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兵:两个让人为难的葫芦包

文摘   生活   2024-10-04 15:02   广东  

两个让人为难的葫芦包 

           作者:农夫割油菜  



“葫芦包”者乃马蜂窝也,因形似葫芦而得名。在广大的农村,夏季的山野之间,常常会有葫芦包高高的悬挂,宛如奇异的“云团”,闯入人们的视野。马蜂们恰似一群群不羁的精灵在自然中寻觅着神奇的栖身之所,且是偏爱那高高的树梢之处。

今年,于我家附近,便有这样两个葫芦包。其一高挂于银杏树之梢头,恰似一座空中城堡,热闹非凡。那马蜂们进进出出,似是忙碌于一场盛大的生命之宴。银杏的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为这独特的邻居鼓掌,又似在轻声诉说着自然的奥秘。“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那高高在上的葫芦包,如同那拥有高洁品质的鸣蝉,虽不藉秋风传声,却以其独特的存在宣告着自己的领地。

而另一个葫芦包,却独辟蹊径,公然筑巢于我老家木屋的屋内房顶脊梁之上。蜂来蜂往之间,像是在这木屋里开启了一段独特的生活之旅。木屋里本是宁静之所,却因这葫芦包的入驻,增添了几分紧张与神秘。

然而,这两个葫芦包的存在,却如同一把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困扰与思考。马蜂,这大自然的生灵,虽有着自己的生存法则,却也有着不容小觑的危害。若有人不小心触碰到它们的领地,那马蜂便会如愤怒的卫士,倾巢而出,伤人于瞬间,甚至对于过敏者而言,很可能危及到人的生命,这样的镜头,我曾经在抗日神剧中有所见闻。“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往昔诗词中的黄蜂或许有着别样的意趣,可现实中的马蜂攻击却着实令人胆寒。

更甚者,马蜂乃是蜜蜂的天敌。蜜蜂,那勤劳的象征,整日忙碌于花丛之间,酿造着甜蜜的生活。但马蜂却似那黑暗中的阴影,有时候会突然降临于整箱整桶的蜜蜂之上,让蜜蜂们遭受灭顶之灾,全部死于非命。这对于养蜂人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损失,那满心期待的甜蜜收获,可能瞬间化为泡影。

可这葫芦包也并非一无是处。待到金秋时节,若能将其摘下,取出其中的蜂蛹,那可是难得的美味佳肴。恰似那深藏于山林间的珍宝,等待着有缘人去发掘,要是用来下酒,足以让人销魂。

如今,人们站在了一个两难的十字路口。面对这两个葫芦包,是摘还是留,如同哈姆雷特的那句“生存还是毁灭”般难以抉择。摘吧,似乎有些残忍,毕竟这也是马蜂的家园;留着吧,又有着诸多的隐患。而且,近期还听闻有规定言及户外的葫芦包不可随意摘除,这更让人们陷入了困惑的泥沼。这规定背后的用意,如同雾里看花,让人捉摸不透。是为了保护马蜂这一物种的生态平衡?还是另有其他考量呢?

网友们啊,如同那能断家务事的“包青天”般,快来帮忙出出主意吧。是要遵循那自然的法则,让葫芦包继续存在,与马蜂相安无事呢?还是权衡利弊,为了安全与口福而将其摘除呢?

如今,这两个葫芦包,就像两道难题,横亘在人们面前,等待着网友们那充满智慧的解答。


   END  



粤土家人

注:部分图片和视频来自网络,有分歧,留言联系删除。

作者风采




作者简介:

陈少兵,男士,土家族,出生于1983年,籍贯湖北建始花坪镇。2007年毕业于湖北民族大学财经政法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08年至今在建始农村商业银行从事风险管理工作,业余爱好为培养盆景、阅读散文、歌词诗赋。


前期回顾

1


陈少兵:难忘今秋

2


陈少兵:我给月球通了电——嫦娥的首次来信(第二章)

3


陈少兵:深夜发文 纪念那只蚂蚱


关注公众号

1

南粤土家人


2

坛子孔河文化(友情连号)



南粤土家人
本公号记录生活点滴、诗歌、散文、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