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日报“伏牛文苑”(66)

时事   2025-01-15 12:06   河南  

封面摄影:蔡家齐



“天鹅湖”上天鹅舞

□杨文东


  夜幕降临,冬日的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里,成群的大天鹅在水中觅食、嬉戏,与一丛丛芦苇相映成趣。夕阳西下,晚霞映红天际,映照湖面,水天一色,色彩斑斓,空气也凉了许多,整个湖面显得静谧而恬适。


  三门峡这座新兴而古老的城市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因黄河流经此地的“人门、鬼门、神门”三险而得名;因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修建而闻名;因白衣仙客——大天鹅的光临而享誉华夏。


  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途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流入渤海,落差2000多米,素有“人间天河”之称。一路自西向东奔腾不息,原本桀骜不驯的黄河水,由于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修建使河水变得平静了许多。在大坝的上游,三门峡市区段形成了“高峡出平澜”的壮美景观,河面宽广,河水清澈,远远望去,天连山,山连水,湖光山色,碧波荡漾,一望无际。特别是近几年来对黄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提升改造,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绿化、亮化、美化,使得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融为一体。


  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个冬日里,暖阳懒洋洋静静地洒在河面,河面上突然飞来了数千只天外来客——大天鹅,只见水面上一群群洁白的大天鹅悠然自得地游着,远看像草原上的羊群,到了近处能听到一声声悦耳的大天鹅鸣叫,给平静的湖面带来了动感,给三门峡平添了几分美意。


  从那年之后,每年入冬,大天鹅就会如期而至,而且越来越多,她们成群结队不远万里从西伯利亚赶来,整个冬天都会在这里安家栖息。每天伴随着太阳升起,它们都会活跃起来,有的展翅高飞,“一”字排开,或“人”字排开,冲向高空探索天空的遥远与神秘;有的在高空展开双翅自由滑翔,平稳舒展而优雅;有的双翅一夹快速俯冲而下,接近水面展开双翅,双脚前蹬身体后仰,长颈高仰,稳稳着水,荡起层层涟漪;有的成双成对,或你追我赶,忽近忽远,嬉戏玩耍,或相互依偎在一起,仰起长颈搭在一起组成一个“心”形,或窃窃私语,或互诉衷肠,或对天高歌;有的拍打着翅膀掠过湖面,自由地游弋着;有的游来游去,时停时游,时急时缓,时而仰天高歌,时而低头沉思,寻寻觅觅;有的展开双翅踏浪而行,撒欢长鸣……远远望去好像天空倒着,犹如朵朵白云飘浮空中,又好像朵朵白莲镶嵌湖面,近听它们鸣叫,犹在弹奏一曲曲交响乐曲,似在对唱山歌,互诉衷肠。特别是在早上太阳初升与傍晚夕阳欲落之时,晨曦洒向河面,余晖映照山水,大天鹅与岸边芦苇、游人交相辉映,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画卷。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推进,三门峡生态环境更为改观。每年一到冬季,大天鹅都会如期而至,而且越来越多,三门峡也因此有了“天鹅之城”的美誉。大天鹅的到来,给三门峡增添了灵气,也带来了人气。一些摄影爱好者携带着高清相机,天不亮就架起三脚架,捕捉大天鹅那舒展,优雅,梦幻的醉人身姿;节假日,周末,市民们三五成群地到河边观赏大天鹅,一睹大天鹅的倩影。一时间,大天鹅的各种姿态和影像上了挂历、摄影展、画册,并在高铁三门峡南站、火车站等客流量大的地方相继展出,提高了三门峡的知名度。


  如今,在三门峡黄河湿地公园自东向西沿黄河修建了沿黄公路,路边绿树成荫,开车或骑行、步行其中,犹如海风阵阵,仿佛走在海边。一座高耸的三门峡黄河公铁两用大桥飞架黄河两岸宛如一道彩虹。在湿地公园的适当位置修建了天鹅湖观景平台与戏水步道,便于人们观看、欣赏大天鹅那优美的舞姿,近距离与天鹅共舞,拍照留念,尽显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近年来,三门峡市政府投巨资不断改善黄河湿地的生态环境,还为保护大天鹅安全越冬,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修建了投食区,以吸引更多的大天鹅来此过冬。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三门峡这个名字会搭上大天鹅这个天使的翅膀飞得更远。




山顶看日出

□程应峰


  “湖风吹向天外云,信步山顶观繁星;天高流光月在侧,日升日落总关情。”当我最终吟出这首诗时,已身处九宫山之巅,四周仍沉浸在茫茫而静谧的夜寂中。隐约可闻的,除了风声,还有山顶风车的旋转声。肉眼看得见的,是渺渺的星群,迷离的灯光,以及天边那一道狭缝般,充满了生命诱惑和神奇魅力的醒目光亮。这时,已是凌晨四点半。


