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筑人。
SA于2016年设立“树人奖”。树人奖颁布于每年初春,表彰上届优秀学员们。恰逢春日,接受“树人奖”邀请的学员可以在SA上海设计中心的室内或花园阳台种植专属于自己的一株植物,以纪念申请这段有意义的人生时光。此外,“树人奖”的同学将接受SA专访,分享自己的留学经历,为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提供宝贵的经验。访谈结果将以“SA树人奖”系列的形式,公布于SA微信公众号。
本期“树人奖”专访23Fall Charles D.同学。在此也感谢每一位乐意分享的小伙伴。每一个梦想的实现都是来自你们的卓越智慧与辛勤汗水,在这条路上没有捷径。
“可能是清华X字班最会做设计的同学”
Charles D.
清华大学
建筑学本硕
辅修人文
GPA: 3.5+/4
TOEFL 111
关于自己:
我是Charles,北京人,在INFP/INTP中反复横跳。一个传统的建筑学申请选手,根音战士业余贝斯手,因为脚痛而放弃修行的剑道爱好者,梦想职业是作家/linguistician/philologist,因为看了几本建筑师传记就搞起了建筑。
SA老师评语:
Charles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不错,设计上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因为本身具备很强的设计基础,所以最后也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录取成绩,在此恭喜他去到了top的学校。但是Charles同学做设计有时候瞻前顾后所以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会迷失自己。希望Charles同学在未来的求学道路上一切顺利!
录取结果
哈佛大学 Harvard GSD MArch II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MSAAD 奖$45,000/y
罗德岛设计学院 RISD MDes Interior architecture - Adaptive Reuse 奖$44,000/y
米兰理工大学 Polimi MSc Architecture - Built Environment – Interiors
设计辅导老师
Tiffany
GSD,MArch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March II毕业。本科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习范围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建筑历史及理论研究。曾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实习, 现就职于如恩设计研究室。擅长作品集逻辑梳理,图纸叙事。设计方面擅长不同尺度的建筑研究。喜欢讨论建筑空间和人的关系,也关心建筑形式的探索,以及批判地域主义与历史文脉研究。相信理论知识是指导建筑设计的重要方向,辅修写作课程,在SA也辅导文书申请。
Perry Pan
GSD,MArch
本科毕业于罗德岛艺术设计学院建筑学院 (2017-2021),于202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GSD March II项目,并曾就读于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2015-2017)。本科期间曾赴丹麦皇家建筑艺术学院 (KADK)交换,曾实习于Gensler,丹麦Dissing & Weitling事务所, Janh Architect,和 StudioLuz Architect,曾参与多个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构造,建筑,及城市设计项目。相信建筑和城市空间是个体和群体精神性的实体化表现,热衷于通过不同尺度的空间设计探讨文化,社会,及政治命题。擅长于从抽象概念到实体空间的转译,空间类型学研究,空间氛围及材料研究,以及设计的抽象艺术化表达。
清华本硕后,你认为留学的意义是?
INXP对吸纳知识的渴求是无止境的,或者说我有某种卷王的自我修养,在我的认知中,多学几年,再往深处走走总没坏处。海外留学对我而言首先是一个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在清华本科的时候学习各路大师,研究生的时候更专注地学习我的导师,但我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样的建筑,做什么样的人。我很羡慕那些有明确的信仰并愿意付诸一生的人,而我脑子里则有一个持怀疑论的小人儿,让我对任何他者的话语都无法照单全收,我想再试试寻找自己的道路。此外,我也希望借此改变自己仿佛逐渐定型的生活,我在北京待得够久了,是时候换个地方,紧张地期待着一种全新的文化体系来冲击我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社交模式等等。最后,也想看看在海外是不是能实现体面点儿的worklife balance。
