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片。
本意是用特制刀具把生物体的组织或矿物切成的薄片。
在短视频、直播疯癫的时代,这个词成了一种营销手段。
结合最近互联网上的几个类似的热门事件,益美君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切片式营销”。
因为我也一度刷得上头,完全丧失了判断。
冷静下来才意识到,原来混淆视听是那么的简单。
▼
“切片式”翻车
▼
先说说黄磊的“豆角梗”吧。
最近在上网冲浪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在这里,益美君也为不明所以的读者简单介绍一下:
记得十多年之前,黄磊便开始经营自己“很会做饭”的人设。
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这波操作都能称得上“经典”。
你想。
一个中年男人,他不仅家境显赫、年少成名、在业内备受尊敬,还家庭美满、酷爱做饭。
这不就是“完美”一词的现实化身吗?
因此,当时的黄磊站上了舆论风口,他成为了公众眼中的“模范老公”。
这样的形象,也深得品牌方喜爱。
他开始在各种“场合”饰演好男人、好丈夫、好爸爸。
简直成了专业户。
当年听说黄磊要担任中国版《深夜食堂》主演的时候,我一度觉得很合适。
在他们这个圈子里,好像还真找不出第二号这样的人物来。
黄磊也算是独辟蹊径,为自己谋得了一些发展。
(当然,这部剧被拍得稀碎,益美君长这么大第一次见豆瓣2.9分……)
但是有红就有黑。
一直有观众看不惯黄磊。
很多人吐槽他好为人师、高高在上。
他一成不变的“碎嘴子式”的演绎风格也被贴上“油腻”、“爹味”的标签。
这些是其正向人设的负面效应,也是激起全网嘲讽的根源。
直到最近,很多人开始“深挖”综艺《向往的生活》。
众多“能够证明黄磊做饭难吃且假、大、空”的切片开始疯传。
其中一个名场面就是:
黄磊做的豆角不熟,导致节目嘉宾食物中毒。
黄小厨的人设算是崩了。
说句实话,益美君对黄磊无感。
这个圈子里的人,也没几个真正值得大众喜爱。
但是。
这波“切片营销”看得人更反感。
于是,我带着好奇心找到节目原片看了看。
我发现很多“名场面”根本就不是切片里讲述的那样。
其中掺杂着恶意剪辑和过度解读。
比如著名的“二斤黄酒焖猪蹄”。
回看原片才发现,在场的嘉宾真的吃得挺香的。
但有些人故意把嘉宾的夸张表情剪出来当作黄磊的“罪证”。
翻翻看近期的爆款切片,他们基本都是在用类似的手法营造夸张、搞笑的视觉效果。
所以这出闹剧的重点根本不是黄磊做饭好不好吃,而是大家本来就讨厌这类人,也更加乐于造梗、玩梗。
前些天,黄磊出席一个活动。
台下有学生对着他大喊“豆角”。
线上的调侃竟被传递到了线下。
再说一遍,我对黄磊无感。
但我觉得,这样切片式地去黑一个人真的很不理智。
我们总是批判刻板、片面。
原因在于,这样的东西最容易给人带来误解,也最容易被人接受。
这其中难免伴随着无脑跟风、以讹传讹。
作为人,我们都不希望自己某个方面的特质被放大、解读。
但是切片营销正越来越流行。
另一位老师的翻红更能说明这一点。
▼
“切片式”爆火
▼
大冰老师,一个在过去几年被贬成笑料的人,突然又火了。
同样地,曾经他也是因为遭遇“切片解读”而翻车。
当初很多人指责他写的东西低俗、矫情,讽刺他为了赚钱而卖书,进而攻击他私德败坏,并且造出了无数名梗。
甚至一些粉丝也开始倒戈,以看过大冰的书为耻。
这两天,益美君特地去翻了翻大冰老师的书。
说实话,如果按照严肃文学的标准评判,他写的东西的确不经看。
再加上他做过的一些营销行为,确实容易招人骂。
比如,几年前他曾经在微博上晒出和出版社编辑讨论新书定价的聊天记录。
内容大致就是他想卖便宜点,让读者少花点钱,编辑说他这样的大作家应该卖贵点。
这出自导自演的戏码被人识破,一时间闹得有点尴尬。
但是。
大冰真的那么不堪吗?