  抬头望去,满天繁星真切而清晰,似乎伸手可摘。那份清冷却自在的闪烁,又怎能不教人心生怜爱,遐思翩跹?星群中最为闪亮的那一颗,应该是启明星了。那是一只醒着的“眼睛”,一只充满牵引魅力的明亮的“眼睛”,虽然出没于遥迢的星空,却闪烁着羞羞答答的人间韵味。


  再宽广的人间夜色,也有一些远远近近、星星点点的尘世灯火,分明地醒着。那灯火,是日出的序章,是崭新一天的前奏。只要你置身深深的夜色,这满天繁星与尘世灯火,你是无法分辨得一清二楚的。就算你置身高山之巅,你所能看见的,也只能是浑然一体、星点连片、闪烁成河的光亮。


  而天边那道狭缝般充满诱惑的醒目光亮——有人称它为鱼肚白——在时间的流淌中悄无声息地变化。事实上,这是一条彩色锦鲤般谜一样的鱼肚白,其间隐约有宝石蓝、胭脂红,甚至有一小块一小块深色如墨的云絮,透现在宝石蓝里,点缀在胭脂红中。


  风,总在舒张有致地吹着,这是真正的山野晨风,清新、洁净、饱满,透着草木天然的清香。东方天际线上,那些美丽的梦幻般的色泽,在风的节奏里洇散、蔓延,伸展成亮黄、亮蓝,而后抵达宽广无际的深蓝。亮蓝中,闪现出丝丝点点的白云,颇有国画皴擦的意味。而后,在天外清风的助力下,变得轻柔、缥缈,成一丝一缕,散淡而去。那深色如墨的云絮,在绚丽的色泽中,在光影灵动、美轮美奂的画面上,捣了不大一会儿乱,便消散得无影无踪。


  鱼肚白转眼就变成了鱼肚红,是那么自然而然地,铺展成赏心悦目的红霞,带着红蓝相间的节奏,渐成强有力的散射状,向辽远的湛蓝伸去。太阳即将升起的地方,黑云镶上了金边,那种亮,有炉火的意味,有金属的色泽,有号角的声响。随风飘过的黑云,瞬间变成火烧云,燃起熊熊烈焰,醉红飞溅,令人不敢直视。


  在山顶来回奔跑的人,汗水闪动在晨光之中,闪烁着无与伦比的晶莹,昭示着快乐人生的健美之境。在这份闪亮的晶莹里,一颗鲜红的太阳探出头来,从地平线上缓缓地骄傲地升起。


  启明星依然闪亮着,由近而远的山影,由深而淡,轮廓由清晰而模糊。太阳渐成亮白,刹那间,万丈光芒直入人间,属于黑夜的一切,淹没在势不可挡的光明之中,灯影由明亮而散淡,及至完全消散在观日者的视野。


  美景接踵而来,远景近景层层相扣,层次分明地浮游出庞大的夜寂,群山沸腾,奔涌如潮。这一刻,入眼的,是群峰竞秀,万壑奔突,款曲轮回,一切浮出夜寂的浓淡相宜的山光水色,演变成逶迤的或明或暗的风景,铺张成气势磅礴、光影氤氲的山水图画。



  

快乐人生的“精神导师”

□黄立忠


  苏东坡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明星之一,他的出现惊艳并照亮了同时代和后世的人们。除了文学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他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在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中始终保持着快乐和向上的人生态度,温暖并鼓舞了无数读者。林语堂先生概括总结的最为恰当,他称赞苏东坡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一言以蔽之,苏东坡是快乐人生的“精神导师”。


  苏东坡22岁考中进士,26岁考取制科三等,步入仕途;44岁遭遇“乌台诗案”身陷囹圄,贬谪黄州汝州;50岁起复,作过五处知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其间三度回朝,担任过翰林侍读学士,和兵部、礼部尚书;59岁开始又被贬谪惠州、儋州,65岁北归,66岁病逝常州。他的一生可谓青年成名,中年受挫,老年飘零,经历了大起大落,数临绝境的人生。


  在跌宕起伏的一生中,苏东坡历经人生风浪,但是不论他身居高位还是落魄不堪,始终保持着高贵的人格,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在地方任职,他赈灾抗洪、疏浚西湖,留下了千古遗爱;在朝廷做官,他赤胆忠心,仗义执言,大义凛然,指斥奸佞,捍卫着道德和良俗;贬谪时,他关注地方民生,捐钱捐物,修桥筑路,拯救弃婴,泽被黎民百姓。


  从苏东坡的诗文和经历中,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的世界观是:人生是快乐的,人应该快乐地度过人生。


