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盆地巡护员:
用脚步守护25亿年的历史
10月29日一早,吃过早饭,董常青像往常一样开车出门,前往秦皇岛市海港区石门寨镇,从那里开始一天的巡护工作。董常青是柳江盆地管理中心现场保护与综合执法科的科长,作为巡护人员,董常青和同事们每隔两天就要跑一趟杜庄镇、石门寨镇、驻操营镇,用脚步守护着柳江盆地保护区范围内的地质遗迹资源。
“巡查管护工作就得靠走靠看靠讲靠干,就得脚踏实地。”董常青笑着说。绕着保护区域转一转,走一走,讲一讲,看一下管护设施是否完好,看一下遗迹资源是否被破坏、看一下是否存在安全风险,开展隐患的排查整治,进行疑似图斑的核查反馈,给周边村民和科研人员讲解科普知识和法规政策,这就是董常青野外巡查的日常状态。据了解,柳江盆地保护区不是一个连片的区域,是由7个分散的片区组成的,董常青与其他工作人员一样,也有自己对接的保护片区。
董常青正在对管护设计进行维护
这些保护片区离得不远,最近距离也就5公里。”董常青嘴上说着“不远”,可事实上,这些保护片区分布于3个乡镇,5公里是地图上的直线距离,野外巡护得步行崎岖的山路,走一圈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只有在保护区走一圈,实地看一下,我这心里才踏实,这里石头会说话,红色的、黄色的、灰色的、黑色的,它们向你诉说着这里的沧海桑田。”董常青说,在他看来,柳江盆地历经25亿年来“四次为海、四次为陆”的沧桑演化,完整记录了区域地壳运动重大地质历史事件,见证了地球岁月的变迁,在这种伟大的地质遗迹面前,他走这几步根本不算什么。
“其实巡护工作并不简单。”保护区科普宣教科科长路大宽告诉记者,柳江盆地保护区是集遗迹保护、科学研究、实践教学、科普宣教为一体的地质遗迹类保护区,在全国范围内属于非常小众的保护类型,但它却是赫赫有名,每年众多的专家学者,数万的大中小学生来此开展科研实习和科普研学,教育社会化功能显著。据了解,在保护区成立之前,周边的矿山较多,开发强度较大,为了把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下来,相关部门关停了周边矿山,威胁地质遗迹资源的行为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非法建设、养殖、取石等管控行为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消除,周边百姓对保护区管理的抵触情绪依然存在,现场管护难度依然较大。野外巡护工作风吹日晒、穿山入林、越谷趟河,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夏天防汛冬春防火,责任大任务多,“如果不是对这片遗迹资源的热爱,是难以坚持下来的。”董常青说。
如今,在柳江盆地保护区里,不但划定出适当区域开展科学研究、调查观测、教学实习和教育研学等活动,保护区还联合高校建设科研平台和教学基地,对地质遗迹保护和地学应用问题也进行系统研究。正是有董常青和同事们的守护,柳江盆地地质遗迹才会在被妥善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着它的社会价值。
■编辑:陈家明 实习编辑张林昊
■责编:王书军
■监制:李建辉
■来源:河北工人报 文/图/剪辑 记者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