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故事 | 证券公司电脑部的“昨天、今天、明天”

财富   2024-08-16 17:37   安徽  



我们在金融领域学习实践的这些年,在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那里,不仅学习了很多业务知识,而且收获了很多精彩的历史分享。

在这些知识和故事中,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金融行业对于科技发展的真实体感,帮助我们不断提高用 AI 解决痛点的意识和能力。

前不久,我们邀请了一位资深专家,在文因带大家一起回顾了证券行业的电子化建设的发展,内容整理来源于此,篇幅有删减,欢迎大家交流学习~

鞠躬感谢这位分享宝贵知识的老师~


分享人寄语

对我影响最大的工作,就是电脑部经理这个岗位,见证了很多金融企业的发展壮大,新的需求也催生了像文因互联这样的企业参与到我们证券行业中来。



正文:

介绍一下我们的工作。

证券营业部电脑部工作的重要性,其实比现在证券营业部的信息技术人员的重要性,要高一些。原因很简单,因为原来的营业部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券商,而现在的营业部其实只是公司下面的一个网点而已,它的很多功能已经剥离了,这是由于信息化的发展导致的,所以当时的所有业务环节都要通过我们电脑部来实施。我当时刚来的时候也是一脸蒙,也没有什么经验,但还是有工作热情的,所以入行得比较快。

整个证券行业,我把它分成三个阶段:


交易方式的演变

很多人对证券的理解,就是交易所非常宽阔的大厅,现在交易大厅是没人的。

因为过去那里的一个座位、一台电脑就叫一个席位(人工报盘),一年大概年费数十万一个位子,然后上面有一台电话、一台电脑,电脑是交易所的终端,电话是跟营业部直接沟通用于人工报盘的。

通讯系统发展以后,这些人工席位的重要性就大大下降了,我们通过DDN专线或者是双向卫星接入到交易所,所以当时又发明了一个名词叫“无形席位”。现在这个席位的概念又被弱化了,叫交易单元,通过通讯流量来收费,这些都是跟技术进步有关。

证券营业部让大家有最大印象的就是特别长的大屏幕,但这都是过去式了。当时的营业网点有多大呢?我们W地区的S市营业部自建六层楼有8000平,当时全国最大的营业部好像是在A城,有整个商场那么大。2020年的时候,我参与建设的营业部只有400平,还有比我们更小的200多平,S市甚至有100多平的营业部,这完完全全就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Part.1

第一个阶段:电子化建设

首先,当你到证券公司开户时,主要需要开设两个账户:一个是资金账户,另一个是股票账户。

股票账户由中央登记公司负责,会为你提供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的账户号码。如果你打算投资B股,还需要额外开设B股账户。目前,在新三板基础上成立了北交所,账户还用的深交所的。开户时,交易所会提供一个文件格式,当时用的文件格式为DBF,这是一种较老的格式。我们会按照它规定的字段填写开户信息到表格中,然后将表格文件存放在公司服务器的目录下,传输给交易所,完成开户流程。

在那个不够规范的时代,尽管市场参与者不多,但股东账户数量却异常庞大。这是因为当时开户流程不够严格,存在很多不规范的账户。直到2006年以后,随着规范账户工作的实施,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


存钱方式的演变:

证券账户开立后,存钱是购买股票的必要步骤。我们当时提供了几种存钱方式,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现金存款。我们设有现金柜台,银行会派柜员在我们证券公司的营业部驻点,工作时间内负责收取存款或办理存取款业务。

除了现金柜台,还有进账单形式。客户在银行将资金存入证券公司账户后,拿着存款单据到证券公司进行入账。这种方式后来主要用于B股交易,例如当时的黄山旅游B股,是以美元计价的。所以我们采用进账单形式来完成B股的入账。

过去,我们使用的是银证转账方式。不是总行与证券公司签订协议,而是每个营业网点与银行的分支网点签订。银行会提供路由器等设备,并通过DDN专线连接。当时的前置软件,我记得工行使用的是Visual Basic编写的、其他银行采用恒生电子的软件。

