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撕裂为何常伴肩胛骨动力障碍?

健康   2024-10-10 10:47   河南  

引起肩痛的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而肩袖撕裂是引起肩痛最常见的肩关节疾病之一。


肩关节运动伴随着肩胛骨的运动,肩胛骨位置或运动不当常与肩部疾病有关,若发生肩胛骨动力障碍(SD)将直接影响肩关节的运动。

目前有证据表明,肩胛骨位置及其运动控制在肩部肌肉骨骼疾病患者中发生改变,如肩峰下撞击综合征、非创伤性肩关节不稳、多向肩关节不稳及肩袖撕裂(RCT)等。


一、肩关节与肩袖撕裂

1.肩关节的解剖及功能

广义的肩关节包括5个关节:盂肱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肩胛胸壁关节和肩峰下关节;

而狭义的肩关节即盂肱关节,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指的肩关节。

盂肱关节由肩胛盂和肱骨头组成,有 6 个自由度,在人体所有关节中运动范围最广,可以完成包括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前屈、后伸在内的多方向运动,方便手达到不同的位置。


肩关节的组成肌肉包括三角肌、肱二头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斜方肌、前锯肌、菱形肌等;这些肌肉对肩关节的运动功能及完整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包绕在肩关节周围的,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形成的套袖样结构被称为肩袖,其主要作用是保持肩关节的稳定、维持上臂的各种姿势以及完成肩关节的各项运动功能。


当因外伤、肩关节内发生撞击或者是肩关节的退行性变而导致肩袖损伤时,肌腱可能会出现局部的水肿或者发生炎性改变,甚至导致肩袖撕裂,从而引起肩痛和活动功能受限。

2.肩袖撕裂的定义及损伤机制

肩袖撕裂是由 Smith 在 1834 年发现并命名的,它是引起肩关节疼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患病率约为20%~34%,且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其主要临床症状是疼痛、活动受限和肌肉力量的减弱,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


目前,引起肩袖撕裂的病因尚不明确,一些学者认为,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撞击均可能导致肩袖撕裂。

1972 年,Neer 等解剖了 100 具患有肩袖撕裂的尸体后,发现这些尸体的肩峰前下缘存留了大量的赘生物,由此,他认为,当手臂外展时,肩峰的这部分赘生物与冈上肌相互摩擦,久而久之导致肩袖撕裂。


此后,其他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Balke等发现肩峰外侧角(LAA)较低和肩峰侧伸较大与撞击和肩袖撕裂发生率较高相关。

前肩峰极度钩状,坡度>43°,LAA<70°,仅在肩袖撕裂患者中出现。

沿着肩胛骨关节盂的最上和最下外侧点画一条线,代表盂面。另一条线与肩峰底面平行。

这两条线之间的夹角(α)表示LAA。


肩峰分为平坦型、弧型及钩型 3 型,并发现与前两型肩峰相比,钩型肩峰患者的肩袖撕裂发生率更高;

因为其会使肩峰骨性结构向前下延伸,导致肩峰下间隙减小而大大增加了发生肩袖撕裂的可能性。

Morelli 等研究表明,肩峰形态某些方面的改变可能与非创伤性肩袖撕裂的发生更相关。


最近研究显示,肩胛骨几何形状的差异也会影响肩袖撕裂的发生率,包括:

  • 临界肩角(CSA)

  • 肩峰指数 (AI)

  • 关节盂倾角 (GI) 

  • 肩峰外延角(LAA) 等 

Moor 等引入了临界肩角(CSA)来研究肩胛骨解剖与肩袖撕裂之间的关系,该研究表明较大的 CSA 与 RCT 相关。

Nyffeler 等定义了肩峰指数(AI)并研究肩峰横向伸展与肩袖撕裂之间的相关性,认为较大的 AI 很容易导致肩关节退行性磨损和肩袖撕裂。


临界肩角(CSA):即肩胛盂上下缘连线与肩胛盂下缘和肩峰外下侧缘连线两者之间所形成的夹角。

肩峰指数(AI):即肩峰外缘至肩胛盂上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与肱骨头最外侧缘到肩胛盂上下缘连线垂直距离的比值。


虽然很多研究已经探讨了肩袖撕裂的病因与危险因素,但由于肩袖撕裂病因的多样性,其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之间的争论仍未得到解决。


