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2023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主动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全面开创数字政府建设新局面。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明确,要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举全行业之力打造“数字住建”。在国家大力推行数字中国战略的背景下,“数字住建”是对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高质量发展的前瞻决策,是数字政府建设在住建行业的有效承接,是数字中国战略在住建行业落地实施的目标方向和检视标准。
2024 年 2 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数字住建”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是对全行业开展信息化、数字化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旨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住建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提升政府管理和城市治理水平,推动住建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规划的出台,对于推动住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公布的《规划》内容可以看出,“数字化”“应用”“安全”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这几个关键词既能够反映出“整体布局”的内涵,也能充分体现“数字住建”建设的着力点。把握《规划》中“数字化”“应用”“安全”的要义,对于加快“数字住建”建设至关重要。
工程建设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是决定最终建筑质量的关键,也是推动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的基础。随着人民群众对于居住水平与居住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科学的设计、规范的施工、良好的运维能够延长工程寿命,提高工程品质,减少工程维护量,节约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给使用单位和人民生活带来获得感、幸福感。
工程项目必须从事前、事中、事后加强质量控制。数字化是实现高效能控制的必然要求,数字化可以使安全生产“看得见”、工程质量“控得住”、节能低碳“有抓手”。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材料的电子化存储和高效化传递,提高审批效率 ;实现项目信息、供需信息、管理信息归集共享,提升市场活力 ;实现对项目整体情况的实时感知,对项目进度的实时监控,对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提高智能化分析决策水平 ;实现住建业务办理流程、建筑施工过程、质量安全标准、绿色节能指标等全方位把关 ;实现住建数据资产管理,形成住建知识体系,以监管平台、产业平台联动实现数字化“新监管”模式。
《规划》指出,打造智联协同的数字工程,是围绕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推进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两场联动、智慧监管,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一)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按照《规划》要求,天津市通过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审批流程再造,强化数智赋能,提升监管效能,探索建立工程建设项目数据标准体系、项目编码规则、数据共享应用机制、数据资源库,推动工程建设项目立项、用地、设计、施工、验收、运营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一是推进全流程数字化报建审批。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数字化管理应用,通过统一认证服务、统一用户服务、统一证照服务,实现全行业、全市域住建业务“单点登录”“一网通办”,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加强电子材料、电子证照、电子签章在工程建设项目网上办理过程中的应用,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结果电子化,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无纸化报建。确保全市工作流程规范统一,管理信息顺畅流通,全方位提升工程建设领域管理效能。
二是建立建筑单体赋码和落图机制。建立完善建筑落图、赋码和用码机制,对新建项目在施工图审环节落图赋码到幢,在房屋预测绘成果环节赋码到套。对既有房屋建筑,探索以行政区、街道设计序列区间赋予每幢房屋建筑唯一编码,实现既有房屋建筑“身份证号”从无到有。从而为实现住建业务全流程数据共享,后续手续一码通办,房屋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奠定坚实基础。将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审批数据矢量化、空间化,实现一图汇聚、一码贯通、一数一源、一源多用。以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调查数据为底板,将项目和建筑单体的空间位置信息实时归集落图,关联相关管理信息、审批信息等,实现工程建设管理数据矢量化、地图化。
三是建立全生命周期数据归集共享机制。建设集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建筑工人管理服务、城镇房屋建筑综合管理功能的一体化平台,依托建筑单体编码和空间位置信息,推动行政审批、市场人员监管、质量安全监管、房屋安全管理等相关数据互联互通、协同应用。在数字住建一体化平台的框架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设计、施工、验收、运维等环节信息随业务办理归集,形成各功能模块之间数据自动共享机制。
四是完善层级数据共享机制。按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数据共享交换标准 3.0》,实现国家和省级工程审批系统对接。建立国家和省级关键审批信息层级校验机制,构建“数据质检”功能,保障基层数据可信安全。完善工程建设领域层级数据共享机制,根据“一数一源”原则和相关数据标准,梳理排查相关业务模块数据采集情况,重复采集数据确认数据源头,以数据共享方式实现“一源多用”,提高数据质量并实时归集至省级、部级系统。
