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关于陆羽的三个想象:《茶事遍路》荐读

文化   2024-10-27 19:10   上海  



陆羽或许也会向其献茶。他当然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这个在饮茶的功夫也在等死的人的心理状态,陆羽一定在默默地观察着。

与太守隔茶相对的时候,陆羽应该也在思考着,二者当中谁更幸运的问题。饮着同样的茶的两个人,命运却如此不同。

——《茶事遍路》



书名:《茶事遍路》

作者:【日】陈舜臣

译者:龙利方 余晓潮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推荐语


历史存于想象。阅读华裔日籍作家陈舜臣的这本《茶事遍路》,就是这样一种强烈的感受。不知道为什么陈舜臣在中国的读者群中产生的影响并不大,而在我的心目中,他之于日本,犹如金庸之于我国,著作等身而且脍炙人口,具有很丰富的历史意蕴,可读性很强。当然,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也还有非常之多的相对严谨的史学作品。一部洋洋洒洒的七卷本《中国的历史》,是非普通人可为。

 

陈舜臣的作品胜在作品细读。同样的文字、诗歌原文,他的细读,会滋生更多的意味。这部《茶事遍路》是我接触到陈舜臣的第一部作品。其中最妙的便是他对历史的想象,而其想象的基质,却是为史学不太注意的诗歌作品。

 

既然是茶书,则不免提及陆羽。而作者通过几首诗,便勾连出陆羽与时代的隐曲,一个不止为隐居深山煮水制茶的“茶圣”,而乃是与时局紧密互动的一个“政客”。


“陆羽写作《茶经》的时候,正值安史之乱甫平之际”,虽然只是弃于林间,长于寺庙的烧水僧,但是在时世遭遇之中,也有很大的可能与当时的政要有过密度的接触。

 

一个是李齐物。唐的远房宗室。因得罪权臣李林甫被贬竟陵,也就是陆羽的老家。作者这样写道:


李齐物不仅是被贬,他甚至不知何时送命。陆羽或许也会向其献茶。他当然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这个在饮茶的功夫也在等死的人的心理状态,陆羽一定在默默地观察着。

李齐物并没有被李林甫派出的死神打倒,其后他又被中央复用,升为京兆尹。但在竟陵的时期,则是每日如履薄冰。与太守隔茶相对的时候,陆羽应该也在思考着,二者当中谁更幸运的问题。饮着同样的茶的两个人,命运却如此不同。

 

这种写作很有意思,也即是作者只是通过两个人在时间和地域上的交集来想象他们的相遇,并由此而发生感慨。即便是无此事实,却一样富有意味。他们实际上的会否相遇,在这种想象面前,似乎并不重要。


陆羽接触到的另外一个人物,是颜真卿。这是有明确记录的。鲜明的标记,即是颜真卿有诗记录了他为陆羽修筑了三癸亭:“歘构三癸亭,寔惟陆生故”(颜真卿《题杼山癸亭》)。颜真卿被贬湖州,召集人手编写《韵海境源》,邀陆羽、皎然等参与,并修筑癸亭共聚。可见关系非同一般。颜氏又有诗云:


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

绿荑含素萼,采折自逋客。

忽枉岩中诗,芳香润金石。

全高南越蠹,岂谢东堂策。

会惬名山期,从君恣幽觌。

(颜真卿《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


大概是记录了一次群游,颜真卿未到,而陆羽折枝相送的情谊。直到后来,颜真卿出使敌阵,慨然赴义,为国捐躯。作者写道:“他没有在湖州痛交心之友陆羽、皎然一起隐居,真是令人遗憾。”


这种对既定历史的假定,看似幼稚,然而却一样真实感人。如果历史只是历史,我们能够从中感受不到充分想象的姿彩。从文字非常有限的诗歌出发,作者最终又回归诗歌,其间充盈的想象,让诗歌、历史、人物都活灵活现,轻松示人。


陆羽的茶道似乎是对颜真卿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了他的运命,或者是颜真卿的人格影响了陆羽的茶道。这个在摘录的第一篇文字中展示。另外一篇摘录,是通过陆游的诗来论证陆羽《毁茶论》的,《毁茶论》既已湮灭,但是作者却通过陆游的诗歌让它复活过来。