银证转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通信问题,DDN专线在下雨时容易中断;还有设备空间问题,每家银行都需要多台电脑、路由器和DDN专线,但机房空间很有限。这个问题后来通过软件设置得到了解决,再后来就是三方存管制度的实施。


行情资讯获取方式的演变:

如果你现在已经有了证券账户和资金,想要进行股票交易,首先需要查看股票行情。行情信息是由交易所实时发布的,但实际上它存储在一个DBF表中。上海交易所的行情库称为(SHOW128.DBF,后改为Show2003),深圳交易所的称为Z_hq.dbf。要查看这些行情,你需要使用特定的软件来读取DBF,并以合理的方式呈现给用户。

在PC端,有几款软件可以完成这项工作,例如钱龙、通达信、胜龙、分析家等。这里我们以钱龙软件为例。钱龙软件起源于台湾,但它是最早进入大陆市场的,因此形成了行情揭示软件的标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见的K线、配色,都与钱龙软件有关,因为它来得早,形成了一种标准。

钱龙软件的一些古老操作习惯,比如输入03查看上证指数,04查看深圳指数,输入61查看上海股票的综合排名,63查看深圳A股排名,10查看股票资讯等,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标准,目前几乎所有的行情软件都兼容这些功能。但钱龙软件由于代码陈旧、迭代慢,在互联网时代,它的市场占有率下降了。

到了互联网交易时代,券商很大一部分选择了通达信。

通达信在局域网时期有一个功能领先于同时代的产品,那就是能够还原历史的分时走势图。它能够记录分笔成交,这在DOS环境下是非常不容易的。当时钱龙软件历史数据只能提供每天的四个价格——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和开盘价,形成K线图。相比之下,通达信能够显示整个历史分时走势图,因此在技术上是领先的。

至于其他行情软件,它们的独到之处在于提供了一些特定的指标和自定义功能,或者说小模型。这些小模型在分析初期可能有所帮助,它们被广泛使用,许多人过度依赖这些模型。结果,机构和庄家反而利用这些指标骗线,所以单纯通过指标来投资股市是片面的。


· 普通投资者:大屏

实际上,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他们通常会关注证券营业部的大屏。我刚开始来的时候,大约有几百只股票,大屏幕还能显示得过来。但随着股票数量的增加,这个大屏幕逐渐变得不实用,因为股票太多,根本显示不过来。现在市场上有5000多只股票,还有各种功能代码、基金代码等,大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

在当时,这个大屏是显示行情的必备工具。投资者们会坐在椅子上等待,大约一段时间,屏幕上就会更新行情。普通投资者会根据这些行情信息来做出投资决策。不过,这个大屏幕也容易出故障,因为每一块小屏幕背后都连接了一个电源。容易受到环境影响。

那个时候,电脑部门的工作非常繁忙,大屏的维护和管理也是他们的责任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电视显示行情。在当时,如何将电脑上的行情数据显示在电视上是一个技术挑战。有公司专门从事这项业务,这在当时也算是一项创新。

关于资讯,投资者需要关注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半年报、季报等信息。这些资讯被称为F10,因为钱龙软件习惯上通过输入10或键盘功能键F10来访问公司的简介、高管信息、财务状况等。资讯提供商有港澳、巨灵、维赛特、万得等。这些资讯是通过每天早晨使用电话拨号连接资讯厂商的服务器下载的,最初使用的是33.6k modem,后来升级到56K的,也有用ISDN的。当时,通过这种方式上网查看行情和资讯成本较高。

对于资产大约数十万以上的客户,证券公司会提供一个位置和一台电脑来查看行情。为了方便管理,使用的是无盘工作站,这是一种古老的技术,2010年以后很少见到了。无盘工作站通过网卡上的EPROM启动,网卡品牌为台湾品牌D-link,也有国产品牌TP-link。当时的电脑设备由联想、实达、同创等提供。联想以质量胜出,实达则以价格便宜维持市场。

