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还没出现的时侯,它就存在了……这种植物你一定也见过,没准还吃过!

百科   2024-10-23 16:58   重庆  

银杏,似乎是一种很常见又很普通的植物。特别是在重庆,无论是巴南天心寺、北碚缙云寺、巴岳山慧光寺这样的名山古刹,还是在中央公园、幸福广场、园博园这样的休闲广场,都很容易找到银杏的身影。
图源:soogif
在春天,银杏的嫩叶翠绿可爱,呈现春光的美好;而到了秋季,金黄的叶子铺满大地,是秋天独有的风光;当寒冬将至之时,银杏树奉献的白果用来炖制鸡汤或甜品,又是抵御风寒最好的慰藉。


01 “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树

不知道你是否留心观察过,路边的银杏树似乎有一些能产白果,而另外一些则没有。

这是因为大部分的银杏树都是雌雄异株的,也就是雌球花与雄球花分别生长在不同的株体上。雄树开雄球花,负责传授花粉;雌树开雌球花,负责产生种子。大约在每年3至4月,雄树上开始产生花粉,通过风的力量传播到雌花上,到了9至10月,雌树就会长出带有肉质种皮的种子了。

图源:拍信创意

那么如何区分银杏的雌树和雄树呢?
除了在秋天看看是否“结果”之外,平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树形来观察,通常来说,雌树的树姿比较舒展,枝条和主干的夹角比较大;而雄树则比较直立,枝条会和主干近乎平行生长;如果我们再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雌树落叶较早,而雄树相对晚一些。

图源:壹图网


在自然界中,野生的银杏“男女比例”严重失衡,雌雄比例差不多是9:1。但银杏作为城市行道木时,园林绿化部门一般只会栽植雄树,而不会选择雌树。之所以不选择雌树,主要还是因为银杏的“果实”落到地上很容易腐烂发臭,影响道路的卫生。


02 白果的“秘密”

作为裸子植物,银杏其实并不存在真正的花和果实结构,种子外面类似果肉的结构,其实是银杏的外种皮。当银杏的种子尚未成熟之时,外表是绿色的,也不会产生臭味;而当种子逐渐成熟,外表开始变黄之时,种皮之中就开始产生丁酸、己酸等脂肪酸,它们与氧气接触后就会产生类似水果腐烂的味道。
这种气味,虽然人闻着不适,但却是给动物们的信号,这相当于宣告种子已经成熟。当动物们前来饱餐一顿的同时,也顺便帮助银杏传播了种子。

图源:拍信创意

我们的先祖可能也在无意之中窥见到了白果的“秘密”,于是将白果作为食材和传统药材,让银杏发挥着巨大的价值。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白果中含有微量氢氰酸及一些容易导致过敏的物质,所以不宜多吃。另外路边的银杏树结的白果也不要轻易采摘,因为这些银杏树不仅长时间吸收着汽车尾气等有害物质,并且还会定期喷洒农药,所以食用这些白果风险很大。如果想食用白果,一定要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并且食用前务必煮熟。

图源:拍信创意

03 天然“记录仪”

其实,银杏不仅能带来白果这种复杂又神奇的食物,它自身的故事也足够离奇曲折。

银杏是非常古老的物种,早在距今约2.7亿年前的二叠纪,在恐龙尚未出现之时,最古老的银杏纲物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根据化石证据,银杏目家族曾“人丁兴旺”,出现过至少5个科上百个物种,曾经广泛分布在当时世界的各个大陆。银杏家族不仅目睹了恐龙的兴起和衰亡,白果也极有可能曾经是恐龙的食物。

源:签约摄影师/IC photo

但随着白垩纪被子植物的兴起,以及全球气候的变迁。银杏目的植物也和其他裸子植物一样迅速衰落。如今的银杏,是银杏目银杏纲银杏科银杏属唯一的物种了。甚至根据最近的系统学研究发现,银杏与其他裸子植物的亲缘关系都很远,它甚至可以单独划出一个“银杏门”,是其中唯一的物种。

银杏古老的血脉,让它成为研究生命演化和气候变迁的重要“记录仪”。就比如它扇形带凹缺的叶片形状,正是忠实地延续着上亿年前祖先的模样。而通过银杏化石和现存银杏的对比,也让科学家们可以得知远古的气候环境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对预测未来地球温室效应的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源:拍信创意

而银杏的侥幸存活,完全得益于我国南方崇山峻岭的庇护。自更新世中期(58万年至14万年前)以来,银杏只在我国南方有三个野生种群。
重庆南川区的金佛山地区,正是野生银杏最后的“避难所”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发现年轮结构最完整、跨度最长、植株数量最多、单株树龄最高的野生银杏群落。尤其是金佛山北坡的一株老银杏树,树龄据估算约有2500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银杏树之一。假如你有机会去金佛山,一定不要错过与这株老银杏树的邂逅!

南川区德隆镇杨家沟银杏村丨图源签约摄影师/IC photo

我国古人尤其喜爱银杏树,经常把它种植在庭前屋外,尤其是寺庙道观中,并给予了它“公孙树”“鸭掌树”“白果木”等别称。正因为我国古人对银杏细心的呵护,它才摆脱了灭绝的风险。
如今,银杏早已经走出国门,作为东方神韵的代表,在全世界各地区扎根发芽,成为“中国送给世界的珍贵礼物”。

作者介绍


花园里的卡西莫多,农学专业硕士,科普工作者。


·END·

☞上期科普:叶黄素,传说中的“十全大补丸”?


编辑:任雅琳

审稿:李春藜

文章为重庆科技馆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
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不授权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

万盛科技馆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