防联控,按照“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个号令”,实现从点源污染到区域污染的同步管控。加强工业源污染管控,积极推进丰达焦化、金隅水泥厂超低排放改造,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持续推进“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深化燃煤污染管控,积极采用集中供热、“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取暖方式,今年该县新增供热面积11.5万平方米,新增用户1200余户。目前,第二批煤改气项目已进入验收阶段,项目惠及5个乡镇4085户群众。加强扬尘污染管控,严格落实建筑施工扬尘“六个百分之百”,县城内6个在建工程项目全部安装扬尘监控设备,实时监控施工现场扬尘、空气温湿度的变化,全面提升扬尘防治水平。加强面源污染治理,以秋冬季露天焚烧为重点,压实属地监管责任,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监管,严防死守,坚决杜绝露天焚烧行为。截至目前,岚县空气质量6项污染指数稳定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数全省第六,全市第一,PM2.5平均浓度全省降幅排名第一、全市第一。
源头治污,留住“一泓碧水”
“找到污水源头,治污就精准了。”“经过治理,河水终于不臭了,颜色也恢复了碧绿色。”
精准溯源治污,碧波荡漾归来。岚县在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的同时,重点加强源头治污。一是加强水监管。建立岚河水环境智能监管平台,严格落实“河长制”,县、乡、村115名三级河长共同发力,“一河一策”强化监督管理。在岚河干流及支流沿线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口等重点区域建设了6个水质监测站、6个毒性监测站,提升了岚县水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二是提升水质量。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提升行动,实施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完成251处饮水点水质检测,水量水质、取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全部稳定达标。投资1181.5万元对全县的17个村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受益人口13632人。三是优化水生态。扎实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项目建设,加快普明河、岚河岚县段河道综合治理,持续加强县城污水处理,建成雨污分流管网27900米,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出水水质全部达到一级A类标准,岚河水质持续提升,进一步优化了水生态。
系统施策,坚守“一方净土”
良好的环境质量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为坚守“一方净土”,岚县坚持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聚焦土壤环境质量改善这一核心,全力打好“净土保卫战”。以守“土”有责,构建保护大格局。该县制定了《岚县全面推行“田长制”工作方案》,划定53.8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48.05万亩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两年来,其他农用地流向耕地为8092亩,实现流入大于流出,以实干实绩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以守“土”负责,严控污染防风险。从严加强源头管控,提前介入项目选址选线,指导建设单位避让永久基本农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强违法占用耕地问题整改,对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耕地保护政治监督专项检查反馈问题加大整改力度,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以守“土”尽责,绘就土地新风貌。启动全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抓好矿山生态修复,加强农膜残膜回收,高质量创建39个园林式单位和小区,全力构建“一山、四水、多廊、多点”开放空间体系。岚县建成区各类绿地面积达260.34万平方米,绿地率达41.26%,绿化覆盖率达44.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81平方米。
美丽幸福吕梁,需要绿色发展,美丽幸福岚县更需要持续激活绿色发展潜力。
图为岚县绿色生态环境。
康桂芳 摄
一幅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岚州大地铺展。
让蓝天常在,让碧水长流,让青山永绿,愿生态美色赢得岚县永续发展的锦绣未来。
文旅融出新天地 且以诗意共远方
□ 本报记者 康桂芳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文化旅游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业。近年来,岚县把旅游产业发展当作战略性产业支柱来培育,依托山水花城禀赋和人文景观,做足多资源文旅融合大文章,通过提质量、传文化、助增收,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图为非遗产传承人现场给游客展示面塑。
康桂芳 摄
没有文化,旅游就没有灵魂;没有旅游,文化就没有活力。岚县地处吕梁山北端,汾河上游,现拥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两处,分别是土豆花和白龙山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一处——白龙山度假区。岚县风景优美,人文荟萃,是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之乡,是“十二五首批生态(人文)宜居县”“最美中国·绿色生态、休闲度假、民俗(民族)旅游目的地城市”。
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近年来,岚县举全县之力,打响“土豆花海游、龙山祈福游、高山草甸游、面塑民俗游、土豆美食游、古城古镇游、宜居县城游、采摘体验游、水库垂钓游、红色遗址游、生态矿山游”等二十个旅游品牌,形成全域推进、城乡统筹、四季交错、三产融合的旅游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互联网+观光农业+帮贫产业+传统文化+生态旅游”的创新融合发展之路。
谋划文旅融合发展,没有“快车道”,只有规划融合、资源整合、要素聚合。为提升开发建设水平,岚县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党政统筹、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创建工作机制,统筹资源开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关系,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为推进景区规范化运营管理水平,先后编制了《岚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旅游规划,为提升景区建设提供了建设依据。同时不断加大对景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健全配套服务设施,搭建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启动岚县全域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游客区内求助、信息实时发布、游客预约咨询、民宿酒店预订、智能导航导览、智慧语音介绍等功能。
品牌建设,是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旅游市场的有力抓手。岚县立足优势文化资源,首先是精心打造了“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月、面塑文化节和白龙山文化旅游节三大活动品牌,向外界展示岚县的山水之美、城市之美、人文之美。2024年更是与央博联手举办“央博民俗拾遗主题活动暨岚县第十八届面塑文化艺术节”,累计游客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较前一届增长超3倍,旅游收入大幅提高。同时加快校地合作步伐,探索岚县土豆宴、岚县面塑一条街产学研基地建设。2024年参加了“人到山西好风光”吕梁·岚县站上海大学专场文旅推介会,岚县面塑、岚县土豆宴深受上海大学师生的喜爱,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凡有景处皆厚植人文,凡有人文皆育有故事。岚县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断推进“旅游+”融合发展战略,促进“农业+旅游”“非遗+旅游”“教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今年推出“跟着非遗走岚县”活动,形成“非遗+”文旅业态、“文旅+”非遗路径,全方位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积极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工程,打造了12个乡村旅游发展示范村,极大地吸引游客,累计接待游客30余万人,有效带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推动了乡村振兴。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才能带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如诗歌《咏岚州》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岚县文旅融合的美好图景:“试看秀容披锦绣,且历岚河遍翠青;金汤宇舍裕城乡,小康启航书豪情。”
图为游客在拍摄土豆花开的美景。
孙涛 摄
如今,岚县已然成为“中国最美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全域旅游精品目的地”,“全域旅游示范区”也已经通过初审验收。
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持续唱响文旅好声音。岚县文旅局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推动文旅融合升级,书写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再谱文旅产业融合新画卷,助力岚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吕梁日报微信公众号 吕梁日报官方人民号 吕梁日报官方头条号
推荐阅读
版权归吕梁日报社所有
转载请标明来源:吕梁日报
对侵权行为我们将诉诸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