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SMART MINE LINKS
贵州锦丰矿业鸟瞰图
摘要:
为了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针对贵州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偏低,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的问题,从国家政策导向出发,结合“富矿精开”产业发展目标,对贵州省的资源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深入探讨了“富矿精开”的精神内涵,提出了精确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矿以及精深用矿等关键环节的发展建议。构建的“富矿精开”新质生产力发展框架模型由内驱动力循环与外部支撑两部分组成。内驱动力循环由精确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矿及精深用矿等关键环节构成,外部支撑由科技创新、数字赋能及双碳战略构成,该模型对推进贵州省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具有建设性意义。
正文:
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矿产资源大省。在贵州省自然资源产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矿业对贵州经济发展贡献巨大,但同时对矿山及周围的环境也造成了较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制约了贵州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贵州省走“以资源换产业”的发展模式,只在矿石产品初级加工阶段布局。按照有关学者对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研究定义,贵州省矿产资源产业还处于粗放型加工阶段。例如徐德义等从新发展格局出发,以矿产资源产业全生命周期为视角,建议构建“采掘—加工—消费—回收”的全链思维。成金华等认为,通过技术赋能,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长足发展。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模式为“全生命周期+科技创新”,而贵州省原有矿产资源发展模式还未明确这一发展模式。
以近10a对贵州省矿产资源产业研究的文献为切入点,2009年李恩东通过对贵州省矿产资源进行分析,认为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但中国资源深度开发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贵州省只是初级原料的提供者。2016年曾芳等认为,贵州省矿产资源产业存在5个短板,总的来说是矿产资源利用率不高,产业规划定位不明确。2017年孙亚莉等认为,贵州省矿业开发中矿产资源浪费严重,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偏低。2022年田蔚等分析了贵州省资源产业发展现状,提出贵州省要转变思想观念,推进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贵州省现有资源产业发展现状对标国内主流发展思路仍存在一定差距,故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富矿精开”的发展目标,通过分析贵州省矿产资源与产业现状,结合政策导向,对“富矿精开”发展目标提出建议。
贵州省资源禀赋概况
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具有矿产种类齐全、质量较好、规模较大的特点,矿产资源多分布在铁路沿线及乌江干流水系附近,综合来说具备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贵州省矿产资源分布情况见表1。
据《贵州省自然资源公报(2022)》显示,贵州省已初步发现各类矿产资源137种(含亚矿种),查明资源储量的有91种,其中49种位居中国总量前十,28种排前五位,20种排前三位。贵州省矿产资源排名见图1。
贵州省查明矿产地3642处,其中能源矿产地850处,占产地总数的23.3%;金属矿产地1395处,占产地总数的38.3%;非金属矿产地1397处,占产地总数的38.4%。贵州省矿产地不同类别分类见图2。
按矿山储量规模分,大型矿山321处,占8.8%;中型矿山493处,占13.5%;小型矿山2828处,占77.7%。按矿床勘查程度分,勘探443处,占12.2%;详查799处,占21.9%;普查及预查2400处,占65.9%。贵州省矿产资源规模及勘查程度分类见图3。
贵州省优势矿床资源包括煤、磷、铝、锰及饰面用灰岩等。贵州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煤炭资源基地,煤炭保有资源储量803.79亿t,位居全国第5位。贵州磷矿质优量大,资源潜力好,保有资源储量53.63亿t,居全国第2位。贵州铝土矿中伴生镓矿、锂矿,保有资源储量11.6亿t,居全国第3位。贵州省作为全国三大锰矿集中产区之一,具有资源丰富、分布集中、规模大、外部开发条件较好的特点,锰矿保有资源储量83935.12万t,居全国第1位。贵州饰面用灰岩分布广、找矿潜力大,保有资源储量22.8 亿m,居全国第1位。
综合来看,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具备找矿潜力及开发潜力,是名副其实的“富矿”省份。
产业形势及政策分析
2.1 贵州省资源产业发展现状
(1)矿业权设置不规范,导致资源浪费。《贵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中明文规定,新设立的开采规划区块严格禁止一矿多开和大矿小开的行为;同时,强调了对铝、锰、铅、锌等非煤矿山的整合力度,鼓励并支持优势企业通过股权投资、收购等方式,对非煤矿山资源进行整合,以提高资源开采的集中度。贵州省小型矿山占比高达77.7%,该数据从侧面反映出贵州省在矿业权设置的历史过程中,对于矿山的合理布局和规划存在一定的不足。此外,贵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中的“强化‘三率’管理和考核,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最低指标要求”也明确指出,贵州省的矿业开发在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等方面均较低,未达到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要求,从而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进一步体现了富矿资源利用率的不足,使得富矿的社会效益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2)矿山建设未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导致环境破坏。矿山建设和生产流程往往会对地形、地貌和植被产生破坏。鉴于贵州省独特的地质条件,其地形、地貌表现为高坡陡峭、落差显著,因此在矿区的建设和开采活动中,极易引发大规模的山体破裂、损伤,进而导致岩石裸露、植被受损,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原生植被和地形、地貌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在这些矿山中,砂石矿、铝土矿、卡林型金矿和煤矿对植被和地形、地貌的破坏尤为严重。此外,根据《贵州省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实施意见》相关数据,贵州省存在5815个未治理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总面积达0.0524 km。在矿山开采期间及闭坑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监管和治理机制,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损害,从而影响了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效益的发挥。
