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好得快”,是真的吗?

文摘   2025-01-29 14:10   四川  

在中国,“生病就输液”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尤其是家长们,总认为输液能够让孩子更快康复。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滥用输液的危害,许多地区已出台限制门诊输液的措施。作为患者,我们应科学就医,不应因追求短期效果而忽视潜在的健康风险。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输液等同于“恢复神速”的灵丹妙药。医院输液区里,人们纷纷扎着针管,犹如一片“吊瓶森林”。据统计,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总量高达104亿瓶,人均8瓶,远超国际标准(2.5-3.3瓶)。人们对输液的盲目信赖,导致了一系列认知误区。
误区一:输液=快点好

许多人认为,只要输液,病情就能迅速好转。实际上,医学界普遍认为,大多数疾病是无法被完全治愈的,只能依靠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逐步恢复。例如,普通感冒的病程通常为5-7天,即便输液或服药,仍需时间自愈。

输液之所以让人感觉“好得快”,是因为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快速作用。然而,输液的风险同样不可忽视,轻则引发过敏、发热、皮疹,重则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西方国家,输液多用于急救或重症患者,普通疾病通常首选口服药物。

误区二:输液速度可以随意调节

很多人在输液时,因赶时间擅自调整输液速度,认为只要加快滴速,就能更快完成治疗。但实际上,输液速度过快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引发肺水肿、心衰等严重后果。

一般而言,成年人输液速度宜控制在40-60滴/分钟,儿童和老年人因生理特点,速度更应放缓。随意调整滴速不仅影响药效,还可能造成健康损害。因此,在输液时,应遵循医生和护士的专业指导。

误区三:输液能补充营养,安全无害

不少人在身体虚弱或患胃肠炎时,习惯输液补充营养和水分。然而,输液过程中,药液可能含有微量玻璃屑、橡胶微粒等污染物,这些微粒进入血液后,可能沉积在心、肺、肾等器官,导致微血管堵塞甚至引发严重疾病。

此外,输液本身存在感染风险,若药液污染或注射部位未充分消毒,病菌可能随血液扩散,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除非必要,普通脱水或营养不良并不推荐输液,而应通过饮食调整来补充能量。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提出“能不吃药就不吃药,可以口服不注射,可以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治疗原则。然而,在我国,许多患者仍倾向于“有病就输液”。调查数据显示,我国70%以上的输液是不必要的,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40万。


长期输液不仅损害肝肾功能,还会抑制免疫系统,使人体的自我防御能力下降,导致疾病反复发作,甚至发展到“无药可治”的地步。因此,滥用输液无异于“慢性自杀”。


滥用抗生素和输液,还会促使超级细菌的产生。细菌的变异速度极快,抗生素的研发却需要数十年时间,这意味着,一旦超级细菌普遍耐药,人类将面临极大的医疗危机。专家警告,如果继续滥用抗生素,未来甚至一次普通感冒都有可能致命。


避免输液滥用,既需要政策规范,也需要患者自身转变观念。科学就医,意味着尊重医学规律,而非盲目追求“速效”。以下几点建议,有助于每个人成为合格的患者:
  1. 学习基本医学常识了解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掌握用药规则,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干预。

  2. 遵守医院就医流程医院有严格的医疗体系,遵循诊疗流程,不强求医生“按自己需求”开药输液。

  3. 准确描述病情详细告诉医生自身的症状和病史,避免因隐瞒或遗漏信息而影响诊断。

  4. 遵医嘱用药医生的治疗方案是基于专业判断,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5. 尊重医护人员医护人员每天面对大量患者,工作压力极大。文明就医,既是对医生的尊重,也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

阿建养身
生活,励志,开心,健康,美丽,传播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