五是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图纸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延长既有数字化施工图审查系统的图纸服务链条,制定统一的平台架构、用户体系、数据交换体系、签章认证体系等,打造工程建设项目图纸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服务底座。推进项目管理和政府监管两端应用,市区两级应用,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专业服务机构等各方参建主体应用端口,实现基于图纸的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推动项目设计、施工、竣工、归档全过程“一套图”闭环管理。
六是推进 BIM 报建和智能辅助审查。推动BIM技术应用到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招标投标、建设施工、质量安全监管、竣工验收、档案管理等全过程,加强国产信创产品应用,允许设计单位、审查机构在智能审查模块构建自定义规则工具,完善 BIM 技术审查规则,实现对图纸和模型的规范条文智能审查,提高审查效率。推动消防设计审查与 BIM 审图的结合。充分发挥智能审查的“吹哨作用”和“预警作用”,探索在设计质量监管、施工图审查质量监管领域实现智能监管、精准监管。
七是推动数字化管理模式创新。深化数据融合应用,在企业资质智能化辅助审批、违法建设智能管控、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智慧工地协同监管、工程档案数字化归档、信用联合奖惩等方面形成良好实践,挖掘数据潜力,在辅助政府投资决策、房屋预售监管、房屋安全管理等方面探索更多数字化管理模式。
(二)推进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两场联动、智慧监管
一是推动智慧化监管。推动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全国联网、数据联通,推进建筑施工安全领域涉企涉人证照全量电子化,构建覆盖建筑施工安全领域企业、项目、人员、设备的全量、全要素、跨地域、跨层级的数字化监管体系,加快推进施工质量安全监管、工程质量检测数字化转型,实现智慧监管。
二是强化建筑工人管理。制定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制度,督促建筑企业在施工现场全面落实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工作的各项要求。建立完善本行政区域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集成门禁技术、生物识别技术、视频监控技术、流量分析等“互联网 +”技术,从人员安全行为监管、人员健康、劳务评价、定位等方面打造了安全预警分析,实现工程现场人员施工过程全方位监管、安全实时保障。确保各项数据的完整、及时、准确,实现与全国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连通、共享。
三是推动工程造价咨询服务和工程建设模式转型升级。建立涵盖工程项目立项策划、设计、施工的建造全过程协同机制,推广“工程总承包 +全过程工程设计咨询服务”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推进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全要素数字化管理,探索可视化、数字孪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提高虚实互动水平与工程项目决策效率。
四是打造产业互联网平台。制定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指南,推进建筑产业互联网体系初步形成,与建筑行业互联网监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让建筑产业互联网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形成的关键基础设施,成为建筑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关键支撑,成为打通建筑业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依托,对接政府监管平台,打通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等全行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设计阶段、生产阶段、施工阶段和验收阶段的远程监管与智慧监管。
(三)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通过开展智能建造试点,加快推动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培育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骨干建筑企业,发展智能建造新产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体系、发展路径和监管模式,为全面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建立统一开放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构建智能建造标准体系框架,编制智能建造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建立统一的智能建造全产业标准体系,提炼智能建造基础共性标准,结合 BIM、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智能建造新技术,充分调动高校、骨干企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提出涵盖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建筑全寿命期的智能建造技术标准,以统一、开放的智能建造标准,促进全产业链信息协同,发挥标准在智能建造技术和产业体系构建中的顶层设计和引领规范作用。
二是推动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以国产自主可控为目标,推动智能建造核心技术研发。鼓励发展面向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工程软件、面向智能工地的工程物联网、面向人机共融的智能化工程机械、面向智能决策的工程大数据等领域技术。加快推动部品部件数字化制造等一批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推进数字一体化设计、3D 打印、智能装备与智能机器人等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以点带面实现智能建造技术水平跃迁。