二硕的理由:想当创作者而非学者
选择申二硕的理由挺简单的。我希望成为一个创作者,而不是学者,博士项目对于我来说过于侧重学术,且修读时间很长。每一次提笔写thesis我感到头痛,宁可画画图做做模型。此外,在申请时,我自身的材料也更适合硕士项目,设计作品比较多,而做的研究很少。我读完国内的本硕用了六年时间,所以和本科毕业或者gap申硕士的同学年纪阅历也相仿。
同学眼中的“疯狂投递式选校”
学校的选择首先是按照梯度选择的,其次考虑自己的兴趣与学校的风格,最后考虑自己的精力与时间分配。我的选校list大概分为三档:冲刺型GSD,MIT,YALE;稳妥型Columbia,UCB,RISD;保底型Polimi。可能相比于SA的其他同学我投递的还比较少,但是在我同班同学眼中,我已经是为了留学疯狂投递的形象了,他们一般只投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SA:这就是top2的自信嘛!膜拜了)
项目选择上,则受到我在读的研究生方向的影响。我目前做的研究和设计都以城市尺度或者景观方向的居多,好像好几年没做过正经房子了,所以二硕决定反其道而行之,专注投了建筑、适应性改造、室内方向。
没有选择恐惧,适合自己的就加入list
在哈麻普耶中,因为普林斯顿给我的印象是过于学术且好像需要纸质作品集就没有申请。在哥大、宾大、康奈尔、UCB这一类学校中,我觉得这几个难度差不多,就为了纽约选了哥大 MSAAD,为了自己前老板是伯克利的校友而投了UCB MAAD。RISD比较特殊,RISD的杂志Int/Ar是我对老建筑改造得启蒙读物,且RISD的美院风格和国内建院大多的理工风格很不同,所以也进入了我的list。保底方面,我了解到清华和米理近几年关系很好,我有不少朋友在,也想为自己在美国之外留一条不一样的(欧洲旅行之)路,就在过完年后又申了米理。
Yale脆拒后,快乐都是GSD给的
拿到GSD的录取的那刻是“不敢相信,激动到没法好好走路,晚上睡不着”。那时候我已经收了Yale的脆据,也没有收到任何面试,GSD今年的放榜时间又出乎意料地晚,每天凌晨起来查邮箱总是一无所获,所以当时已经处于一种望眼欲穿而又疲惫麻木的状态。突然,正在午夜赶论文的档口上,GSD来了一封邮件,我一直到把那一段话写完才终于敢点开邮箱,然后就发现录取了!激动过后,第二天就得了冒名顶替综合征,很紧张,也更加担心国内这边毕业论文过不了。
GSD的命题essay
我很喜欢GSD essay的形式,有别于自卖自夸的美式八股文书,更体现建筑学的专业性,并且字数也受到了严格控制,工作量合理。
2023fall March II的题目也是比较两个/多个建筑并阐述重要的建筑学议题。我从去年MoMA Exhibition Reuse, Renew, Recycle: Recent Architecture from China谈起,选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和路易斯·康的Kimbell Art Museum,引出了二者表面的相似与深入的不同,进而通过平面、结构、材质等等建筑学实证的比较,阐释经典转译与再转译,现代/后现代,结构真实等议题,最后结合自己一个作品提了一下我在这个方向的理解和创作。这样一篇essay只有497 words,用于比较建筑就已经很有限了,但是我尽可能于字里行间体现我对于美国建筑界的关注(Moma),实习经历(Studio Zhupei),自己的作品和研究方向这些信息,所以我想它也不能严格当做一篇建筑学essay来看吧,本质还是文书。
那些申请“加分项”
我觉得我的经历还算比较丰富,并且其中不乏海外经历、实习和志愿经历,可能是美国大学会比较喜欢看到的。我曾经在澳洲交换半年,也参加过AA在东京举办的访校,这两段海外经历让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国外学习生活,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交流、合作、打牌、新宿蹦迪(误)也是很美好的回忆。我有两段实习,一些私活的经验和在建筑自媒体志愿劳动的经历,既在大院打过工,也在大师事务所熬过夜(笑),被街道办和北京国企pua过,也化身工人跟农村施工队一起干过活,写建筑竞赛新闻推文,也在艺术馆里做过直播跟拍师傅……这些内容挑挑拣拣,有些写到了简历里,有些写进了Contribution to GSD Community的小文书中。
我的推荐信也非常给力,在此感谢我的三位推荐人,他们三位都是GSD的校友或曾经的客座,当我看到其中一位老师用超强的英文文笔兼具建筑学理论素养,给我洋洋洒洒写的推荐信时真是由衷地感动,并且感受到这就是GSD毕业生的实力吗!
