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 “种田郎”周勇辉与他的“稻香共富梦”

时事   2024-10-31 21:29   福建  

有人说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差、机会也少,但建宁县均口镇“80后”小伙周勇辉,辞去工作回到家乡开垦90亩撂荒地,创办了绿野上品家庭农场。如今,已是稻香四溢。


怀梦回乡种大米

1987年,周勇辉出生于建宁县均口镇台田村,从小干农活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家庭农场。

初中毕业后,周勇辉开过服装厂、做过石渣处理工作,每年收入20万元左右,日子过得不错。

2019年,周勇辉在一次回乡探亲时了解到,国家大力鼓励和推动土地流转,推动土地复垦复种,促进农村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并对流转土地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出台相关惠民政策。家乡有很多撂荒地,这让他看到沉寂乡村的新生机。

“撂荒地这么多,如果把这些地利用起来,是不是可以实现农业新增收?”周勇辉萌生了回乡当“种田郎”的想法。

2019年周勇辉回到建宁,开始小试牛刀,在台田村小面积作物种植试验,很快就被台田村党支部书记张经胜和半寮村党支部书记宁安清知道。

“我们了解到周勇辉想流转撂荒地搞种植后,第一时间找到他,并在相关部门和村里的共同努力下,从20多户村民手中流转了90亩撂荒地,成立了绿野上品家庭农场,鼓励他大胆去干。”半寮村党支部书记宁安清说。

就这样,周勇辉将所有积蓄约16万元全部投入农场,在2024年春天正式开始了他的“筑梦之旅”。

“如果这些沉睡的梯田全都复耕了,画面该有多美!这是当时我的想法,也是我的愿望。”周勇辉说。

站在高山上思考

有了田地和所要种植的作物,剩下的就是如何将田地种好了。

周勇辉首先从村民入手,了解当地情况。“这里海拔太高,没有办法实现机械化,种田效率太低了,不赚钱。”不再种地的村民告诉周勇辉梯田撂荒的原因。

台田、半寮两村海拔超过700米,大部分耕地是零碎分散的梯田,且在偏远山峰经常能看见撂荒田。于是,他针对当地气候,引进了“明1优臻占”优质种。

“明1优臻占”是福建省第十五届优质稻品种品质现场鉴评的金奖,抗性强,可以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种出的米,香味浓郁,适口性好,深受市场欢迎。

“有‘明1优臻占’就不怕海拔影响了。”周勇辉自信地说。同时,他还积极与村民沟通,对零散农田重新进行规划整合。

解决了环境、规划问题,周勇辉又把目光放在了生态种植上。

“闽江正源水可治百病。”在台田村有这样一句话。周勇辉挖渠、引水,争取让每片农田都能用上山泉水。

“我们要利用好水的天然优势,扔掉农药和肥料,种出最好的生态大米!”这是周勇辉对村民说过最多的话。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向各路专家请教种粮技术,挽起裤子走进农田,全程陪伴作物成长。

“每次我们干活,勇辉都会在一旁学习,有时候我们都要回家休息了,他还在田中。”台田村村民张呈祥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用心护梦终得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荒地逐渐变成了绿油油的稻田,稻穗沉甸甸地低垂,预示着这将是一个丰收年。周勇辉高兴地为它们取名为“闽江源头高山生态米”。

其间,周勇辉鼓励村民到自己的农场拿培育好的优质苗去种植。收割时,由于部分农田海拔较高,无法实现机械化收割,周勇辉会带着村民一起收割,每人每次可以拿到200元酬劳。

今年10月初,周勇辉的“闽江源头高山生态米”迎来了丰收。放眼望去,撂荒地成为了一片片金黄的稻田。

“今年我垦荒种植的耕地约90亩,平均每亩产米约260斤,每斤大概能卖10元,可实现总产值约24万元。”周勇辉站在农田上高兴地比划着。

“明年我将扩大种植面积,从原来的90亩增加到160亩,继续开垦撂荒地,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周勇辉说。

将收割下来的稻米拿在手中,呈长条状,个个粒大饱满,色泽光亮,每一粒都饱含着阳光和雨露的滋养,也承载着一个归乡青年的艰辛与付出。



记者:付哲文

编辑:陈晶

初审:陈晶

责编:黄国胜
审核:谢长宏

·




1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

转载请注明出处:建宁县融媒体中心。

3

欢迎投稿或提供新闻线索,投稿邮箱:rmt3980093@163.com;联系电话:0598-3982545。(投稿时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