(3)产业链低端,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贵州省矿产资源加工产业在产业链长度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主要集中在初级原料阶段,缺乏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产业链延伸制约因素:首先,受地貌影响,贵州省相较于平原省份,在土地资源优势上处于劣势,导致用地成本偏高,这主要体现在建设用地指标的办理及土地招、拍、挂的资金投入,以及土地平整和建设投入上;其次,贵州省的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大多属于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对电量需求大,且电价相对较高,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在成本上不具备竞争优势;最后,贵州省正处于由规模化生产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产业生态服务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足、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短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产业链的提质转型,导致丰富的矿产资源无法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从现有情况分析,贵州省矿产资源型产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丰富矿产资源在社会、环境及经济三大效益方面的全面发挥。为此,贵州省委、省政府深入研究,充分利用“富矿”的独特优势,提出并实施“精开”产业战略;通过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推动矿产资源的精细化开发,构建符合贵州省实际的新型生产力体系,以促进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2.2 政策导向分析
贵州省在实施“富矿精开”战略方面具备坚实的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为了加速推进“富矿精开”战略的落地实施,必须从政策层面寻求相应的指导和支持。贵州省现有部分矿产资源指导政策见表2。
由表2可知,上述政策内容可概括为战略引领和产业引领2个方面。战略引领着重强调,在矿产开发过程中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利用数字技术和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链的补全和强化;产业引领则体现在通过勘探、配置、开采、利用等4个环节的优化,调整和优化业态结构,进而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这些政策导向为贵州省实施“富矿精开”,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产业发展讨论
3.1 “富矿精开”关键环节发展建议
作为矿产资源储备丰富的省份,贵州省积极推进“富矿精开”战略,紧密围绕“精确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矿、精深用矿”4 个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贵州省的资源优势,努力构建具有贵州省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而在国家整体产业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1)以精准探矿全面保障资源供给能力。聚焦精确探矿,新增资源储量,强化“攻深找盲”,强化找矿力量,强化“数字勘查”,着力提升优质资源供给能力。基于国家的需求,将工作重心放在贵州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保障上,特别是针对主攻矿种和重点成矿地区带进行深入挖掘。重点关注1000m以内的“第一找矿空间”,并逐步向1000~1500m的“第二找矿空间”拓展。集结国内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充分发挥省属地勘单位的主力军作用,集中优势资源实施找矿行动。同时,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划定一批战略接续区,并积极推广运用地质找矿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积极探索并推进“数字勘查”的应用,充分利用地质数据,促进地质勘查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从而进一步扩大矿产资源的比较优势。
(2)以精确配矿全面提高矿产资源配置效率。聚焦精准配矿,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坚持向优强企业配,用市场方式配,朝产业协同配,不断提升矿产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协同性和规范性。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全面考虑重点产业集群及各地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矿业权,以防止出现“大矿小开”、“化整为零”及“供需错位”等问题。完善“矿业权出让+登记”制度,并严格遵循相关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矿业权准入条件,确保整个过程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3)以精细开矿全面规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聚焦精细开矿,提升开采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积极推进集约开采、综合开采、绿色开采和安全开采。在科学储备产能的同时,调控产量,合理确定资源开发的上限和强度。鼓励并支持符合条件的共伴生矿、低品位矿及矿山尾废的开发利用,引导矿山企业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实现“优矿用好、呆矿用活、劣矿用足”。
(4)以精深用矿全面引领产业高端化发展。聚焦精深用矿,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高端跃升,创新链向前沿聚焦,把矿产资源“吃干榨净”。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建设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遵循“资源协同配套、生产集约化、产业集聚化”原则,着力提升生产力与资源、环境、市场、交通等关键要素的适应性和协调性。通过构建上下游产业协同配套、横向共生耦合的发展模式,推动资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
(5)落实政策导向。在“富矿精开”4 个核心环节上,既有宏观上的指引,又有微观上的措施。宏观上来说,为落实“富矿精开”战略,贵州省政府应牵头,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省工信厅及省科技厅等一系列部门应围绕“富矿精开”这一中心,以“四精”内涵印发一揽子政策文件,逐步明晰各个环节的发展目标,实施路径及政策支持等。微观上看,贵州省的市、区、县各级政府可按照《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深入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试行)》(黔自然资规〔2020〕4号)对不同矿种的同级管理要求,按矿种组建“富矿精开”专班,专班涵盖各级政府的发改、工信、自然资源及科技等部门,由政府牵头,统筹管理辖区矿产资源“富矿精开”工作,做到统一规划,高效执行。同时,“富矿精开”作为新兴的产业战略,中、小民营企业未必能在短时间内吃透政策要求,增加企业生产、转型投入,以保障政策落实,这就需要贵州省大型国有企业发挥带头作用,以国企身份引领产业转型,增加投入,保障“富矿”精开要素配置齐全,并且政府部门需配合加强监管,提高行业门槛,倒逼中、小民营企按照“富矿精开”要求提升自身实力。通过上述方式,将逐步淘汰矿产资源行业中粗放式发展的企业,这也符合“富矿精开”战略中的优质资源向头部、优势企业靠拢的精神内涵。
