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区委一届十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提振全区上下“自信、发奋、齐心”的精气神,凝聚奋发进取强大合力,红谷滩党建开设“新时代赣鄱先锋”专栏,用身边可见可学、可亲可感的榜样典型,激励引导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聚焦“迎难而上、敢作善为,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主线,大力弘扬“脚上有土、心中有谱”工作作风,说一件、做一件,做一件、成一件,为全面落实省会引领战略,打造“一区一城”、突出“五大引领”,彰显首府首区担当作出更大贡献。
带领村民撑开增收“致富伞”
记红谷滩区流湖镇上房村党支部党员丁建新
凌晨时分,红谷滩区流湖镇上房村食用菌产业基地内异常安静,养菌房外偶有手电筒灯光亮起,一位男子正在巡查养菌房。这样的巡查,一年要进行近3000次。这位巡查的男子就是流湖镇上房村党支部党员丁建新,也是这个食用菌产业基地的创建人。
“我们的养菌房可以储存50万个菌包,我每天至少要巡查8次,看看房间的湿度、温度,机器运行情况和菌株的状态。”说起菌菇的养殖,丁建新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菌菇的培育过程一般需要20天左右,需经历养菌和出菇两个阶段。先要养菌,就是让分离出来的菌株在恒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吸收营养。后面就是出菇,就是将“吃饱”的菌丝体挪到出菇房里“繁衍后代”,直到生长成熟可以采摘。
曾经的上房村,是省级贫困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无产业支撑,村民们或种地或外出务工。1975年出生的丁建新是流湖镇上房村人,早年因家境贫困外出谋生的他,在生活逐渐富裕后,每次回到家乡,心中满是感慨与忧虑。
“我该为家乡做些什么?” 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丁建新的心头。他深知,唯有发展产业,才能让乡亲们真正脱贫致富。2017年,他毅然放弃外地的事业,带着多年积蓄和满腔热情回到家乡,创办了食用菌产业基地。通过建立“农村社会化管理+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素质化提升”的模式,丁建新有效解决了公司产业辐射区域的“三农”问题,不仅让上房村过去的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摘帽,而且还带动了周边乡镇农户发展菌菇种植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菌菇基地优先录用村中以及周边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月收入最高能到六七千元,现已帮助周边150余名农户解决就业问题。”丁建新说,目前基地建设有现代化的标准厂房3万多平方米,占地面积108.3亩,有专业全套生产菌包流水线,可日产菌包3万包,养菌房和立体循环智能菌菇出菇房16间,每日出菇两吨,年产菌菇可达600吨以上。
走进基地立体循环智能菌菇房,只见立体栽培的秀珍菇层层叠叠,一朵朵菌菇正从一个个乳白色的菌包上“探出头”来,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分级和包装,这些菌菇将被送至当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再统一发往全国各地大型商超,出现在当地百姓的餐桌上。据了解,自从上房村发展菌菇产业后,村集体收入增加了130万元,平均每户从年收入1万元提高到现在的年收入3万元。
产业壮大离不开技术升级。丁建新引进江西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在产业基地建立科技小院,共同优化栽培工艺、减少杂菌感染。同时,为加快育种进程,该团队研发菌菇表型参数测定系统,测量时间从之前的5分钟缩短至2秒,有力提升了综合效益。得益于种植技术改进,如今,产业园的秀珍菇优等品达到85%,年产值达6500万元。
经过几年的发展,菌菇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早期种植销售香菇、木耳、鸡枞菌等农产品,逐步发展成集液体菌种培育、菌包生产、菌菇种植、农产品深加工、创意销售等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
丁建新并未满足于此,时下,他正在建设的7000平方米香菇种植大棚,将提供全段技术、后端收购服务,他将带领农户们种植香菇。“我预计用 3年的时间,带动流湖镇周边 100户以上农户种植香菇,形成南昌地区的香菇种植基地,带领村民走上持续增收的道路。”丁建新说。
来源:南昌党建、南昌日报、南昌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