当然坦诚地说,我的这些“非学术优势”其实根源上
仍大多来自于我的学术背景。我的推荐人们和我都是通过学校的平台认识的,交换、实习经历也是学校的课程体系一部分。关于私活、自媒体等经历,也是老师、校友、朋友的资源带来的。这时感觉到自己享用了很多privilege,我自己的努力只是申请功劳的一小部分。
申请时间线
· 2020年3月-9月
大三就已经有了出国意向,但是因为疫情突发不得已转换赛道优先保研了。
· 2022年1月
重新决定出国,开始学英语
· 2022年2月-6月
因为疫情原因,托福被不断延期,期间在学校做studio后来成为项目2
· 2022年7月
决定报SA正式开始做作品集
· 2022年8月-10月
第一个项目,是将澳洲交换项目重做,9月份考了托福
· 2022年10月-11月
第二个项目,将研究生studio成果几乎重做
· 2022年11月
第三个项目,将大三某个比较满意的studio继续深化
· 2022年12月
第四个项目,本科毕设重新出图。开始文书写作。
· 2023年1月
投递,并陆续customize文书
· 2023年2月
作品集修修补补最终决定加申米兰理工
准备作品集的那些时光
其实从时间线上就可以看出来,虽然我的作品集和文书是集中在最后一个学期做的,但其实大部分材料,包括推荐信人选、各种经历、作品集的初稿、作品集方向等都是在2019-2022年间陆续确定的。作品集制作的过程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个有选择性的个人建筑生涯总结以及升华的过程,将之前零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完整的人设,一套自洽的简历、文书、作品集。之前的积累为我的申请提供了足够的广度和丰富性,而最后一个学期的申请过程则在此基础上提升了思维的深度和成果的高度。
文书写得快乐申请或许就不差
虽然我没有报SA的文书服务,但是和作品集老师的思维碰撞中也结合作品集项目给了我很多文书的思路和建议,可以说是白嫖到了那么一点SA的文书帮助,感恩。在文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切身地感觉到自己真的还没想好为什么出国,也没有想清楚自己未来的研究领域究竟是什么,我好像就是“脑滑”了,跟随者学长学姐的脚步就递交了申请。写文书,尤其是开头几封:Yale,GSD-MAUD的文书时候,我花了很长时间思考我做过什么、我未来想做什么、海外留学能给我什么帮助、我能为学校带来什么,写的绞尽脑汁又很痛苦。而到了GSD-MArch II和RISD-MDes int/ar的文书时候,前者可以谈论建筑本身,后者是我确实感兴趣并有所涉猎的方向,这时就顺利得多了,并且感觉自己已经是情真意切了。结合最终的结果来看,文书写的顺利的项目结果都不错,越是使劲儿憋出来的文书最后都被拒绝了。所以我觉得我的文书可以说是个反例,希望未来的同学们申请时还是尽早多想想,想清楚,选校的时候更贴合自己,适合自己的项目,文书写起来都会快乐一些。
作品集的主题是探索城市更新
作品集没有特定主题,有新颖的主题固然也不错,但事实上我没有在长达五六年的建筑学习中真的保持一个特有的主题。对我而言,我只想在作品集的prologue里,为观者点出两条方法论作为认知的“阿里阿德涅的红绳”:一种感知和理解世界的人文方法,以及一种创造和建构的建筑能力。它们对应我本科学的建筑和人文。
这本集子整体上都是比较传统的建筑学作品,但空间和类型跨度比较大:包括工业遗址适应性改造,建筑形式研究,空间叙事,商业策划+一套方法论极端个人化的城市设计。其中有两个是课程设计重做,一个课设的深化修改,一个几乎没动,重新画图的本科毕设。Otherworks 放了实习模型、实际项目构造,还有AA访校的1:1模型。我对设计推导过程中的理性、连贯、高技、雄辦其实都不太感冒,也做不好(但和Tiffany老师拉扯了一阵,最终决定恢复一部分理性),图纸表现的重点放在了文化研究、空间效果和职业图纸,所以被 MIT/UCB/GSD MAUD等脆拒地不出所料。
风格上,我希望我的作品们可以自己呈现,所以封面、排版这些都采用了最节省心力而不出错的方式。四个项目的代表图纸:
最满意的作品
