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改革攻坚进行时”主题系列第七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淼,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朱长林,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院长兼执行理事孙利东就媒体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答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于淼——
“十四五”以来,烟台锚定海洋强市建设目标,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统筹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强化科技赋能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着力强化海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海上卫星发射、深远海大型风机安装、海上浮式能源装备试验、海洋渔业种质创新等前沿方向,布局实施了省、市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余项,支持资金超过1亿元,突破了海工特厚板高效焊接、海上透水结构体设计、深远海适养鱼类高效养殖等关键核心技术,为海洋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着力强化海洋高能级科创平台搭建。通过主动布局、合作共建、对上争取等方式,建设了武汉大学烟台东方航天港研究院、山东省海工装备及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山东省远洋渔船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并在去年8月获批了全省唯一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口海高区。目前,全市海洋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达到了28家。
着力强化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市共获海洋领域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10项,其中,中集来福士牵头的“‘蓝鲸’系列新一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杰瑞石油装备参与的“海洋油气开发井控装备”等4个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新一代深远海一体化大型风电安装船”入选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未来三年,将立足全市海洋产业布局情况,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统筹规划,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强化对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
持续实施省市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围绕海洋领域重大技术需求谋划科技专项,加强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渔业育种、深远海高端装备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力度,布局实施重大项目20项以上,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和装备体系。
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海工装备、海上光伏、海上风电等优势产业,布局、新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省、市级创新平台10家以上,总数达到40家以上,不断提高平台支撑能力。
持续强化海洋创新主体培育。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用好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补助等科技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深入开展科技攻关,不断做大做强;支持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力争到2027年底,新培育涉海科技领军企业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以上。
答
今年以来,全市围绕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海洋强市建设,紧盯入海排污管控和近岸海域水质改善两项任务目标,全力建设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样板城市,省控以上入海河流水质持续消劣,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6%以上,“水清滩净、岸绿湾美、鱼鸥翔集、人海和谐”已成为烟台海洋生态环境新常态。工作中,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科学分类“治口”,入海排污口管理走在前列。出台《烟台市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建立完善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排污口监管制度体系。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的原则,对全市入海排污口实施动态排查整治,形成“一口一策”入海排污口整治台账,将3273个排污口纳入日常监管,依托入海排污口智慧管控平台,实现入海排污口整治“线上线下”双控,直排海污染源实现全部稳定达标排放。组织对工业企业、污水处理厂、规模以上水产养殖等460多个重点排口进行现场核查和取样监测,发现问题立行立改。烟台市入海排污口整治和管理典型经验被生态环境部在全国推广。
溯源而上“治河”,入海河流水质有效提升。出台《烟台市水生态环境全面提升行动方案》《2024年入海河流总氮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用水保障等重点任务25项,勤河、东风河治理等工程项目62个,建立起地表水环境管控一张图,地表水生态补偿机制实现跨界流域、县域全覆盖,规范整治入河排污口1127个,组织开展全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工作督导检查,建立问题清单,跟踪督导问题整改。综合运用无人机、徒步排查等方式,坚持对入海河流开展常态化监管巡查,累计出动2500多人次,实施飞行执法、飞行监测900多次,全市7条国控入海河流总氮平均浓度较2023年全部降低,削减成效显著。
综合施策“治岸”,陆源污染防控更加得力。坚持治海先治水、治水先治岸的思路,以陆源深度治理根治海洋污染顽疾。一是强化沿海农村污染治理。今年已完成259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治理2763个行政村,治理率达到48.69%。二是强化近岸环境问题综合整治。印发《烟台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动实施方案》《烟台市海洋垃圾循环利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探索在市区四十里湾开展海洋塑料垃圾循环试点。持续开展净滩专项行动,各级各部门累计清理沿岸垃圾、绿藻6万余方,发现并整改岸滩、港口、养殖等各类问题4000多处。三是强化港口污染治理。推进港口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全市62处人工渔港和53家港口企业环境大幅改善,垃圾、污水实现有效收集。
一湾一策“治海”,美丽海湾建设初见成效。深化三级湾长和网格化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机制,按照“一湾一策”要求,强化海湾综合整治。建立烟台市湾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海湾巡查“云监管”,共设置各级湾长和网格员424人,累计巡湾5万多次。实现海洋环境执法11个沿海区市全覆盖,连续开展“碧海”“绿盾”等专项执法监督行动,对重点海域开发利用、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等活动实施执法检查,加大对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行为的惩治力度。制定《烟台市美丽海湾建设提质增效工作方案》,进一步巩固提升八角湾、长岛庙岛诸湾国家级美丽海湾创建成效,推进四十里湾、龙口岸段创建省级美丽海湾。
▲发布会现场
答
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院长兼执行理事 孙利东——
近年来,烟台市海参产业发展持续加快,成功培育了以“安源2号”为代表的一批刺参新品种,形成了一系列走在全国前列的发展成果。围绕海参产业改革创新,重点采取了以下举措:
锚定一批主导品种,助力现代渔业发展壮大。烟台市持续聚焦种业振兴行动,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参苗种繁育基地和养殖主产区,拥有完整刺参苗种、养殖、加工和流通全产业链条,拥有3个国家级海参种质资源保护区和3个省级以上海参原种场,成功获批“世界海参产业博览会永久举办地”。本次获批的刺参新品种“安源2号”经过4代选育和5年科技攻关,相同养殖条件下,较“安源1号”和普通养殖品种体重分别提高10.14%和31.29%,疣足数量分别提高13%和45%,展现出明显的品种优势。至此,烟台已成功研发安源1号、崆峒岛1号、东科1号、华春1号和安源2号共5个国家海参新品种,占全国的5/9。全市海参年出苗量271亿头,约占全国的50%、全省的70%,海参“种芯”全国领先,累计培育了鱼、贝、藻、参等24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全市水产苗种产量突破4200亿单位,居全省首位。
组建一支研发队伍,持续攻坚海参新品种研发。充分发挥山东省刺参产业技术体系烟台综合试验站优势,组建烟台首个渔业品种——刺参创新攻关团队。团队成员共7名,其中研究员1名、高级工程师2名、硕士4名,累计为基层开展科研服务工作200余次,分析实验样品100余个,解决关键难题20余项,组织专题会议20余场,邀请市外科研团队专家赴烟台开展技术交流30余次,及时解决海参种业技术方面出现的各类问题,不断推动海参新品种选育和养殖技术进步,为烟台市海参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促进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指导养殖区域面积达到40余万亩。
做强一批海参品牌,叫响“烟台海参”国际知名度。通过对海参优良品种的研发和养殖,进一步带动了海参加工、流通、销售等全产业链的发展。目前,烟台共培育了近百个海参企业和产品品牌,拥有区域公用品牌6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个、山东名牌产品6个。烟台将继续加强示范推广,通过举办世界海参产业博览会和开展全国重点城市海参推荐会等方式,广邀养殖加工客户,广泛开拓市场渠道,充分发挥刺参“安源2号”疣足数量多、商品品相好等技术优势,提高烟台市刺参产业全国市场竞争力,持续擦亮“烟台海参”金字招牌。
审核/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审核/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记得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
哦!
记得
点赞
分享
在看
留言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