为了带动数百台无盘站,使用的是Novell公司的NetWare产品,相当于Windows NT这样的系统。NetWare实际上是基于Unix的,早期版本有3.11、3.12,4.11开始支持NDS(Novell目录服务)。NDS与Windows的活动目录类似,运行的不是TCP/IP协议,而是IPX/SPX协议,二者是竞争关系。

当时,Novell已经退出中国市场,产品没有维护,只有一本厚厚的英文故障排除手册,当时整个中国只有一家第三方公司在维护这个产品。随着硬件升级,Novell无法支持新的硬件。我们营业部最后升级的服务器是惠普康柏580,当时HP已经收购了Compaq,但服务器产品仍然使用Compaq系列。为了确保系统稳定,需要进行备份,通常还有一台服务器冷备份。一些大营业部使用磁盘阵列,但成本较高。服务器配置强调读性能,写性能则相对较弱。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这种局域网系统基本上被淘汰,现在很难见到了,但在一些地市级营业部或偏远地区可能仍有这种现场交易模式。


网络环境的变化

最初,网络环境使用的是同轴电缆,这是一种总线结构。随着技术的发展,同轴电缆逐渐被网线所替代,形成了星型的网络结构,这种结构的优势在于某个信息点出现故障时,不会影响到其他信息点。

当时,网络一旦出现故障,往往需要自行维护。所使用的网线的设备大多是国外品牌如安普(AMP),这些设备(如:打线钳、压线钳)在当时价格昂贵,一个可能需要花费100美元。而现在,这些设备的价格大幅下降,可能只需二十块、十块钱,甚至购买网线时商家会赠送。信息点的价格也非常高,记得当时一个信息点报价要四百块,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还记得网线的线序: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一般按照类别B类标准进行制作。如果需要制作交叉线,只需另一端按照A类标准制作即可。

证券行业使用的交换机主要是Cisco品牌,交换机是36系列搭配29系列,这些设备价格都不便宜。随着时间的推移,国产交换机品牌开始进入市场,如实达、、H3C等。国产路由器刚开始进入市场时,技术和命令行界面与国际品牌相似,例如烽火通信和华为,他们的命令行界面几乎一致,这反映了当时国产设备在模仿和学习国际品牌。

总的来说,当时的网络环境正在从昂贵的进口设备逐渐转向性价比更高的国产设备,技术更新迅速,设备价格也变得更加亲民。

柜台系统是我们最重要的系统。我们使用的是恒生电子的产品,当时市场上还有信雅达、金证、新利等其他厂商。恒生电子的数据库运行在Windows NT 上,使用的是MS SQL Server 6.5。柜员使用的终端实际上是无盘站,运行的是Windows 3.11英文版(挂载的汉字系统是南极星或四通立方),运行恒生电子的客户端,连接后台的服务器。


客户交易

那客户怎么交易呢?我们提供了现场和非现场的一些解决方案。

· 现场交易

当时现场散户的方案是刷卡,客户大厅里布置了很多台电脑,我们会给每个客户发一张资金账户卡,刷一下就可以在电脑上进行交易。但电脑一般只有三五十台,一个磁卡器刷上去,这样就会出现客户霸机现象。所以只好升级程序,比如一次能用多长时间,间隔多长时间才能再来,能使用多少次。所以如果你资金量不足或者年纪大了,交易就很费事。

现场为了一些大的投资者提供座位和电脑,行情软件里面驻留一个小程序,近似地实现多任务,我们叫热键委托,这种方式很好用,所以导致好多客户不愿意升级,因为它是全键盘操控,比网上交易的委托方式更方便。

我记得我有个师兄是业务经理,他跟我谈话一分钟内能买卖股票6次,因为他谈话的时候,手就在敲键盘,就说明这种委托方式很方便。后来的网上交易买卖、撤单的操作多不尽相同,很多老的投资者还是很怀念老的现场交易方式。