三是培育智能建造产业体系。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全过程应用,培育全过程、全产业链、全要素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开放性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支持智能建造项目参建企业、建设环节关键技术产品配套企业开展新产品、新工法、新技术研发,大力支持建筑领域“专精特新”等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工程化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示范引领智能建造产业链相关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
四是创新智能建造数字化管理机制。发展数字化智能化项目管理模式,建立涵盖工程项目立项策划、设计、施工的建造全过程协同机制,创新建筑业市场监管理念,紧紧围绕人、机、料、法、环、测全要素实现数字化监管,建立数字化、远程化、智能化的“互联网 + 监管”新模式。以数字化、可视化方式监测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和参数预警 ;监测深基坑支护结构倾斜及位移、支护结构应力、支护结构沉降、支撑轴力及应力等关键部位 ;监测高支模整体水平位移、模板沉降、立杆轴力、杆件倾角等关键部位 ;监测施工人员是否佩戴安全帽,是否违规进入高危区域,是否存在其他危险行为。将监控结果、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全部集成展示在智能工地大屏显示系统,管理人员及监督部门可方便地查看到有关现场实时数据,切实提高工程监督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形成完整的工程监督体系。
五是提升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协同水平。创新智慧运维模式。推进数字化设计体系建设,推行一体化集成设计。深化应用自主可控建筑信息模型 (BIM) 技术,加大在设计方案审查、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档案移交、运营维护等环节的贯通和应用力度,利用档案数字化交付推进管理数字化与服务精细化,不断提高建筑实体的综合管理水平。打造智慧运维管理平台,与实体建筑可感、可视、可管、可控的立体交互 ;推广智能化安防管理,异常信息自动识别 ;发展智能化设备管理,监测设备状态,提高设备综合效率 ;发展智能化能源管理,高效掌握楼宇能耗情况。
(四)推进建筑领域低碳化数字化协同发展
2024 年 8 月,中央网信办秘书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 <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实施指南 > 的通知》(国办发〔2024〕39 号)。《实施指南》提出,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完善建筑行业双化协同发展基础,加快绿色低碳建筑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建筑行业绿色化发展水平。要以绿色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促进建筑、能源等多领域在绿色低碳方面的全方位协同。
一是提升城乡建设领域能耗及碳排放监测智慧化水平。围绕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推进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监测管理体系建设。将碳排放指标逐步纳入文明工地管理,集成了物联网、AI 图像识别、互联网等技术,对工地扬尘、噪声和能耗实施在线监测,安装智能水电表实时根据指定传输位置采集用水用电数据,实时掌握用水用电量,为项目现场管理、统计、分析能源使用情况提供依据,使管理更科学、更高效。
二是推进建筑业“双化协同”转型。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推动基于 BIM 技术对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开展节能设计 ; 在施工过程中,利用 BIM 技术形成施工平面管理模型,合理制定建造进度计划和装配方案,实现工程各个阶段总平面各功能区的动态优化配置及可视化管理,辐射带动节能环保建材、装配式构件、信息技术等上下游产业发展 ;在竣工验收环节,将建筑能耗监测分项计量设备及其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纳入验收 ; 在竣工验收备案后,实现绿色建筑星级标识认定和日常能耗监测功能。
三是提升建筑能耗监测能力。不断完善能耗监测平台,按照标准安装能耗计量装备,通过打通技术、数据、行业知识链条,以终端数字技术实时采集监测数据,实现运行数据实时上传至平台。完善能耗统计、能源审计、信息披露制度,通过数据采集、记录、传输、处理,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实现高效率的自动运行调节。充分发挥能耗数据在建筑运行规律、建筑能耗提升改造收益测算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加快建设智慧楼宇,打造低碳智慧建筑。
四是以数据价值挖掘赋能绿色化。探索建筑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推动建筑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编制标识编码,通过条形码、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标签等方式赋予水电气热管道唯一身份,利用标识载体技术实现跨领域统一汇聚和共享应用,加强能源数据精准溯源、安全共享及多方协同技术研发,构建能源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应用机制,探索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数据底座。打通设计、制造、物流、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实现真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原文标题:“数字住建”政策解读 | 打造智联协同的数字工程
作者系天津市住建委党委委员副主任
全文刊载于《中国建设信息化》总第219期
审核:全域数字化转型高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