选文



1

不过,我总觉得陆羽所创的茶文化的体系,颇受颜真卿人格之影响。


颜真卿在凤翔行在所展示的是与茶之“俭德”同道的理想。他在赴任湖州之初,即为陆羽建三癸亭,这不是意味着颜真卿也将茶的理想等同为自己的文人理想呢?颜真卿任平原太守时,集清河、博平两郡之军,在堂邑大败安禄山叛军中的袁知泰部。其后,北海(山东)太守贺兰进明亦举勤皇义军,颜真卿遂将自己的功绩全部让给贺兰进明,此举史家评为“宽厚”。颜真卿让功于贺兰进明,其目的大概是期待各地义军继起。为他人而引身相让确为“俭德”,但让功给根本没有参加堂邑战斗的贺兰进明,实在是“过度”的俭德了。


俭德用“过度”来形容并不相称,只是那种让功的行为构成了一种象征。“过度”非常适于描述颜真卿的理想,然而过度太多,又使其理想与现实出现矛盾。对于颜真卿本身而言或许无所谓。


平原的部队为了实现太守的理想而战,似乎辛苦劳累也还顺理成章,但清河和博平的部队本非颜真卿属部,却因他的让功而所得恩赏极薄。颜真卿左迁不断,恐怕与他的这种“过度”的俭德有关,因为他的理想拒绝与现实妥协。


颜真卿的经历很辉煌,但他是个特殊的人物,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感很薄弱,只有在书和茶的世界中,才能映衬出他的清晰形象。从他的书法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知他的存在。


我们知道他和陆羽的交友,而感觉到他将其理想寄托在饮茶的过程中。喜爱书法的人都知道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这是他在抚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八关斋会报德记》署名为“前抚州刺史”,故为其转任湖州前的作品。赴任湖州之前,颜真卿曾到过洛阳,并作《与蔡明远帖》。从此时的书法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与茶结缘以后的颜真卿的心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竹山堂连句》,据说是颜真卿于大历九年(774)春三月所誊写的湖州潘氏竹山书堂联句会参会者的联句。亦有人认为这不是原本,而是宋人的临本。在十八人的联句中,开头的是颜真卿的两句:“竹山招隐处,潘子读书堂。”紧接着是陆羽的诗句:“万卷皆成帙,千竿不作行。”对于在湖州隐居的陆羽而言,颜真卿任刺史是一件大事。


参加《韵海镜原》的编修,促使陆羽考虑“诗和语言”的问题。……陆羽通过茶追求生活的美,这是一种人格化的把握,也就是综合把握的方式,依赖于直观。而颜真卿分配给他的任务则是一种分析的工作,这种从细部入手的工作方式和陆羽以前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这可能更加磨砺了陆羽的审美意识。


皎然的五言排律《春陪颜使君修〈韵海〉毕东溪泛舟饯诸文士》云:研精业已就,欢宴惜应分。作为编修的一员,陆羽当时也应在东溪的船上。《韵海镜原》是颜真卿年轻时代起的夙愿。在赴湖州任前,他已经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进入整理阶段。被选入编修工作中的十几名文士在东溪泛舟欢宴,召开送别会。这里既有陆羽这样的本地文士,可能也有远地招聘来的文士。编修既毕,不得不分别了。


不仅编修工作结束了,颜真卿也不得不离开湖州了。因致其左迁的元载伏诛,他重返中央的障碍已经清除了。元载醉心权术,已经忘记了自己权力的来源,专横日甚,这使代宗亦感不快。最后,元载被以反逆的罪名逮捕,于大历十二年(777)三月处死。其妻子及同党亦被诛杀。只有与其深相结托的王缙,因年事已高而被贬谪。这个王缙就是早逝的大诗人王维的胞弟。他是有名的佛教徒,同时也以受贿闻名。


同年九月,颜真卿复任刑部尚书,离开了湖州,时年六十九。他虽以陶渊明为理想,但现实中不能归隐田园,而湖州时期可能是与理想最为接近的时期。




2

在陆游任职期间,江南西路抚州(江西省临川市)的百姓因水患而生活艰苦。陆游拿出国储粮救济民众。由于事态紧急,来不及禀报上级获得许可,但擅动国储粮,论罪当罚。为此陆游被罢免官职。此前两年的秋天,陆游被任命为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在动身赴任时,友人周必大作诗一首相赠:


暮年桑苧毁茶经,应为征行不到闽。

今有云孙持使节,好因贡焙祀茶人。


陆羽号桑苧翁。晚年陆羽诋毁自己所写的《茶经》,也就是说带有否定的意思。


据《新唐书·隐逸传》的记载,御史大夫(监察长官)李季卿到江南宣慰时,有人向其推荐陆羽,于是李季卿设茶招待。然而,由于陆羽身穿“野服”,李季卿便不以礼相待。陆羽对此感到羞愧,便写下了《毁茶论》。


由于这篇文章早已佚失,没有流传下来,究竟内容为何,不得而知。“毁”字有“诋毁”之意。陆羽早前所写的《茶经》对茶极尽赞美,而从《毁茶经》的标题来看,似乎论述的是茶的负面内容。周必大的这首诗题为《送陆务观赴七闽提举常平茶事》。


常人均知陆游号放翁,务观是其字,七闽泛指福建。这首诗的大意是:陆羽晚年之所以写下了贬低茶的文章,那大概是因为他没有去过福建的缘故。现在云孙陆游携带朝廷使节(给予使者的符节,任命的证据),前往福建赴任。那么,正好用贡焙(贡茶)祭奠茶神陆羽。云孙是指从自己算起第九代孙。子孙后代的顺序依次为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昆孙、仍孙、云孙。说陆游即是陆羽的子孙并无根据,只是同为姓陆,也许这是周必大在开玩笑——权且将陆羽当作你的先祖。


陆羽提到福建茶时称“未详”,即不太清楚。那么福建茶究竟有多好喝呢?你是管辖福建茶的官员,请好好努力,用最佳的茶叶祭奠你家先祖茶神陆羽吧!周必大的诗中正是表达了这样一种勉励之情。周必大认为陆羽的《毁茶论》是写于晚年的著述。


而另有别的说法认为这篇文章写于更早的时期,在陆羽尚未结识颜真卿的时候。根据《茶人之家》1985年第4期所刊载的由浩耕编的《陆羽略年表》,《毁茶论》写于广德二年(764)。其根据何在并不清楚,不过这一年是平定安史之乱之后的第二年。李季卿之所以前往江南,正是为了宣慰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同年,颜真卿也动身到北方进行宣慰。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陆羽在著文论述茶的坏处时,年龄大约三十岁。那他并不是在年轻时对茶一边倒地倾慕,而到了晚年才略微进行反省。而是在刚成为茶人不久,便已意识到茶的弊端。


《毁茶论》失传,实在非常遗憾。在陆羽的时代,也有其他茶人,例如常伯雄。在李季卿南下宣慰时,常伯雄在临淮(现安徽省泗县)向其献茶。李季卿很喜欢,一饮再饮。随后李季卿再往南行,在江南邀请陆羽。如前所述,由于陆羽身穿粗衣,李季卿感到不快,便不以礼相待。基于这样的原委,陆羽写了《毁茶论》。


大概常伯雄衣冠楚楚地站在李季卿的面前吧。李季卿乃礼部侍郎兼御史大夫。他想到,对像自己这般位高权重的人的召唤,陆羽竟然如此失礼,一定会很生气。虽然我们并不知晓《毁茶论》的内容,但考虑到这篇文章是在发生了上面的事情之后写成的,可以推测其主要内容当是论述茶的坏处的。


尽管常伯雄用什么态度献茶不得而知,但面对高官,想必在仪容举止上都想取悦对方。陆羽所贬斥的,也许正是这样的态度。虽然以“毁茶”为题,所发议论可能并非针对茶本身。


周必大从文章的题目,猜想陆羽之所以“毁茶”,是因为他对所有的茶都感到不满,那么如果他的足迹能远及福建的话,遇到“完美的茶”,就应该不会感到不满了。



【END】

《禅艺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人人可以订阅,人人可以投稿,人人可有专栏。禅艺文化十八项,由雅道八项(茶道、花道、香道、琴道、书法、绘画、收藏、诗词)、生活六项(建筑、庭院、空间、家具、素食、服饰)和艺术六项(书法、绘画、雕塑、摄影、手艺、法物)组成。在这里,你将看到与众不同的图文资讯。原创无穷、图片无码、转载无限。邂逅之后,不再彷徨。投稿邮箱:zenart@126.com

禅艺会
禅艺文化,雅道生活; 禅宗美学,雅致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