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园区,是一个位于缅甸的诈骗园区。
不可思议的是,香港本地也有「KK园」。
就在几天前,香港警方根据情报捣破一个本地犯罪集团,位于红磡一个近4000呎的工厂大厦单位内开设的一个跨境诈骗中心。
这个跨境诈骗中心,分工仔细,一条龙式手法宛如现实版《孤注一掷》!
(图片源自:businessfocus)
名牌大学生沦为骗徒
这个在香港本地运作的诈骗集团,涉嫌于运作约一年期间,诈骗多名本地及海外受害人,骗款总额多达3.6亿元。
被捕人相对较年轻,主脑是年仅29岁的新义安黑帮分子,另外还有4名诈骗小队队长。
逾半被捕人最少拥有中六学历,当中6人更在本地知名大学毕业。
另外,可以看到警方所拍摄的诈骗中心办公室,和普通的上班环境相差无几。
排列的电脑、办公桌、办公椅,仿佛是一个典型的职场场景,伪装的相当巧妙,使得人们很难一眼辨别出这是一个犯罪场所。
据新界南总区刑事总部高级警司方志坚指出,被捣破的诈骗集团聘用本地大学主修数码媒体的毕业生,担任「科技专员」,并联同海外诈骗分子和IT专才,搭建虚假的加密货币投资平台。
当中有来自不同地区的男性受害人被骗,而诈骗集团正正就系使用了「深伪」人工智能科技,发展网上情缘。
即使双方进行视像对话,受害人一直都误信以为自己与一个条件优越的女士发展爱情关系。进而诱骗对方投资加密货币。
科技换脸,男变女
警司姚永勤表示,诈骗集团由一批有三合会背景的骨干成员操控,将「业务」仔细分成训练、诈骗行动、技术支援及会计庶务等工种。
透过网上平台招聘成员后,提供中英文兼备的「训练手册」,指导成员如何诱骗受害人「落搭」:
1、虚构人物设定吸引受害人
诈骗集团指导成员向受害人虚构悲惨身世,例如讹称疫情影响工作和生活,加上发现前度与自己的闺蜜出轨,工作业务又蚀钱等,激发受害人的同情心,之后向对方表示因自己掌握投资加密货币的技巧,所以生活重回正轨。
诈骗集团亦创作一个「男撩女流程框架」,仔细罗列人物设定重点,教导成员针对受害人的特质打造自我形象。
例如根据受害人年纪,将自己的虚假年龄设定比对方年长3至6岁,「年龄大,经历多,让客户有依赖感」;又可以「定时定候」向对方传送见客、饮茶,甚至下班驾车、回家煮饭的照片,加强可信度。
诈骗集团还按照一份「区分客户类型」的文件,分辨受害人职业,根据对方的身份,社交圈、会否有机会借到钱等,再决定下一步怎么诈骗。
2、虚构骗徒所在地方
诈骗集团的技术支援部会协助集团成员,开设海外IP地址,位置与受害人所在国家、地点非常相近,令受害人容易于对话中对骗徒产生兴趣及信任。
3、利用深伪技术将骗徒「改头换面」
骗徒与受害人发展网上情缘期间,会以深伪技术,将自己的外貌和声音,调整成无论外形、打扮、言谈都非常吸引的女性模样,令受害人深信自己正在与「情人」交流。
一经定罪,最高可判监禁14年
诈骗集团为「激励」成员有归属感和「上进心」,更在运作中心设立「业绩龙虎榜」。
这个榜会展示在显眼的位置,骗取款项愈多,排名愈高,榜上会列出「业绩」最高的小队和诈骗人员名字,以及当月业绩。
警方在拘捕行动当日,进入位于红磡工厦的运作中心时,见到榜首的骗徒在过去一个月骗得逾26.6万美元(逾206万港元)。
姚永勤称,骗徒完成一宗骗案后,可获得四成款项作佣金,导致一些被捕人获诈骗集团聘请后,即使已获告知集团的实际「业务」是行骗,仍为钱甘愿加入。
警方重申,串谋诈骗属严重罪行,一经定罪,最高可被判监禁14年,市民切勿以身试法。
另外,任何人如果协助诈骗集团或者牵涉于相关违法行为,有可能干犯《盗窃罪条例》(第210章)第16A条欺诈罪,最高可判处监禁14年。
警方捣破诈骗中心
市民如怀疑被骗,可致电警方24小时防骗易热线18222查询,或利用警方的「防骗视伏App」搜寻所谓投资专家/代理、群组成员的电话号码或平台帐户名称、投资网址、收款帐户号码、虚拟货币杂凑值等,以评估诈骗风险。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