似乎也不是。
前段时间,大冰一直在线上直播,跟网友开启无差别畅聊。
这成了他口碑反转的开始。
最近几天,大冰的直播记录成了流量密码。
很多博主在其中翻出了一个个爆款故事。
当然,还是切片。
只是,这次的切片让网友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大冰。
其中一些也真的很让人感动:
有些学生想看赵雷的演唱会,但是他们抢不到票,打了一个寒假的工还是凑不够钱买黄牛票,于是求助大冰。
大冰不想麻烦赵雷,便直接把钱借给了二十多个孩子,有的给500,有的给1000。
后来有一个学生连麦到大冰主动还钱,大冰说一开始就没想把钱要回来。
他觉得孩子们有个喜欢的偶像值得支持。
他还说钱别还了,以后把这笔钱交给其他落难的孩子就行。
一位在济南干劳务市场的农民工大哥半夜连线到大冰,诉说心事。
这一年又快到头了,但是工作越来越难干,钱没挣到多少,大哥很郁闷。
说罢,大哥连忙说要挂断,不能耽误大家时间。
大冰却问大哥带没带烟,他说别的忙帮不上,只能陪他抽一根。
有一个轻生的小哥找到大冰,一开麦就是哭腔。
小哥小时候天天被酗酒的父亲虐打。
16岁那年,他被吊在房梁上5个小时。
也是那一次,他用斧头砍伤了父亲。
后来小哥自首,付出了代价。
好不容易成了大人,他却越来越觉得生活无望,于是站上了天台。
在那之前,他连续看了几天大冰的直播,于是想通过直播间和这个世界道别。
大冰听完,没有劝解,也没有急着报警。
而是提出想请这位小哥吃碗面。
最后小哥被救了下来,也决定重新开始生活。
过了几天,小哥又找到大冰道谢。
大冰婉拒,只对小哥提了一个要求:
如果一两年之后还有机会连麦,希望听到他的声音是积极阳光的。
说实在话,干实在事,动不动就陪失意的粉丝“抽一根”,这样的大冰又该如何被定义呢?
很难讲。
最近火了之后,大冰反而隐身了。
而且他拉黑刷礼物的榜一大哥,承诺不带货。
有人问他原因。
他说不想再消费当年看他节目的那批孩子。
通过这些,各路媒体开始重新挖掘大冰的故事。
大家发现他做了不少好事,这个大冰跟之前的那个被全网黑的大冰俨然是两个人。
事实就是,我们根本没法隔空评价一个陌生人。
▼
写在最后
▼
现在的互联网,充满了各种反转。
因为一个切片,我们很容易厌恶一个人。
因为一个切片,我们也很容易对一个人产生好感。
原因很简单:
一段画面配合一段文字就能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人人都能讲故事。
所以才有了那么多一夜爆红。
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翻车、塌房案例。
这才是所谓流量密码的底层逻辑。
最近还有几个类似的事件,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
比如被骂了多年的六小龄童老师的口碑也好起来了。
原因也是当年他被切片式解读。
无良媒体为了制造话题,通过恶意拼凑、剪辑,硬是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根本不认识这些人。
因此,也更谈不上了解和解读。
我们只能被动接收信息。
区别在于:
有的人,知道思考和辨别。
有的人,早已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传声筒。
身处越来越嘈杂的社媒时代。
希望大家耳聪目明。
出品 | 益美传媒
作者 | 青铜
欢迎关注
此刻MOMENTS
探险家虎佼佼说:
爱玩的孩子更有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