  首先,他认为“人生如寄”。相对于永恒的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百年人生真如须臾。如何度过这有限的人生?人生寓居在天地之间,只是一场短暂的旅行。旅行的目的就是要享受一段美好的时光,期间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困难都不应该动摇我们的初衷。这种人生寓居的看法,他还推广到了对待外物的态度,那就是“寓意于物”而非“留意于物”,就是“超然物外,快哉心中”。


  其次,他主张平等与博爱。他说过两句话,一句是,“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在他的眼中,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对玉皇大帝和乞丐都应一视同仁。对于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也就不会存在患得患失,特别是对失去的东西能够轻易放下;另一句话是,“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目之所及,都是好人。心中无仇恨,眼中无仇人。这就是如何看待他人(包括伤害过自己的人)。


  再次,他平易近人,待人谦逊。“先生与人交,略去圭角,洞见肺腑,恐其不亲己,人亦自忘其鄙吝,而不知所以化。”在李昭玘的《上眉阳先生》中记载,苏东坡的朋友圈里,既有朝廷重臣,皇亲贵胄,也有贩夫走卒,普通百姓,他总能给朋友们带来快乐,朋友们自然也会给他带来快乐。


  此外,他心态豁达,认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人的一生,始终面对着如何安顿好自己心灵的问题。苏东坡就做出了表率,他被贬谪黄州后,先是“闭门却扫,深自省察”,不久就放下了思想包袱,他给朋友写信说他很适应黄州的生活,忘却那曾经的仕途过往,感觉自己好像原本就是黄州人;贬谪惠州,他写诗,“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贬谪海南,他又说“海南万里真吾乡”“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万里北归渡海,回顾儋州三年,他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玆游奇绝冠平生”的豪迈诗句。每到一地,他都能够平复自己的情绪,安顿好自己的心灵,不怨天,不尤人,和现实达成和解,用美的心灵去发现美的风物。他把苦难也作为一种人生滋味,认真地辨别,好奇地品尝,满怀热情地“享受”。


  最后,他儒佛道兼修,洒脱旷达。他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虽然自称是陶渊明转世,“只渊明,是前生”,向往着泉林生活,但从不逃避社会责任,而是积极“应世”,在红尘中完善自己品格的“修行”。他是清醒而现实的,被称为“坡仙”名副其实。


  以上这些思想观念,大多并非他本人独创,都是前人的智慧结晶,但是完美的“组合”在一身,又似乎只有他一人。他就是这样,把前人的智慧熔于一炉,炼制成独家的“灵丹妙药”,困境中医治创伤,平居时强身健体。


  同样,我们的工作也有顺境逆境,生活充满喜怒哀乐,对于热爱苏东坡的人来说,你可以把自己当作“缩小版”的苏东坡,把他当作引领我们快乐生活的精神导师。特别是身处逆境遇到挫折的时候,可以从他身上寻找答案,汲取力量。很多时候,我们身处无法改变的“大环境”,但可以学着像他那样,营造自己内心的“小气候”;身外有个世界,心中有片桃源,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快乐地度过人生。这就是苏东坡昭示给我们的人生智慧,也是我们学习他的现实意义。


  学习苏东坡,人生更快乐。



卤味里的温情

□林伟


  寒冬季节,暮色渐浓,风中带着几分萧瑟。然而,家中厨房却灯火通明,暖意融融。母亲正忙着准备卤制美食的材料,空气中弥漫着香料的幽香。每逢岁末,我们便忙碌于制作卤菜,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晨曦初露,我和母亲前往市集选购食材。摊位琳琅满目,各类新鲜肉类与蔬菜陈列其上。母亲细心挑选猪蹄、鸡腿、豆腐、鸡蛋等,这些都是卤菜不可或缺的原料。此外,她还会购置八角、桂皮、花椒等香料,这些香料能交织出一种独特的芬芳。


  归家后,母亲着手准备卤水。将香料投入锅中,添入适量清水及酱油、老抽、冰糖、盐等调料,细火慢炖。此过程需耐心,火候至关重要,卤水的质量直接影响成品的口感。经一小时余的熬煮,卤水色泽红亮,香气扑鼻,令人垂涎。那股香气透过门窗飘散出去,引得邻里的孩子们不时探头张望,眼神里充满了渴望。


  随着卤水逐渐成形,那种混合了多种香料的独特气息开始弥漫开来。先是淡淡的清香,随后是浓郁的香气,最后是让人忍不住咽口水的鲜美。卤水做好后,便进入卤制环节。母亲首先清洗猪蹄、鸡腿等肉类,并焯水去腥,再放入已熬好的卤水中。接着,将豆腐切块,鸡蛋煮熟剥壳,一同入锅。随着时光流转,卤水渐渐渗入食材,赋予它们丰富的层次感。约两小时后,卤菜终成。母亲移开锅子,让卤菜自然冷却。此时,卤菜外皮晶莹剔透,内里鲜嫩多汁,散发迷人香气。那种香气,既有着八角的浓郁,又有着桂皮的醇厚,还有着花椒的鲜麻和丁香的馥郁,层层叠叠,让人回味无穷。