· 非现场交易

非现场主要的委托方式就是通过电话来交易。当时我们营业部会准备了40路,有的大营业部会准备80路、100路都有,通常会用一个靓号用来做电话委托的号码。

电话委托还有一个小故事。我们营业部的电话委托比较好用,因为我们这边有一个视障人士他炒股票,全靠打电话,他经常给我们一些建议,告诉我们哪个地方操作习惯不好,所以我们优化得还不错。后来进入互联网交易时代,电话委托被公司总部接管了。

远程委托是一种交易方式,可以理解为网上交易的替代品。我们营业部准备了若干个modem,比如我们这里有8个,通过8路电话和软件拨号来完成交易。例如,某某上市公司的证券部也采用这种方式交易,但由于他们公司分机的交换机与我们设备存在兼容问题,远程交易拨号时常出现问题,因此经常去解决这个问题。

即便有了远程委托,客户还是看不到行情。当时的行情广电可以提供,他们通过有线电视传输行情信息,在客户电脑里按照专门网卡(例如:永新卡)。远程交易存在的时间很短,大约只有几年。

短信交易存在的时间更短,通过发送短信到我们这里,然后根据短信指令进行交易。我们试用过这种方式,但使用并不广泛。除了网上交易和现场交易,大家想尽各种办法来实现交易,包括我前面提到的这些方式。


通信方式的演变

大约在1991年,交易所发现国外的手工单模式不适合中国,因为中国的市场参与者众多且活跃,因此开始采用最先进的电脑网络技术。中国证券市场的无纸化进程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从一开始就没有传统的纸质交易包袱。我们使用的是亚洲一号通讯卫星,采用单向站,选址时必须考虑到楼顶能否安装卫星接收器,用以接收行情和交易信息。有些独立营业部,会采用双向卫星站。我们总部在H市,所以使用单向站接受信息,发送交易委托通过DDN线路到总部机房,他们再转发。

卫星通讯是当时交易所唯一能选择的通讯手段。当时由高智和深圳通两家公司专门提供通讯线路服务,现在可能已经转型。卫星通信作为备份手段,重要性已不如以往。

卫星通讯在当时很先进,速度也挺快,有个问题就是日凌,在春分和秋分大概是每年3月和9月的时候,导致我们的行情会中断,成交回报也会中断,我们就会打电话给公司的地面线路帮我们查一下,着急的客户我们就手工补录。

营业部与总部的通信是DDN专线。除此之外,我们还使用了一个33.6k或56K的调制解调器来接收资讯,随后升级到ISDN,到了2001年开始使用ADSL,很快过渡到光纤。当时营业部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小型的券商。


电力系统情况

当时电力供应不是很稳定,时常会出现停电或拉闸限电的情况。为保证交易,营业部不仅有双路供电,而且必须配备UPS(不间断电源)。我们曾使用山特、APC,后来是艾默生。当时APC维修成本很高,例如一次按键维修报价高达五千块。

此外,许多营业部还配备了大型发电机,以应对长时间停电的情形。

当时的国产发电机品牌质量参差不齐,而证券公司通常选择国外品牌,例如劳斯莱斯。我们的营业部由于位置特殊,没有地下室,也没有办法安装发电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与供电部门签订协议,确保他们能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发电车,并预留必要的接口。

2008年南方大雪期间,有个真实的故事——由于大多数地方停电,证券公司营业部有电,因为他们配备了发电机。出现有趣的现象:人们都聚集到证券公司来用充电。


交易费用与数据格式的演变

当时我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股票交易费,上限是千分之三,一般不打折。现在的佣金费率则低得多,通常在万分之2,甚至更低。我们营业部当时核算的运营成本每天大约需要一万块钱,我们8月份开业,到11月中旬交易量就达到了300万,当日佣金收入刚好覆盖了当天的成本,大家很高兴,还庆祝了一下。

早期的营业部盈利能力更强,有的旗舰营业部能达到数千万甚至过亿。但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现在同样的交易量,收入可能只有以前的1/15。

我们的工作流程主要是早晨初始化系统,然后确保正常运行。尽管系统偶尔会出现问题,但我们有相应的技术应对策略。这个系统不稳定是常态。因为涉及的环节太多了,加上当时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导致不同厂商提供的系统功能五花八门,容易出现问题。最严重的就是宕机,这就很麻烦了。


