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者说 | 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许长坡:创新实施“四个一”举措,推动优质文化服务直达百姓家

时事   2024-11-12 14:10   江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近年来,淮安聚焦文化惠民,创新实施“送戏下乡”“博物总馆”“图书馆联盟”“移动美术馆”四项举措,织密覆盖城乡、直达基层的文化服务网络,打通优质文化服务送入百姓家的“最后一公里”。

一出好戏送下乡。开展“送戏下乡”暨“四季村晚”活动,全年安排文艺精品演出380场,已演出355场,创新做法在全省文旅工作会议上做典型交流。把好创作关,由淮安市文化艺术中心联合戏曲专家、剧作家、非遗戏曲传承人打磨节目,由淮安市文化馆牵总、各县区参与、各院团落实演出任务,形成市、县区、镇街、村居四级联动机制。把好供给关,优选淮安市淮剧团、涟水县淮剧团等专业院团,按照“群众点单、精准配送”模式,调研制定贴合需求、易于调度、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节目套餐。把好服务关,避开农忙时节,选择集居区、中心村等作为演出地点,确定集市日、节庆日和晚间等作为演出时间,同步开展线上直播,提高受众覆盖面。

一批博物馆共分享。围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讲好文化故事。完成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古末口遗址博物馆建设,年内建成中国水工科技馆、金湖县博物馆新馆等,全市拥有各类博物馆近30座、实现县区全覆盖,博物馆展览面积较“十三五”末提升150%,接待人次年均增加20%。创新总分馆制度,整合淮安市博物馆等8家成员,组建淮安市博物总馆,在机构人员、资金渠道、文物权属不变前提下,打通文物、展陈、活动、数字化资源流通渠道,助力淮安市博物馆晋级国家一级馆。推动特展出新,探索市场与公益结合,去年淮安市博物总馆牵头,与保利艺术博物馆等联合举办圆明园兽首特展,吸引35万人次参观;今年结合暑期研学和淮安大运河非遗文化旅游节,先后推出自然博物之旅特展、殷墟上的汉字源头艺术特展,已接待观近9万人次。

一个联盟香满淮。整合全市资源成立淮安市图书馆联盟,打破馆际边界,覆盖全市所有县区公共图书馆、大中小学图书馆、机关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室),创成苏北首个跨系统跨区域、全省唯一将高校图书馆纳入的联盟共同体。联合市总工会建设职工书屋23个,扩大全民阅读覆盖面。在全省首家实现全市图书馆“一卡通”通借通还,建设阅读网点215个,提供共享文献420万册。联盟牵头单位淮安市图书馆建成24小时自助服务淮安书房26个、包含借阅服务的城市微客厅21个、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合建分馆31个,初步形成“1+80+N”阅读服务网。打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阅读品牌,开展“周恩来读书节”“淮风读书节”“大鸾读书节”等阅读推广活动,推出“沿着运河读中国”“跟着古籍游淮安”“淮安与大运河”等系列读书活动,让书香浸润更多群众。

一座美术馆好巡游。连续四年举办“移动美术馆”书画惠民品牌活动,由淮安市美术馆突破传统模式开展美展巡游。遴选淮安书画院与基层书画创作者百余幅精品,通过“移动美术馆”送达文旅场所、城市书房、商贸综合体、社区等基层一线。与全市10余所小、中、高等院校合作举办公益书画讲座,将美育资源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促进艺术教育推广。今年已举办“淮上花开”“纸短情长”等巡展70场次,让优秀书画精品畅达县区镇街,推动了书画艺术惠民更精准、更均等。

聚焦让优质文化资源跨越城乡界限,变成全民共享的精神食粮,下一步,淮安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提升、稳步推进“送戏下乡”“移动美术馆”、博物总馆及图书馆联盟等文化惠民系列创新举措,久久为功让优质文化资源如春雨般滋润基层,精准投送,惠及万家。

送戏下乡,乡野戏韵流长。持续创新优化送戏下乡的组织形式和方式方法,让优质文化资源与老百姓“面对面”。强化资源统筹,灵活机动演出。加大市级文化部门对送戏下乡工作的指导力度,强化淮安市文化艺术中心、淮安市文化馆的参与度,整合市、县级专业院团的演出资源构筑合力。市、县两级财政共同拨款,为全市演出剧团统一采购配备LED大屏的新型流动舞台车,实现车开到哪里,舞台就搭在哪里,更好提升送戏下乡的灵活性,让优质戏曲演出迅速覆盖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拓展表演主体,夯实活动阵地。利用重大节会、集市及农闲时节,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展演、辅导培训和非遗展示活动,由市级文化部门统筹将优秀剧本、导演资源引入基层。同时鼓励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和非遗传承人积极参与,开展串乡演出、技艺展示与交流,为农村群众搭建一个常在常新的文化舞台。强化服务支撑,增强全程把控。探索数字化手段在送戏下乡中的应用,通过“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模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提升送戏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对活动的全过程监管,严格筛选送戏剧目,加强内容审核把关与替换更新。推动落实镇、村级文化协管员现场监督,市、县文化部门业务人员线上审核、监管,确保送戏下乡高质高效开展。

