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喝奶的姿势,会决定命运吗?

文摘   2024-12-24 11:58   湖北  

中国历史的集体意识里,有过多次深刻的关于匮乏的历史,祖辈们的童年经历过食物短缺的年代,对未来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活中可以见到那些为了便宜几毛钱的鸡蛋,争抢排队打架的大妈,表面看来不可思议,但潜意识里有着深刻的对于饥饿历史的恐惧。

但匮乏也可以带来创造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过:“我的毕生所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具体到每一个家庭,童年父母对于孩子养育的匮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人格的发展。


“无法畅饮”

婴儿第一次感到匮乏,似乎是在母亲奶水不足的情况下,本来这个拥有应有尽有,源源不断能量的“源头”,突然断供或总易枯竭,婴儿感到恐慌和愤怒,感觉自己要死掉了,或是认为有人要迫害自己。

同时,这种匮乏的感觉,让他们要疯狂地吸食每一滴乳汁,来保证自己可以存活下来,有的人即使到了小学阶段,还得摸着母亲的乳房才可以睡着,原因之一,是早年的经历形成的心理碎片,需要抓着某个使其感到安全的部分,来缓解自己的死亡焦虑。

这也让获取的能量变得宝贵,去守护每一份得到的东西,以及想要获取更多的东西,与匮乏感相伴而生的两种心境,贪婪和吝啬,也因此产生。

贪婪更像是一种欲壑难填的状态,永远也无法满足,吝啬则是不想有任何的输出。

在成人后,金钱、情感或是知识,变成了乳汁的象征,有的人可能会疯狂地吸收知识,却无法对外输出,或者输出的时候小心翼翼,藏着掖着,生怕别人会抢走或者学会自己的这些灵感,这是内在的婴儿,在保护着自己得来不易的食物。

还有那些意识层面对于金钱的观念,只要花了钱,就非常的不舒服,或者情感上无尽的需求,如果对方没有持续的,不断的,恰到好处的给予自己,会感到悲伤和巨大的愤怒。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回避与冲突。

不仅仅是乳汁,早年情感上的匮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


理性的爱

有位女士回忆自己的童年被照顾得“很好”,父母在物质上会尽量满足,但情感却很隔离,总感觉母亲“离自己很远”,不会对她发火,但也不去表达喜欢和爱。

但人内在的成长,有部分是需要和父母互动时,那种冲突以及情感的流动产生的。就好像一个在地上打滚要玩具的小朋友,企图用这种方式去达到目标,父母可能会感到愤怒,并真实而恰当地表达出来,或是可以回应到孩子的情绪。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其感知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反应,以及建立某种内在的边界感。

在成人后,就不会更多地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混杂在一起,相互无意识的被影响,早年在情绪上不断地被回应和反馈,内在的这个部分就会逐渐的发展成熟。

如果这部分没有发展,当这些孩子长大后,可能头脑的部分发展得很好,但内在的情感处于某种比较原始的状态,在表达的时候,会被成人的部分压抑。

这种匮乏,是早年缺乏那种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流动的体验。


配合者

在部分家庭中,孩子可能成为了某种“配合者”的角色。

某些配合是要完成家庭成员潜意识的愿望,有的家长需要一个可以控制的孩子,当感知到这部分信息时,人格的成长和独立,就等于“背叛”了爸爸妈妈,这会让自己处于某种虚弱的状态,去配合父母,如果没有觉察到这部分,在自我成长的时候,就会非常抗拒。

有位女士童年被父母严格的管教,内在压抑了很多的愤怒无法表达,她在生完女儿后,喜欢用非常多的规矩,去管理孩子,但在一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上,却遭到了孩子巨大的反抗,按照她的话讲,就像疯了一样。

