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输液=快点好
许多人认为,只要输液,病情就能迅速好转。实际上,医学界普遍认为,大多数疾病是无法被完全治愈的,只能依靠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逐步恢复。例如,普通感冒的病程通常为5-7天,即便输液或服药,仍需时间自愈。
输液之所以让人感觉“好得快”,是因为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快速作用。然而,输液的风险同样不可忽视,轻则引发过敏、发热、皮疹,重则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西方国家,输液多用于急救或重症患者,普通疾病通常首选口服药物。
误区二:输液速度可以随意调节
很多人在输液时,因赶时间擅自调整输液速度,认为只要加快滴速,就能更快完成治疗。但实际上,输液速度过快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引发肺水肿、心衰等严重后果。
一般而言,成年人输液速度宜控制在40-60滴/分钟,儿童和老年人因生理特点,速度更应放缓。随意调整滴速不仅影响药效,还可能造成健康损害。因此,在输液时,应遵循医生和护士的专业指导。
误区三:输液能补充营养,安全无害
不少人在身体虚弱或患胃肠炎时,习惯输液补充营养和水分。然而,输液过程中,药液可能含有微量玻璃屑、橡胶微粒等污染物,这些微粒进入血液后,可能沉积在心、肺、肾等器官,导致微血管堵塞甚至引发严重疾病。
此外,输液本身存在感染风险,若药液污染或注射部位未充分消毒,病菌可能随血液扩散,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除非必要,普通脱水或营养不良并不推荐输液,而应通过饮食调整来补充能量。
长期输液不仅损害肝肾功能,还会抑制免疫系统,使人体的自我防御能力下降,导致疾病反复发作,甚至发展到“无药可治”的地步。因此,滥用输液无异于“慢性自杀”。
学习基本医学常识了解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掌握用药规则,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干预。
遵守医院就医流程医院有严格的医疗体系,遵循诊疗流程,不强求医生“按自己需求”开药输液。
准确描述病情详细告诉医生自身的症状和病史,避免因隐瞒或遗漏信息而影响诊断。
遵医嘱用药医生的治疗方案是基于专业判断,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尊重医护人员医护人员每天面对大量患者,工作压力极大。文明就医,既是对医生的尊重,也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