存在的问题

当时的证券市场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开户不规范、申购新股等。其中开户不规范导致的拖拉机账户普遍存在。

还有个重要的问题:2005年之前,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既包括可以上市流通的股票,也包括了很大部分不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股票。前者称为流通股,主要是中小股东持有,后者称为非流通股,主要包括了国有股,法人股。这个问题比较大,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后来,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问题,核心是是非流通股支付“对价”来赎买其市场流通权。

这一模式解决了问题,2006年以后股市进入了新一轮的上涨。目前的证券市场困境与2006年之前特别相似,当然面临的是新问题,上市公司只进不退。相信在未来解决了这个问题,股市能迎来春天。


Part.2

第二个阶段:系统大集中

“大集中”阶段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呢?

系统大集中的背景

IT 信息产业的不断革新。

以前的交易结构,比如我有 30 家营业部,实际就是 30 个小证券公司,每一家公司都是柜台系统、财务、信息、后勤保障等等都是独立的,但是集中以后就会大大释放营业部的负担,大家进入一个强总部时代,所有的交易、清算都是总部来做,柜台系统的维护这些,都收到总公司信息部来完成了。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软件商焕发新春了。系统大集中来临,然后由于例如开放式基金、风控、期货、资管等新需求的产生,各部门都要上系统,恒生电子正好赶上了网上交易时代,从柜台系统,慢慢拓展就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格局。


证券营业部营销时代

过去交易通道是稀缺的,网上交易出现后,所有的业务都可以通过线上办理了。这时候,获客变成了第一位。

保险公司的经纪人的制度被引入到券商,这里的经纪人是纯粹获客收取佣金提成的,而当时没有跟上的券商就损失惨重。随后,券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竞争格局。


信用业务

和营业部一样,我也存在这个业务转型的问题,正好公司在筹建融资融券部门,我也经历了一段适应期,转型到新岗位。

多年前,融资交易行为一直存在,例如“透支”交易。到了2012年,大部分券商通过了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申请,为券商带来了新的利润点,一定程度减缓了佣金价格战的冲击。

有了融资融券业务之后,金融领域的创新也随之而来,券商增加了约定回购和股票质押两项业务。其中,股票质押业务的影响力最大,因为它使得原本由银行、信托等机构参与、成本高且不便的业务变得更加便捷。券商的介入使得股票质押业务迅速发展,利率从高位降至最低5%附近。

由于竞争,导致业务准入变得形同虚设。2018年前后,这项业务也出了问题,因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把他手上那些不能卖的股票,过分质押了。比如他有1000万股,他会质押大概700万股,高比例质押导致贷款收紧的时候还不上钱。

股票质押业务进入清理整顿阶段。约定购回业务影响力较小,不是重点业务。股票质押业务的清理整顿至今尚未完成。融资融券中的转融券也面临问题,由于减持新规的限制,大股东无法减持,导致他们通过转融券、借券卖空等方式变相减持,影响较大,证监会基本暂停了该项业务,未来该项业务发展存在不确定性。

虽然面临这个各种问题,但我相信管理层有了前期的经验(特别是2005年的危机),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一定能度过难关,迎来证券新的发展时期。


分享就到这里了,很多内容来自很久之前的回忆,记忆上会有偏差甚至错误。文内的一些观点是个人的主观理解,请读者朋友注意,欢迎一起交流学习~


再次鞠躬感谢老师的分享~

这样近乎“实录”的回忆,其实正是最宝贵的历史财富,我们从中可以感受证券金融科技的发展缩影。以史为鉴,我们应该思考未来如何让AI为企业解决更宏观的问题,为从业者提供更好用的办公助手。

从历史的发展规律中,不断优化产品的适配方向,我们希望未来的回忆,更多留下科技带来的便利。

博古方能通今,未来我们一起努力!

文因互联
领域大模型实践者
 最新文章