二、肩胛骨与肩胛骨动力障碍

1.肩胛骨的结构与功能

肩胛骨紧紧贴附于胸廓后外面,形似三角形,为宽阔且较平坦的扁骨。

这一结构有利于其在胸壁上进行滑动,并为远端和近端的肌肉附着提供了很大的表面积,肩胛骨在协调和维持复杂的肩部运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有肩袖肌均起源于肩胛骨,肩胛骨的静态位置及动态运动对肩袖肌肉的活动有显著影响,因此,正确的肩胛骨位置和方向对改善肩部力量、稳定性、活动范围和高级运动功能等起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矫正肩胛骨位置可有效改善肩关节的各项功能;肩关节周围发生生物力学和生理学异常可导致肩胛骨位置和运动功能异常,从而降低正常的肩关节功能。

2.肩胛骨动力障碍(SD)的定义、病因与分型

定义

SD被定义为肩胛骨在静息位或者动态移动过程中位置或运动轨迹发生改变,SD可以影响盂肱关节的节律,从而致使肩胛盂和肱骨头的匹配度发生改变,最终影响肩关节的各种功能。


可能病因

  • 神经因素(如肩胛下神经、长胸神经受压)

  • 形态学因素(如后凸畸形)

  • 创伤性因素(如盂肱关节脱位、扭伤)

  • 关节或肌肉因素(如关节僵硬、胸小肌回缩、肌肉失衡)等

分型

Kibler 等将肩胛骨动力障碍分成 4型:

  • I 型(下角突起型)

  • Ⅱ型(内侧界型)

  • Ⅲ型(上界型) 

  • Ⅳ 型(对称型)

肩胛骨动力障碍与多种肩关节疾病有关,比如:

  • 撞击综合征

  • 肩袖撕裂

  •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

  • 盂肱关节骨性关节炎

  • 神经损伤所致的翼状肩

  • 中风后肩部病变等

在各种肩关节疾病中约有 33%~100%的患者都存在肩胛骨动力障碍。


三、肩袖撕裂与肩胛骨动力障碍的相关性

肩袖撕裂的原因多种多样,肩胛骨形态与肩袖撕裂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广泛研究,大多数研究表明肩胛骨二维形态测量和肩袖病理存在显著相关性。

研究发现,肩胛骨的方向和运动可以影响肩关节的功能。肩胛骨动力障碍与肩关节的肌肉骨骼疾病有关,而肩胛骨位置的改变对肩袖功能有显著影响。

当肩胛带肌肉活动发生变化时(如延迟放电,乏力复张,或紧张程度增加并随之缩短),肩胛位置可能会发生异常改变,从而引起肩关节疾病。


多数研究认为肩胛上倾的增加与冈上肌腱撕裂的风险增加相关,肩胛后倾的增加与前袖撕裂相关,而肩胛前倾的增加则与后袖撕裂相关;

同时,对肩胛带肌肉进行治疗可以改善肩峰撞击综合征、肩袖损伤等肩部疾病患者的肩痛症状。


一些研究认为肩胛肌肉的力量不足或肌肉失衡可引起肩胛骨动力障碍,而肩胛骨动力障碍可导致肩峰下间隙减小,对肩袖产生机械磨损,从而引起肩袖撕裂;

并且有研究表明对肩袖撕裂患者的肩胛骨位置、结构及肩胛骨肌肉平衡进行调节可以减轻患者症状,改善其功能。


因此,未来可通过对肩袖撕裂患者应用手法治疗、运动疗法、肌肉训练等方法调整肩胛骨位置、运动及肩胛肌肉力量来了解改善肩胛骨动力障碍对肩袖撕裂治疗的作用。

因此,充分了解肩胛骨动力障碍可能对肩袖撕裂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谢露,罗丁元,王玮宁,等.肩袖撕裂与肩胛骨动力障碍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2(011):030.

【课程指南】

共32讲

原价99,二人拼团29.9

支持试听,永久复看

获取更多精彩(扫码)

咨询电话:13027515195(微信同号)

【课程指南】肌肉与疼痛

本次系列课程共101讲

原价999,限时特价549

支持试听,永久复看

获取更多精彩(扫码)

咨询电话:13027515195(同微信)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锁定精彩!

点“阅读原文”,学习更多专业课程和书籍


疼痛康复研究
传播疼痛康复知识,传递专业医疗技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