真的很难选择。这个项目叫“拉图雷特僧伽蓝”(La Tourette Samgharama),如题所示是一个很学究的项目,前边儿是法语,后面是梵语,在文化上有东有西,既有经典建筑学的内容,又融进了一点我在philology课上的感悟。在设计过程中有清华、GSD、Cooper Union的各路老师的指点,并且它不是一个全新的作品,我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地思考它也差不多有三年,始于疫情初次爆发的第一次线上studio,终于22年底疫情最后一次爆发时,顶着停运的快递做混凝土模型和3d打印,所以我最终决定来讲讲它。
该项目是东方和西方宗教空间之间的沟通。它由三部分组成:对拉图雷特修道院及其场地的研究,对东方空间的建筑语法的研究(以书法为例),以及最终设计。在经典建筑分析的部分中,通过mapping叠加的方式揭示了拉图雷特修道院及老修道院的布局是对雅典卫城空间平面和视觉关系的现代转译,并将这种方法进一步应用于新建部分的场地规划中:我的建筑景观化地介入于拉图雷特面前的谷地之中,做了三道山门从喷泉引到第一个建筑物茶室,而茶室的位置正是埃瑞克提翁神庙的“分野”。之后,研究继续以柯布西耶1.83米的人体比例来解释勒-柯布西耶的修道院中各种奇形怪状的空间,并提取了它们的模块网格。
在第二部分,要想办法给拉图雷特修道院一点小小的“东方震撼”,并进行对话,研究在东方书法中看到了拓扑空间,并通过研究书法,尤其是对笔画之间的张力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独特的拓扑形式。
最后的设计层面,将书法的拓扑网格应用于拉图雷特修道院的空间,让拉图雷特的模数化的剖面和平面在有张力的网格线中变形,加粗,脱开,产生风、光、自然通过的缝隙,但你还能看出拉图雷特原本空间的影子,从而并形成一套全新的建筑语言,并制作了混凝土和3d打印模型来探讨空间和结构的可能性。最终的设计成果是一个当代的Samgharama (僧伽蓝摩或译僧伽蓝,在佛教概念中指寺院及花园的混合物),位修道院南侧的密林和山谷中。
双面人的自白
很多人说作品集是对自己的总结,但对我来说这本作品集只能算我的B面。
一位建院老师看了我的作品集后对他的学生说“这可能是清华建院X字班做设计最好的同学”“很沉静”“是不是东南本科毕业的”(诚惶诚恐但忍不住笑),然而事实上认识我的同学都知道我本人的气质和作品集并不一致,近几年做的设计不是毒蘑菇乐园就是超级城市综合体加主理人商店策划什么的,以至于直到现在我都不敢把这个集子给导师看,他会怼我怎么跟了他两年还在搞这么没有前途的建筑学小圈子审美……然而,也许我不得不用活力迸发的A面去面对老师、甲方和建筑学生不确定的未来,但是当我自己做作品集的时候,我却发现其实探讨纯粹的建筑,我会更加乐在其中。
所以真的很感谢SA的Tiffany老师,在辅导的过程中可以把我对建筑本体的热爱唤醒,不停跟我“对抗生成”,并尽可能让我在疫情和导师的双重冲击下保持最后一些理性,重新自己还蛮擅长的路子,并做成这本集子。
对你影响最大的建筑师是?
很多建筑师都对我有影响,但是我想安利一下藤森照信,他也许没对我这几个作品没有最大的影响,但是他对我这个人有影响。一位把建筑史学明白学活的建筑家。
申请心得小结
对我而言,申请是我第一次可以系统性地审视自我,总结自我,甚至重塑(re-sculpt)自我的机会,我相信这个过程也将在未来的海外学习中得以继续。不管是选校、作品集还是文书,我都一遍遍地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内心深处,而不再顺从地听从他者的话语。
对学弟学妹们的话
申请是个持久性创伤并新生的过程,它带来的痛苦可能在投递完成后仍然需要很久的时间来抹去,但是它带来的财富也将受用一生。所以学弟学妹们真的要坚持住,不要怀疑自己,最后一定会有收获的时候。
最后的感谢
首先特别特别感谢带我半年多的Tiffany老师,您真是人美心善业务能力强!
其次感谢Perry老师,我虽然几周后就再也没找你上过课,但不是因为你讲的不好,而是我真的和你的思路太匹配,我怕我坠入孤芳自赏的境地。
最后在此对其他帮助我申请的老师、同学、推荐人们都表示感谢!
我的植物
苔藓
我的苔藓,一片微缩草坪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填写留学评估,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了解你现在的准备状态,并给予相应的建议。你所提交的信息将会严格保密。
关注 Studio Alpha
25-27FALL建筑景观规划留学报名中
推荐阅读
SA树人322 | 哈工大学姐拿下UCL绿建PhD录取,申博的心态就是:冲冲冲!