融合发展,共筑文博高地。聚焦行业共建,依托淮安市博物总馆深度融合打破壁垒,促进文博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行业共建,形成合力。依托国有大馆实力和资源,在藏品保护、陈列展示、科学研究、人才管理等方面实施帮扶合作,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推动文博资源交流与整合,鼓励国有博物馆之间以及国有与非国有博物馆之间进行联合展览,鼓励市内博物馆与省内外博物馆通过联合展览等形式开展交流合作,支持博物馆走出去办展,促进文物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创新探索,激发动力。在博物馆空间资源、展陈资源、文创资源等方面深化市场化运营探索,形成展览共筹、活动共办、文创共研、研学互通的长效模式。参考国内博物馆体制创新案例,将市场化运营产生的收益专项用于展览引进、研学开发、文创研发、文物保护、场馆提升等,减轻财政压力,为省内公益文化场馆探索市场化运作立标打样。深度融合,焕发活力。大力推进“文博+旅游”,推出“博物馆+研学”“博物馆+非遗”等个性化、主题化旅游线路。推动博物馆夜间经济发展,丰富夜间服务内容和活动产品供给。推动“文教”融合,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动合作,健全馆校合作机制,让博物馆资源融入地方中小学日常教育体系,将地域特色文化纳入全市学校素质教育范畴,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艺术漫游,引领美育风尚。进一步拓展“移动美术馆”服务方式,在现有的书画巡展、公教活动、艺术导览、名家讲座基础上,创新思路和展陈方式,让艺术之美更加浸润人心。积极拥抱新媒体,打造线上美育新生态。“移动美术馆”深度整合新媒体资源,在具备条件的学校率先试点线上美育课堂,邀请专业人士就书画创作、书画欣赏、美育推广等主题进行线上授课,并策划推出“云课堂”与“云讲座”等线上教育活动,实现更大维度、更大广度的美育活动,构建“移动美术馆”公共教育新型模式。巧妙借助新技术,重塑展览体验新高度。推动“移动美术馆”实现互联网上“移动”,依托3D建模、空间扫描以及三维导览等技术,将展览真实场景与珍贵展品转化为可即时编辑的虚拟空间,观众将有机会在虚拟空间中自由漫步、尽情探索,获得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同时增加交互功能,观众只需轻点指尖,即可方便快捷地了解书画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等信息,降低艺术作品的传播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高雅艺术。基层互动新形式,共绘文艺繁荣新图景。“移动美术馆”进一步下沉基层,一方面以展出为契机,组织专职书画家深入县区乡镇,邀请基层书画创作人员共同采风创作,并进行现场指导,推进基层创作人员水平提升。另一方面,“移动美术馆”还将展览延伸至田间乡村,组织书画家通过现场美育导览、速写采风及作品赠送等形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审美水平。

阅读领航,造浓书香氛围。多点发力提升淮安市图书馆联盟影响力,拓宽服务范围让书香淮安更成风化人浸润城市。拓展阅读空间,推动全民阅读生态。拓展图书馆联盟朋友圈,在更多单位推动建立图书馆分馆,在有条件单位内部按照淮安书房标准打造书屋,为广大职工提供便捷的阅读空间,将图书馆联盟的资源和服务延伸至更广泛的群体。丰富活动形式,活跃城市文化。持续开展“4·23世界读书日”“周恩来读书节”“沿着运河读中国·行走阅读”以及“名家讲座与签售会”等各具特色的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鼓励和支持图书馆员、阅读爱好者参与“阅读大使”等阅读推广公益活动,培养一批热爱阅读事业、善于阅读指导、乐于阅读分享的阅读推广人。加强市县联动,均衡城乡资源。加强与各县区的合作,通过图书馆联盟开展送文化进社区、送书下乡等主题阅读活动,定期开展图书流转车巡回、阅读推广活动、志愿者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等系列活动,将优质的文化资源和阅读体验带到基层,打通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系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


图片 | 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编辑 | 倪方方

责编 | 顾敏

审核 | 耿联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


北京西路瞭望
观察江苏,读懂中国。我们共同记录、讲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