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之美不仅在于它的表演艺术,还在于十分讲究的行头,这其中又以头饰最为美丽。戏曲的头饰包括人物的发型和戴在头上的各种饰物,它既作为演员表演、舞蹈的手段,也是表现人物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银锭头面
银锭头面铜制镀银色,呈半圆形球体状,又名『银泡头面』。因简洁素雅,多用于青衣行当所饰的贫女,表示生活贫苦。 如《武家坡》里的王宝钏,《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以前都是直接用银锭头面以增强舞台效果。戴银锭头面的角色,改变头饰组合后,又能塑造个性化的多种艺术头型。
在中国传统的戏曲传承中,头面对于人物装扮来说是很重要的,既体现了人物所处的阶级地位、年龄,又体现了传统工艺的精湛,从王宝钏这一形象中就能看出头面的重要性,身为丞相之女着点翠发冠,困于寒窑之时只有银锭挽发,之后身居后位点翠凤冠加身,将人物经历的跌宕起伏体现的淋漓尽致。
水钻头面
水钻头面用高级玻璃仿制钻石, 称为水钻, 戏曲旦角用水钻头面,取其晶莹闪烁之华美,以此来衬托角色的年轻漂亮,并象征性格的开朗活泼。少女、少妇或中、青年妇女均可用水钻头面。
水钻头面民国时期就开始应用,一般花旦使用,现在一些点翠或点绸也有很多人掺进一些水钻来增加舞台效果,但不是所有人物都适合水钻,有时候水钻用多了,会使人物变得异样起来。所以说,插戴头面要符合人物及剧情。现在的花旦也有用半头花草半头水钻,这样更加体现出了人物的活泼和娇俏。
点翠头面
点翠头面用珍稀的翠鸟羽毛,粘贴于按图案『立粉』的金属底板上制成,色泽艳丽,是头面中最高级的一种。能戴点翠头面的表示其所饰演的人身份地位比较高,至少她的父亲或丈夫是朝廷高官;宫中的后妃在不戴冠的时候也戴点翠头面。
因翠鸟得之不易,又被禁止捕捉,故现在多以湖蓝色绸子代之。另外,富家新嫁娘,一般在用点翠(点绸)头面时,加用红绒花,并又以凤挑为美饰。现在为保护翠鸟已不准再制了,所以真正的点翠的已经几乎看不到了。
抓髻头
抓髻头,传统大头的一种型制。大发上端之发髻呈扇面形,用红毛线(或红丝线)缠绕(宽度约三十厘米)。花旦,闺门旦饰演的小家碧玉,丫鬟,青春少女等梳抓髻头,如《拾玉镯》中小家碧玉之孙玉姣;《游园惊梦》中丫环春香。
旗装头
旗装头是与旗装相配套的艺术头型,简称『旗装头』。发髻作横长式,呈一字形,旧时称两把头或一字头。清光绪中期京剧舞台即已采用此种发式。后经过艺术加工,专用于传统剧中『番邦』中的贵妇和中年妇女。主要样式有两种:大两把头和旗头垫子, 另有小两把头, 用于侍女;旗头座,用于《苏武牧羊》之胡阿云等。
后来旗装头又按剧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分为三种:
一是身份较高的人物,如《四郎探母》剧中的萧太后或新编历史剧中的慈禧太后梳旗头垫子。
二是身份较低的人物,如《四郎探母》剧中的铁镜公主、《大登殿》剧中的代战公主,都梳两把头。
三是平民百姓或被贬低身份的妇女,则梳旗头坐子。
古装头
古装头是戏曲旦行角色的一种发式,两鬓仍贴片子(有的不贴片子),头罩假发,人发作假绺,样式很多。发绺不梳在脑后,有的梳在头顶部的正当中,有的偏向一侧,有的分别梳在荫边,形成“吕”字形,或“品”字形。
大约在1915年左右,梅兰芳借鉴古代绘画中仕女的发型,改变了传统大头梳式,创造出更加接近古代生活里妇女发式原型的发绺式的古装头型,为戏曲舞台表现古代妇女的多样化发式做出贡献。早期古装影视中的仕女也普遍采用此造型,影响延续至今。
以上只是戏曲头面的一部分,要细分的话还有很多门道,我们在被戏曲演员头上的装扮吸引的同时,更要为头面制作师傅而点赞。
来源:梨园漫步
编辑:代文慧 | 责编:王博丨主编:任汪澎 | 监制: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