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有意思丨独一无二!这个字全国仅舟山使用

政务   2024-10-03 14:33   浙江  


你认识𬒗吗?

小布了解到

𬒗是目前唯一一个仅在舟山使用

并被国务院批准

为通用规范汉字的汉字

“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龙崇拜历来是舟山民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习俗。千百年来,舟山民间流传着许许多贴近百姓生活的龙故事、龙传说,而龙潭就是民间传说中的龙栖之地,也是百姓祭龙祈雨的场所。


在成书于800多年前的宋代地方志——南宋宝庆《四明志·昌国县志》里,记载有东龙潭、泄潭、岑江(港)潭3个龙潭。在1298年成书的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中,舟山群岛的龙潭又增加了郑山龙潭、高嶅山潭、岱山龙潭、高大山龙潭、灌门、小墺潭、漩潭、青龙潭、九节鳗潭和菖蒲潭等10个。这些龙潭,都是传统的旱季求雨之地,也是地方志所载“遇旱则祷之”习俗的实际演绎地。


随着时代的变迁,舟山群岛形成了岑港白龙、桃花女龙和灌门老龙三大龙王,赋予拟人化的形象,并形成了“晒龙”求雨和出会舞龙的民俗文化。


岑港白龙潭


紫微狭门白龙王庙


说起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的巨大影响

非灌门老龙莫属



上了年纪的舟山人都知道,灌门是舟山群岛历史上最著名水道之一,因其水流湍急、暗礁密布,常令海商和渔民兄弟闻声色变,历有“老大好当,灌门难过”之说。但由于灌门是旧时舟山岛北岸通往岱山、秀山以及舟山群岛北部的必经之地,在宋代即已形成渡口,设置了官渡,老大们虽然胆怯,却又不得不经常面对。因此,过灌门前祭拜灌门老龙成了船夫和渔民的必修之课。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地方志对灌门龙的记载最为详细:700多年前的元大德《昌国州图志》曾这样记载:“灌门,去州两潮。屹乎中流,有一砥石柱,望之如人拱手而立。水汇于此,旋涌若沸,舟行者必浮以物,杀其势而过焉。风雨将作,有声如雷,震惊百里。岁旱有祷,则铁篆以投之,水辄腾起,雨随应,或者以为蛟龙之窟宅云。”

灌门龙王宫





由灌门老龙的神话

舟山诞生出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字



对灌门龙的崇拜,以及灌门中的人形海蚀柱的神奇形象,也引发了舟山人创造文字的愿望。面对汹涌波涛,船夫们在心生畏惧的同时,希冀龙祐平安,祈愿舟行海上如履平地,故将人形海蚀柱视为系缆桩,希望船行海中,犹如系在这个天然的大石桩上一样平稳。于是,他们把这个石头称为竿缆石,而在灌门海岸设置的自舟山岛至岱山岛的官渡,因此也顺理成章地命名为竿缆渡。根据宋代的海岸线位置与周边地理环境推测,当时这个渡口大概就在今干𬒗镇黄沙周至南山岙一带


到了元代,灌门的这个独特地貌,以及相关民俗现象激发了舟山文人的才思,他们创造了一个石字偏旁的新汉字——“𬒗”,以更好地体现这个人形石柱的石质特征。这个字,不仅应用于灌门海岸,也应用于舟山的类似地貌。于是,在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卷二的富都乡83岙中出现了干𬒗和邱家(石+览)2个山岙名称,并在卷四记载了刑马(石+览)地名。而干(石+览)的“干”字, 在此读“gān”,意为岸上、水畔。干的这个读音与含义,在先秦文献中即已出现,《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和《诗经·小雅·斯干》中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等句中的“干”字,皆指岸上和水边。


灌门水道鸟瞰,图片源自定海文旅


到了明代,干(石+览)、邱家(石+览)等地名得到了继承与发展。由明代舟山参将何汝宾修纂,通政司左通政邵辅忠订正的天启《舟山志》将(石+览)作为一种特殊的地名通名予以使用,于卷二将邱家(石+览)、干(石+览)和刑马(石+览)作为一个地理类别予以记载。于是,“(石+览)”字成为记录一种独特海蚀地貌类型的专用地名通名,彰显了舟山地名与民俗文化的独特地域文化现象。2013年6月5日,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发文公布了我国《通用规范汉字表》,要求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应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这个字表计收录汉字8105个,而在舟山地名工作者的考证、申报,以及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审定之后,“(石+览)”这个全国唯一还在舟山使用的地名用字,也被国务院批准为通用规范汉字,被收录进《通用规范汉字表》,其在表中编号为7661。


有意思的是,旧时,舟山境内不仅有邱家(石+览)、干(石+览)和刑马(石+览),在马岙原还有一个蒋梅(石+览)。这个蒋梅(石+览)也海岸上,也有类似的地貌形态,只是因后来谐音异写为“姜梅兰”而丢失了其地名文化本义,而邱家(石+览)和刑马(石+览),则由于海岸地貌的改变,也不再沿用老地名,成为舟山地域文化传承上的一大遗憾。











来源丨舟山市民政局

作者丨王建富

编辑丨费绎霖

一审丨费绎霖

二审丨邱伟

舟山发布
舟山,一座百桥连千岛的现代海洋城市。舟山发布,一个政声通民意的政务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