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天
西门华表旁两棵金灿灿的古银杏尤为惹眼
南侧那棵三百多年树龄的银杏
甚至有着“北大第一树”的美誉
像这样的古树
北大所在的燕园街道有538棵
其中一级古树28棵,二级古树510棵
春去秋来,岁月更迭
它们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
目送着一代代学子成长和离去
见证着时光的流转与历史的沉淀
金黄的银杏,清雅的流苏
葱郁的国槐,苍劲的油松
枝繁叶茂间
每一圈年轮都在诉说着悠久的燕园故事
燕园街道古树手绘地图
与北大的遇见,有多少人起于西门?
在毛主席亲笔题字的牌匾下驻足瞻望,而后走进燕园——近百年的校友桥、华表、办公楼,一一映入眼帘。
展开燕园地图,片片绿意下,藏着株株故事。
00001号桧柏
数百年沧桑,一圈圈年轮里,藏着道不完的故事、数不尽的勋章。
从古桑树眺望校友桥
西门华表处的银杏树
现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承泽园校区内乡花楼东侧的流苏树,是北京仅有的两棵古流苏之一,另一棵在密云区新城子镇苏家峪村。因为流苏树种特性,这株有着230年树龄的古树,看起来高大而优雅。到了四五月份,进入它的花期,雪白的花配上青绿的叶,色与香皆是清雅怡人。
还有学一食堂门前的国槐、未名湖湖心岛的油松、临湖轩前的白皮松……四百多棵古树,分散在燕园的角角落落,与其他年轻葱郁的花草树木一起,织就燕园每一个摄人心魄的春夏秋冬。
伫立百余年的古树群,昭示了燕园这片土地的悠悠历史。
燕园校区身处北京西北部,层峦叠嶂、湖泉交叠,丰富的水源与适宜的气候,共同哺育出了这片草木茂盛、风景秀丽的沃土。早在金朝,此处便建有名为“八大水院”的八处离宫;到了清朝,皇室更是在此大兴园林土木,奠定了如今西北郊“三山五园”的基本格局。
万寿山、香山、玉泉山构成“三山”“五园”则是指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皇家园林,明美大气,近代以来,历经多番易主、纷飞战火而留存至今,是极为宝贵的游人观光胜地与历史文化遗产。
学一食堂前的两株国槐
从古桑所在的西校门直到未名湖,这一大片区域是历史上的淑春园,也叫“十笏园”,这片乾隆时的“京西名园”最辉煌时,“全园房屋一千零三间,游廊楼亭三百五十七间”。1920年,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多方选址,最终将这片土地买下作为校园新址,从此开启了它作为大学校园的历史,至今已逾一个世纪。
未名湖湖心岛处的古树群貌
燕园设计校园景观时,根据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了精心规划,还专程奔赴西山,精心采选了百千株幼苗,栽育在办公楼后不远处的缓势土坡上,如今已长成一片绿意野趣的微型“山林”;北京大学几十年来对于此方园林景观亦是精心维护。前后相承、多方协作,这才有了如今校园内寻常可见郁郁葱葱的百年古树。
淑春园之外,还有镜春园、朗润园,以及明万历年间便已建成的勺园……最初的亭台楼阁早已消失或几经翻修,但古典园林的山水走势得以保留。受这一方山水滋养,古树群也得以伫立至今,与燕园内的石碑、石舫、石桥等文物一道,成为历史无声而有力的注脚。
2023年6月10日,一名护林员在日常巡查时,发现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航天系门前一棵古树长势颓疲。他立即向社区林长报告,经确认,这是一株约230年树龄的国槐,前段时间由于遭受雷击树干出现两处裂痕,树干连接处有倾倒风险,并且会影响生长。古树保护负责单位——燕园街道会同校园服务中心、海淀区园林绿化局、专业养护公司等单位人员前往现场核查,会商修护方案。“国槐抢救小组”修剪隐患树枝,支撑、加固树体,涂药、输送营养液,后续专人定期护理,适时考虑加装防雷电保护装置。几个月后,按例前来查看的古树养护工人惊喜地发现,修剪的地方已经长出了嫩绿的新枝。
这株国槐的“僵而复苏”,正是燕园街道古树养护工作的一个剪影。
230年树龄的国槐经修护后的现状(照片拍摄于2024年10月)
树体庞大、枝繁叶茂的古树,在固碳释氧、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再加上它们本身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近年来,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越发受到重视。早在2001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就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2020年,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报告形成。根据这份报告,海淀区是北京市古树分布较密集的区域,而燕园街道又是海淀区古树最多的单位,这里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自然成了重中之重。
按照相关规定要求,从2023年开始,古树名木管护工作由属地街道牵头。“燕园街道根据我们自身地区的特点,建立了街道、社区二级林长制。”燕园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徐玮介绍道,“我们又将燕园细分为校内、燕东园、中关园、蔚秀园、承泽园5个区域,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实行社区级林长、网格护林员‘一长一员’的末端管护,形成动态的‘护树人’台账,确保每一株古树名木有人管、有人护。”
除树干开裂之外,工作人员还会碰到古树萌蘖挤压住房、古树枝干开裂以及古树出现死杈、树洞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实地考察后对症下药、制定特定方案解决。但是,古树抢救还是偶然的情况,对于燕园街道古树保护的工作人员们来说,古树名木的日常养护,才是真正的“家常便饭”。病虫害防治,树冠通风,干枯枝叶清理,防腐防旱,适时浇灌冻水、返青水,以及雷灾、雪灾等自然灾害的防范保护……正是这些繁忙、琐碎、倍需耐心的日常呵护,才让燕园古树绿叶成荫。
在负责管理机构之外,北大还有许多师生也为古树保护投以关注。北大绿协(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便是其中之一。自2003年成立以来,北大绿协坚持记录下一年四季自然的变化,登记校园内植物名录及分布区域,2023年五月,绿协还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起组织了燕园植物挂牌活动,为燕南园、静园草坪、五四操场等十余个区域的树木挂上了名牌,让它们有了新的“身份证”。
但保护古树并不单单是某一个人、某一群人的责任。“古树保护,既是一门专业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前者需要从事专业养护的队伍,而作为一种文化而言,古树与人、与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关系,在中国往往是和谐共生的。”建筑与景观学院李迪华教授说:
“当生活在燕园里师生们都了解古树的历史,了解背后的故事,我相信大家就会投以关注、关爱,形成一种共识,这也算是一种参与‘保护’。”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古树深情凝视下的燕园里,一代代人正如同园子里每一棵古树一样秀叶虬枝,有的乘风,去往远方,有的回首,缀丽来处,有的仰头,拥抱蓝天,有的俯身,亲吻大地。
一百年、三百年,时间给古树带来的,是历史的沉淀,也凝结了经风霜后的生命力。如今,秋意渐浓,园中每一片金黄色的树叶都在诉说着又一年的成熟与收获。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燕园街道办事处
采访、文字 | 王钰琳、陈楚楚
手绘地图 | 袁艺
图片 | 刘旋、朱成轩、郭鑫星、楚召瀚、张浩然、敖古凯麟、视觉中国
排版 | 唐儒雅
责编 | 陈蕾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