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套龙套,
深藏奥妙。
演员的起跑道,
角儿的品德表。
这是一首有关龙套的打油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梨圆界有不少名演员,包括有的大艺术家,为了提携后辈,不但主动地饰演配角,甚至还跑龙套。或许有人会问,跑龙套能有多大学问啊?你们可别小瞧“跑龙套”,这里面的学问也不少!
传统戏曲中扮演兵卒、夫役等群众角色的统称,以整体出现,一般四人为一堂。
关于龙套名称的来源,说法不一。一说龙套所穿是各色绣龙的「龙套衣」而得名;也有一些老艺人说,早年间神话戏(如『金山寺·水斗』)里有跳龙形,是龙套的专行,因而叫「龙套」;还有一说,指其来源于扮演皇帝侍从的演员。
龙套别称「打旗的」「文堂」「流行」「杂行」。
表示数量 在武戏里,敌我双方各有一堂龙套,军令一下,双方龙套在台上走阵,可使观众产生面对千军万马的感觉。
京剧『对刀步战』
表示仪式 在迎接皇帝、府县官员、状元、公主等戏中,龙套整队而出,构成欢迎的礼节仪式,可代表执事人员。
渲染气氛 龙套的站堂助威,齐声喊出「哦」,营造出公堂上一种威严的气氛。
京剧『四进士』
表述情节 武戏双方相遇会阵后,龙套走各种队形,能交代出战争谁胜谁负等情节。
表示空间的转换 如在『黄金台』中,龙套从台前跑过,在同一时间内,田单在室内躲藏,而敌兵则在外面搜查,突破了舞台空间的局限,使观众能同时看到室内外人物的行动。
表示距离 龙套走圆场,一般都表示从甲地到乙地。
表示环境 执水旗绕一圆场,表示波涛滚滚;执火旗绕一圆场,表示火焰四起;执风旗绕一圆场,表示狂风大作。
昆曲『白蛇传·水斗』
装饰作用 有时主角在台上更衣换装,为使戏不中断,并遮掩主角换衣的动作,龙套就可上台走一个过场。
龙套所穿行头为「龙套衣」:长衣,阔袖(带水袖),小立领,对襟,前后开衩。衣上绣有团龙、行龙或其他图案,衣缘镶有宽边,并绣花纹。龙套衣的色彩多用红色,也有其他颜色;每堂龙套所穿龙套衣的色彩都是一致的,并尽量与领军者的行头颜色看齐。
与龙套衣配套的服装为红彩裤或青彩裤、薄底靴、小板巾或大板巾。一般作为行军打仗的士兵的龙套戴小板巾,作为非军事行动的衙役、随从的龙套戴大板巾。龙套手持的道具叫做「标旗」,也叫门枪旗。
龙套的唱、念多为齐声而出,如鸣锣开道的吆喝,升堂时的喊堂威,将帅一声令下后龙套的回应,战场上的呼喊……即使一些侍候官员的动作,如递鞭、抬枪、执伞等,也只是一两个字的对话而已,由头旗一个人说就可以了。
在出场时,四人齐喊「吁」,音量适中,一般以不超过主角念、唱的调门为准。这是为官员等出场前喝道。皇帝出场时也喊「吁」,表示肃穆的宫廷气氛,叫人回避之意。如果是官员、皇帝出行时助威的喊声,则声音要雄壮、洪亮有力,这样才显得出前呼后拥的威严阵势,有叫人让道的意思。
京剧『宇宙锋』
如果是主帅说「就此发兵前往」,则龙套要喊「啊!」等于答话「是」「遵命」的意思。虽然是答话,也有营造气氛的作用,要和主帅的命令接得紧,语音要短促而有力。
除此以外,龙套还有群唱,如京剧『李陵碑』中老令公唱到「饥饿了就该把战马砍倒」「身寒冷把布篷用火焚烧」「宝雕弓打不着空中飞鸟」的地方,龙套便会齐声加念「饿啊」「冷啊」「雁来了」等话。
一马、二轿、三车、四报。
这个“分工”恐怕好多人都搞不清楚。这个分工,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分工。也许有人会说:过去的戏班人少,所以才这样做。非也,非也。这不是个“人少”人多的问题,而是一种舞台法则。
因为“上马”(多人上马除外,那属于特殊性)这个程式动作,必须从左边过来才是“顺”的;如果从右边过来(即第二个来带马)那就是“别”的。“上轿”这个调度,必须在右边上,否则,也会很“别扭”的。“三车”、“四报”也是这个道理,绝不是什么“人多人少”的问题。戏曲舞台上就是要讲究个“顺”“圆”——这是规矩,也是法则。
曾经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舞台艺术是创造美的,正如梅先生所言:演员是美的创造者。那么,龙套有美可言吗?当然有。四个字:美在对衬。
“对衬美”、乃中国的传统之美。中国人是很欣赏“对衬美”的。若不信可以去参观一下现在的新房摆设。
《贵妃醉酒》中那一大群宫娥上场时,美不美呀?美,美极了,美在哪儿?宫灯?宫缀?日月宝扇?……这些东西当然美,但是,主要还是美在“对衬”。假设:如果其中有一个宫娥,走错了方位,那就会破坏这个“美”。
正因如此,侯宝林先生在相声中把在《空城计》中走错了方位的那个龙套,好好地讽刺了一下,惹得观众哈哈大笑。侯宝林先生为什么要“讽刺”他呢?一个龙套走错了方位,值得这样重视吗?但是,你们要知道,戏曲艺术,讲究的是“一颗菜”,你别小瞧了这个龙套,正是因为他的方位出错,弄得下面的戏都无法进行了,因为观众不依不饶,在下面起哄。可这个龙套,他不仅破坏了“一颗菜”的原则,也破了“对衬美”。
你把“龙套”说的这么重要,有这个专业吗?过去的确有,现在没有了。过去的专门跑龙套的龙套头,可不是个简单人物,他的“肚子”必须很“宽”,必须记得很多很多的戏,而且娴熟于胸,否则,他就适应不了这个工作。因为过去不像同学们的现在,演什么戏都要小排、连排、响排、彩排,甚至连龙套也要反复排练。过去不但戏演得很多,而且很少排练,讲究个“台口会”。专业的龙套头,如果不是个“宽肚子”,他是吃不了这碗饭的。
来源:中华戏曲微信公众号
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
编辑:王玮 | 责编:王博丨主编:杨强| 监制: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