  当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这一碗热腾腾的卤菜。猪蹄软糯而不腻,入口即化;鸡腿鲜嫩多汁,每一口都充满了卤水的香气;豆腐吸满了卤汁,滑嫩爽口;鸡蛋则带着淡淡的咸香,成为整道菜的点睛之笔。


  在这片暖意融融的氛围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美食的滋味,更是家的温暖与安宁。

 

生一膛炉火赴欢愉

□张升航


  一壶热茶,一膛炉火。慢煮生活,轻倚流年。


  在故乡的老屋,还有一种从未过时的取暖方式——烧火堆。在院子里放上一个火盆、几根柴,邻里好友们共同围坐一旁,唠嗑闲谈。虽然简单,却有着一股浓浓的烟火气……


  记忆中的冬天,刺骨的寒意弥漫。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没有电热毯、暖宝宝,只有橡胶做热水袋。想要取暖时,就得提前把水烧热、灌满,温暖的液体给人一种短暂而宝贵的温暖。而更多时候,最暖心的还是要属那熊熊燃烧的火堆。它不仅是绝佳的取暖工具,还是人们欢聚的中心、市井的呈现。


  晚饭后,奶奶便开始张罗着生火。她从柴房取出爷爷手工制作的火盆,将稻草细致地铺放在火盆底部的灰上,仿佛在为一幅精心设计的图画打下基底。接着,她小心翼翼地将一些细小的树枝均匀地叠放在稻草上。奶奶常说,生火是一项技术活,不可心急。放柴火也得讲究技巧,要错落有序、疏密有致。只有层层叠放成松散的锥形,这样才能使柴火充分接触到空气,燃烧得更加旺盛。当一切准备妥当,奶奶娴熟地点燃了一根火柴,将其轻轻贴近稻草边缘,火苗在稻草的表面悄然攀升。紧接着,奶奶用扇子柔和地扇动几下,让火焰逐渐滋长。一时间,浓烟升腾而起,伴随着火星的跳跃,火苗在她不急不缓的节奏中愈发明亮,而屋里的空间也随着这些火光与烟雾一下子活跃起来。


  火堆烧旺后,家人和邻里们便纷纷围拢过来。大家围坐在火堆旁,寒意被驱散,取而代之的是满屋的欢声笑语。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彻底松懈下来,畅所欲言。讲述冒险故事,“八卦”村里逸事,细节逼真。孩子们凑热闹,哈哈大笑,如树林里扑棱飞起的群鸟。


  有时大家唠着唠着,还能从火堆里闻到一股烤红薯的甜香,这香味不时刺激着我们的嗅觉,是奶奶早就埋藏进柴火中的“宝贝”,那蒸腾的气息仿佛能把一整天的疲累都给抚平。当红薯出炉那一刻,孩子们就躁动起来了。奶奶通常会用灰扑扑的围裙小心地捡起刚出炉的红薯,将它们挨个放在盆边,招呼大家品尝的同时,还不忘嘱咐我们别烫着。待红薯稍微冷却,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剥开那焦黑的表皮,露出里面热腾腾、黄澄澄的果肉。这时,也不管红薯表面沾上的灰,只顾往嘴里送。咬一口,温暖和香甜瞬间充盈嘴巴,从胃一直暖到了心里。


  火堆旁的日子,不仅是吃喝。对小孩子而言,是真实世界的课堂,一个孕育智慧与人生哲理的地方。我们在长辈的絮叨中,在那些话语间的细致讲述中,聆听到了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逐渐学会和懂得了待人接物的基本修养,更明白了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独立生活、以自己的方式在世界中前行的大道理,而曾经长不大的我们,也在这样的夜晚和故事中渐渐成长,渐渐离开故乡。


  时间的齿轮快速转动,许多事情已物是人非。随着物质的丰富和人们对清新空气的越来越重视,烧火堆越来越成为记忆深处的一抹光亮。


  冬夜风起,恍惚间,又见那火光闪动,火炉中噼啪声渐近,直到坠入梦里。

 








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谢绝媒体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三门峡日报微信公众号(ID:smxrbweixin)”。


责编:蔡仲鸣

合作热线:18639836009

投稿邮箱smxsjkb@163.com

微信推广:0398—2981057 

法律顾问:河南宇萃(三门峡)律师事务所

赵双良 胡    彬

三门峡日报
关注社会热点,聚焦新闻事件,为公众提供及时海量的三门峡新闻、时政新闻、国内国际新闻、图片新闻、视频新闻、语音新闻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