这种反抗一方面是孩子自己的,但还有更大的部分,是女儿在替母亲内在的孩子表达当年那些未完成的愿望,要去对爸爸妈妈表达愤怒。

“配合者”的角色,在成年后的关系中,可能会无意识地配合他人的某种潜意识的愿望。

自我成长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


匮乏与创造

①贪婪与吝啬

贪婪和吝啬产生的的原因之一,是内在的那个婴儿,在保护自己不会死掉。

某次咨询后,平时不喝奶的我,鬼使神差地到楼下超市,买了两瓶酸奶喝个干净,有些时候,甚至是所有的时候,无意识的行为有着某种意义。

来访者讲述之前的一位恋人,并描述了双方互动的方式,两人关系没有太多的冲突,对方却陷入了较为严重的抑郁状态。

作为不断回应和滋养的一方,这位男士的内在情感的“乳汁”,似乎被喝光了,我也体验到了某种枯竭感,想要补充一下。这是潜意识层面的互动。对于情感的那些“贪婪”的需要,是因为背后死亡焦虑的驱使,而不是爱。

如果彼此可以看到这一点,先接纳和安抚自己的这部分,就是成长的开端,两个人都可以解放出来,拥有更多的自由。

除了自我觉察,可以尝试输出后得到反馈的那种体验。比如:当自己将某种学到的知识产生的灵感,在某个可以信任的关系中毫无保留的表达。或是在恋情中,发现对方的情感需要,并可以提供某种互动,在这些过程中,自己并不会“死掉”。

从另一个角度讲,当在某件事情上,可以对外持续地表达和输出时,世界也会以某种方式去回应自己。

②连接感 

没有连接感的状态似乎是,自己内在的情感和需要被封印起来,难以恰当地表达,外界发送的某些需求,也被堵在门外进不来。

人和人的交流,只是头脑层面的互动,去谈一些社会化的议题,或者理论知识,没有触及体验层面。

可以先允许自己在表达需要或者情感流动时,看起来非常“幼稚”的状态,在有质量的关系中去释放,或是通过文字、绘画或是其他的方式去真实的输出,有的人会发现自己写出的东西,怎么和“成熟”的外在反差如此之大。

这需要一个过程,过程的意义是让自己内在情感的部分,有一个成长的机会。

③配合的两面   

如果能觉察到自己配合的部分,反而会变成一种资源。比如:当发现在配合对方的攻击,就可以在更深的层面去理解背后的意义,曾经有位男士在某次合作中,发现他的合作伙伴总会有意无意去贬低和评价自己,并且用各种方式,想获得更多的关注。

在后来的了解中发现,这位合作伙伴是家里的独生子, 当年父母想要二胎的时候,极力的反对,这个内在的动力——“不想让其他人出生”。

所以,在合作中,总会有种要胎死腹中的感觉,好像无法去发挥,让合作伙伴以及其他人看到自己。如果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就会无意识地去完成对方潜意识的愿望,重复了某种命运的剧本,自己反而不存在了。

当看到这个部分,就会让自己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更能关注到此时此刻需要做什么,更接近此时此刻的本质。


作者 | 刘晓凡  编辑 | Nemo

对于婴儿的研究,是理解每个成年人心智发育最为直观的方式。

为了能够让大家体验并了解到婴儿观察的重要价值并将它学以致用,有弥联合心理开发了【“探索生命早期——婴儿的心智”婴儿观察初级训练营】这门课程。

从事婴儿相关工作,以及接受心理治疗专业培训的人员,都可以考虑参与到这门课程中,通过课程的系统培训,让自己在职业技能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保障课程的质量与水准,我们邀请了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向)顾问心理治疗师格雷厄姆-舒尔曼(Graham Shulman)老师来带领解读,深入分析婴儿的动作、表情、声音等等传递的信息。
同时,本训练营特别为新手学员提供了一次实践研讨的机会。学员作为观察员,去真实地观察和感受一个婴儿家庭,并把观察材料带回课堂中研讨。
观察报告外,我们还设置了文献研读课程Graham老师将带领大家共学10篇业内经典文献,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员更好地吸收和内化知识。
本次【“探索生命早期——婴儿的心智”婴儿观察初级训练营】招生,仅开放80个名额,扫码联系助理了解详情!
希望这门课能帮助大家踏入婴儿观察的门槛,将拥有70多年历史的经典塔维斯托克受训课程,变成自己职业发展和内在理解力的新骨架,并沉淀成为体验世界和人类心灵的独特方式。
              

请添加任意助理了解报名详情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