通过宏观政策与微观措施相呼应,“富矿精开”战略势必为贵州省矿产资源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创造“富矿精开”新质生产力。
3.2 构建“富矿精开”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借助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在新质生产力中,“新”主要指的是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其核心特征在于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主要支撑来自于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其中科技创新发挥着主导作用。而“质”则强调高质量、多质性、双质效,这体现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因科技突破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所衍生的新形势、新质态。
矿产资源行业长久以来都是粗放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在贵州地区,虽然机械化采掘作业已普及,但是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上与发达地区还有明显差距。贵州省提出“富矿精开”这一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就是要打破传统粗放发展道路,以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为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赋能;以科技驱动生产设备升级,开采方式升级,矿物运输提效,矿物加工提质等;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政府监管与市场信息交互,企业生产与管理交互,行业发展模式变革等。新质生产力的引入,不仅会提高矿产资源从勘探、开采、运输、加工等链式全流程的效率,而且在各个环节上,又会带来新的产业附加值,如数据资产、技术专利、商业模式等,所以深入实施“富矿精开”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有利于贵州省矿产资源的发展与提质转型。“富矿精开”新质生产力架构见图4。
为做好“富矿精开”新质生产力架构,建议采用如下措施。
(1)做好关键环节,形成内驱动力循环。精确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矿、精深用矿是“富矿精开”的4个核心环节。首先精确探矿是为产业发展提供工业粮食,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做好精确探矿,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的引领下,要探索建立地质找矿多源投入和激励机制,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各级矿产资源规划,并推动产业规划与资源规划的配套落地。其次,精准配矿是高效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的关键,统筹重点产业集群及各地特色产业发展,以“净矿出让”为企业减负,以“项目配套”为资源增值。搭建一个全矿产资源集采平台,保障各类企业对不同矿产资源的需求,实现矿产资源与产业双向奔赴。再者,精细开矿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精细开矿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采矿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开采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时,还应加强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资源的绿色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最后,深化矿产资源的利用,精深用矿是矿业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应加强对矿产资源的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引导矿业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迈进;还应树立链式思维,推动“链主+链条”的矿业产业发展模式。此外,深化矿产利用所引发的资源需求,将作为推动精准探矿实施的重要动力,从而形成内部驱动力的良性循环。
(2)构建新质生产力架构。在完成精确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矿以及精深用矿等重要环节的布局,构建起内部驱动力循环体系后,为推进“以资源引导产业,以产业推动发展”的新兴格局,必须引入科技创新、数字赋能以及双碳战略,为富矿精开打造稳健发展的架构。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将发挥核心作用,不仅能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效率,同时也将促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矿产资源的最大化价值。数字赋能将贯穿整个矿产资源开发的全过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手段,实现矿产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双碳战略则将为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供环保和可持续性的保障。在开发过程中,应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推动矿产资源的绿色开发,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结 语
(1)“富矿精开”模式不仅是矿产资源开发方式的重大创新,更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数字赋能为手段,以双碳战略为保障,实现了矿产资源的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开发,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2)未来必须持续深化对“富矿精开”这一新型生产力的探索与应用,不断优化其理论架构和实践路径,以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融合,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及单位:
彭鑫, 毛勇, 王云祥, 胡坤, 郑光鑫
贵州成黔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引用格式:
彭鑫, 毛勇, 王云祥等. “富矿精开”目标下贵州省矿产资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 现代矿业, 2024, 40(7):24-28,48.
转自:金属矿山
参考文献(略)
点击下方图片可直达
亿矿通
公众号
小助手
头条号
关于集群
矿脉社群
视频号
官方抖音
官方快手
@打造一站式智慧矿业服务平台 MINE.IYIOU.COM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转载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机构所有,转载仅供参考、交流等非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