无英语渡上北美岸!宁诺学子收获哥大MArch1等录取
不想背书的我“摆”上藤校了(湖大规划转设计!三个项目拿下哥大MSAUD)
憧憬艺术的美高生随笔:愿本科申请者们都享受创作的快乐
提桶跑路泛商科!“建筑学就像难忘的前女友让人爱恨交加”
一场 “大雨” 毁了我的东京大学梦,沉淀三年之后莱斯相见(申请全录取!)
RISD的可持续设计追随者(藤校与奖学金浓度极高!也收获“哈普”的目光)
兜兜转转还是选建筑(中南学长拿下宾大/多大/UCL/墨大等录取)
耶鲁是申请季的最佳回馈(塞尔达玩家回味哈麻普耶的地狱级录取难度)
二月底投NUS也能中?东北大学建筑学姐勇冲英欧亚
“放弃哈佛MDes交互,我选择了Gatech HCI” 清华建筑学长靠打篮球拿下藤校offer?
SA树人310 | 努力成为对数坐标下的二流建筑师(天大学子收获TUD/Aalto/哥康宾/NUS等)
佛系西建大学长三个月冲刺亚英满贯(拿下爱丁堡RIBA2/UCL/NUS/米理...)
以下OP及课程正在报名中
IDS温哥华展完美收官,参展邀请+10086!新一轮3D混凝土打印课题又来咯~
十日工作坊 | 建筑交互混申?申请季,让作品集动起来!(AR、Unity、Github)
CMU老师+北美交互设计师:人类孤岛拯救计划(GenAI,UIUX,产品设计,随时发车哦)
MIT老师+真实旧改项目:重塑Antwerp交通站,随时发车哦(TOD、历史保护、城市更新)
Spatial Timber 未来木建愿景,哈佛外教带你改造上海住宅(建筑/构造/旧改/可持续/全英线上)
CMU绿建博士1v1教你学术写作:性能驱动的建筑设计(SCI/SSCI期刊、学术会议、博士论文…)
AR+VPS:动态交互盛宴,GSD硅谷工程师 X UCL DPI导师带你打造“增强现实”
Chair Plus 椅子“+” :AA和UCL RIBA Part2 老师带你成为概念场景的“造梦者”
CMU博士带你做可持续竞赛,多目标优化:民居原型参数化转译
去年收获Yale、哥宾offer的课题开2.0啦,两位耶鲁老师带你一键[双联]
SCI工作营|G5、藤校、国内顶尖高校导师手把手教你发论文!
问题参数化:MIT老师教你如何 “计算” 最优的设计!在适应的材料3.0(CD | 可持续)
老龄社会的数字生活困境:适老化的无限场景2.0(交互 | 服务设计)(随时发车)
大厂技术支持来啦!无人机Python编程空间光绘(随时发车,还可以参加国际摄影竞赛哦)
城市解码:大数据量化洞察——宾大MUSA老师手把手带你python入门
参展温哥华IDS之二:探索“活”的算法,一起做多种材料的3D打印!
私募基金实习工坊-如何写一份出色的地产上市公司研究报告?(随时发车,开具实习证明哦~)
求职系列工坊:字节战略、微信产品导师带你迈出互联网求职第一步!
无需编程基础!用TouchDesigner做个捕捉声音的交互装置
GenAI Era,和CMU老师做一个特定领域聊天机器人
如何准备一篇优秀的Research Proposal?哈耶牛剑offer得主手把手教你备战研究型硕士
六月国际竞赛:最后的核爆炸纪念碑 | Yale老师带你做没有文字的设计
“阴翳之家” 竞赛课题开启 | 轻木建构下的光影游戏
建筑城设+空间数据 | Reactive Infrastructure 做创新的城市基础设施
参加新一届UX Design Award!用可持续思维做产品
AI+虚拟引擎 创造你的专属游戏场景 | 身体容器再次开题
再说建构 | 参加Buildner竞赛,为真实冰雪世界设计一个滑雪小屋
MIT老师带你参加A' Design Award | 交互的材料第三次开题!
不想画图了!来做房地产投资测算吧~(地产专属课题随时发车)
敲开地产金融的大门 :城市经济与产业规划课(随时发车)
寒假剑桥老师带你做可持续设计 !四周设计策略 or 六周深度设计 任你选~
十个人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是什么体验?十人居经典课题随时发车哦~
你怎么看辛德勒方舟(集中营)?MIT老师带你参加 INSPIRELI 大奖赛
TINY HOUSE 2023 建筑竞赛 | 探索建筑环境人因工程,打造舒适小窝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留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